赵 佳,李嘉乐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9)
教育需要发展,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中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而“大思政”正是以这样积极的方式和视角尝试寻求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的自我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以良性的教学关系为基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高校也能够通过全新的视角,打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思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育效能。因此,下文围绕“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提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
“大思政”确切来讲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它建立在原有高校已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础之上,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1],以促进教育与实践融合为手段,强调“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在这种全新教育视角的引导下,落实到高校中主要体现为“大思政课”的开展和落实。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和拓展工作格局等举措,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好“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从“大思政”到“大思政课”,这不仅是视角到落实的转化,更是将思想具象化和将思路行动化的过程,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提供了可能。换言之,“大思政”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大思政课”就是实现这种全新思路的方式与方法。高校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而且要找到适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教育方式,同时要尽可能地将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现在教师们开始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互动式学习等。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二,强调实践与应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理论传授和学术研究,但现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第三,教材与资源多元化。教师们在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如文献、案例、视频及互联网资料等。这些资源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与当今社会和时事相结合。第四,强调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灌输理论知识,而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质疑权威和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高校虽然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作为一门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覆盖面很广泛。但这门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被重视程度却并不高。在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部分教师认为技术技能教学更为重要,专业知识学习也很关键。他们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忽略了“立德树人”要“立德”为先[2]。学生更是如此,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一味地应付了事,更没有将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要性与未来自己的人生规划建立起应有的联系。
目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以辅修课程为主,并没有将其提高到与主修课程同等的价值位置上。这使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的错误思想,讲课与学习就难免存在敷衍应付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氛围僵化。从教师的讲授来看,许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育,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老套,形式呆板,不懂得延伸与置换,对一些应当结合实践进行剖析的内容也往往一带而过,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注重教学实效。从学生的学习来看,他们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也并不关心课程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需求、未来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是否贴合,甚至认为考试合格就可以。在这样的教与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是要从根本上培养人的品行,建立符合公序良俗的道德观念,讲法治,讲情操,讲实践。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没有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相结合,这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总是感觉虽然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对学到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是能够用在生活当中的以及自己解决了什么思想问题都不清楚。这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遗憾。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正是从根源上解决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从扭转教与学关系的僵化入手,结合多种途径,强调“环境教化人”。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相结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结合以下途径展开。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要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途径,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方法和理念的主要手段,从思想上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因此,无论是高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从思想上重视起思想政治理论课[3]。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打开思路,广泛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主动尝试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破固有的僵化思维,深入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并主动将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改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等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用途,将理论学习实效化。要结合《工作方案》整合课程资源,完善教学内容,以全方位、系统化部署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
在教与学的关系当中,传统意识认为以教师为主导。实际上,早在古代中国,人们就意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良性互动的。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更不能忽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更是十分重要。在“大思政”视角下,要全面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不仅体现在人员队伍的稳定、教师人数的增加和待遇的提升上,更要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与思想觉悟。高校应当确保教师队伍稳定,适当提高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以此为激励,推动教师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学习。如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公开授课,帮助教师答疑解惑。同时,要鼓励教师深入实践生活,寻求教育灵感。从自身体验入手,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再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穿插一些从网络上和生活中截取的热点问题以及民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尤其是选取一些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结合的事件进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主动探究,促进教学关系的良性发展[4]。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先从思想上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三观框架,再通过“课程思政”将各个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隔膜打破,贯通彼此间的横向联系,寻找到不同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一个全过程、全学科和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要围绕阐述好知识和疏通好思想展开,辅助以更多的教育途径,更好地探索实践,打造新的教育教学互动、联动和带动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思路方法和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上打通主渠道,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促进理论强化的效果。还可以以“大思政课”为基础,以“课程思政”为思路,进行经典教案和“金课”的制作。通过梳理各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建立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应用实效[5]。动员学生自发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讨论及小视频录制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将各学科及各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将理论教育、实践应用和自学反思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格局。高校要通过“大思政课”将“大思政”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口号的力量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首先就在于让学生从思想上找到正确的方向,遵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规则,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如果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和口号作为基础,那么任何实践都是空中楼阁。由此可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理论结合实践,都应当先抓好理论,切不可为了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的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教学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多个环节的配合,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通过环境的打造来影响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打造良好环境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实现。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和设备,善用短视频、音乐和图像等多种类型的教学素材,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个理论知识或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和演讲,以此丰富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的刻板认知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次,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宣传教育环境。可以借助高校的图书馆、学习角、公告栏和楼梯展示墙进行宣传内容展示,还可以通过校园论坛、校园公众号和各大短视频平台的短视频等展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风貌,鼓励学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优秀的自我。此外,还可以借助学生寝室和食堂等场所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标语及口号高频次、多途径且多渠道地广泛传播展示,时时刻刻出现在学生的所见所闻中,形成一种耳濡目染的感染力。最后,营造家校共建的环境。众所周知,家庭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最具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当掌握学生家庭情况,积极与家长沟通协调,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动的合作机制。通过家校共建,为学生营造一个在家和在校一以贯之的教育环境,让思想政治理论深深扎根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不可替代的思维认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6]。
当今提倡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对应试教育持反对态度。因此,许多人就混淆了概念,认为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就是不要考试。实则不然,这种“闻考色变”的心态是错误的。对教育而言,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更为妥善的改进策略,确保教学实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一些相关知识点的背诵与理解在所难免,如果一味强调实践而忽略了理论考试,这必然是不科学的。可以通过分层考核的方式进行科学评价,做到以评促考。具体的方法:可以将阶段性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综合实践考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可以采取书面、网络和口头答辩等多种方法进行,成绩占阶段性考试总分的40%。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实践成绩的打分,占总成绩的60%。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评价两部分成绩给予学生更为合理的评价。这样就能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忽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以评促考,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7]。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思政”视角以全面和综合的眼光,通过多途径和多渠道改善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追求。通过这样的科学视角,再辅以各种渠道的尝试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会逐步提升其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