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设计的当代赋权实践
——民俗文化介入乡村环境艺术的设计路径

2023-03-06 17:45王梓怡倩南昌大学
天工 2023年33期
关键词:宏村赋权民俗

习 丽 王梓怡 李 倩南昌大学

一、赋权的概念和原因

(一)赋权的概念

“赋权”(Empowerment)最早由美国学者L.S.K.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指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赋予个人或群体以平等地位。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拥有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地位时,其幸福感会显著增加,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赋权”在设计领域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从环境设计方向分析赋权的原因

从赋权理论的角度出发,环境设计视乡村居民为设计的重要主体。通过与居民沟通和协作,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和交往需求,使乡村建设更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引导乡村居民参与,捕捉其反馈,回应居民呼声并进行尝试设计,这些过程都需要设计者的沟通能力、社会观察力等素养。同时环境设计也需要通过赋权理论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实践,将乡村居民和政府、企业等主体的观念合理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参与的优化协作机制,共同参与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国家“自上而下”的战略引导不可或缺,关键在于激发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乡村的朝气与活力。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手段,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赋权理论下的设计者应该具备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跨领域跨学科的视野等多元素质。只有取得更多实践经验,提升设计理念,更新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环境设计真正的可持续和有价值的发展。

二、乡村环境设计与民俗元素整合的切入点

(一)提炼乡村民俗文化符号的设计语言

乡村民俗元素包括:祖先传统,体现宗法伦理和尊老传统的延续;生产文化符号,蕴含丰收祈愿、生息繁衍的寓意;夸张形象,讴歌生命力量,颜色鲜艳、热情奔放;变形重复的符号,追求旋律的节奏美,变化中求统一;趣味装饰,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提炼乡村民俗文化符号的设计语言,分析典型的乡村民俗活动及其所使用的物质器具,如祭祀仪式,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面具、画作等,将这些物质器具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简化提炼为设计语言。

(二)将抽象的民俗元素进行转化

将抽象的民俗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要素,结合场域和使用场景进行创意设计。

1.场域文化符号的提炼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场域,如聚落中心区、田园地头等,提炼其独特的民俗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例如,庙会龙灯的繁复样式、稻田里的叠色收割图案等。

2.文化语汇的视觉转译

将提炼出的民俗语汇,如图腾装饰、仪式面具等,进行表象化处理,转变为点、线、面等基本要素,感悟其中的视觉韵律感。

3.创意要素的场景化重构

将上一步取得的样式要素,按照场域语境进行重构和演绎,设计出山居围栏、田园小径、庭院地砖等环境元素,要注重场域语言的一致性。

4.氛围营造

在整体氛围上,通过色彩、材质、布局等,将民俗文化要素融入设计,营造文化气息,如丰收氛围的谷仓设计。

(三)遵循地方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通过设计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让民俗元素融入环境设计,增强场域性和互动性,实现文化赋能。

地方性原则指萃取本地特有的民俗节日、产业文化、生活习俗等元素,进行创意提取和设计演绎。应用本地特色建材、工艺技法,体现乡土气息及手工质感,如竹木结构、青砖墙面等。设计还应体现本地历史变迁和生活记忆,加强用户认同感和场域联结性。

可持续性原则指采用环保、可循环的材料和技术,实践绿色低碳理念。科学规划空间、水电供给,确保设计方案的持续性。设计要兼容更新和升级,延长物质生命周期。在实现文化赋能方面,提供开放互动的民俗体验空间和活动项目,将民俗元素融入园林景观、导向系统等,增强用户对民俗文化和场所的认同感。发掘民俗潜力,赋予其创新表达方式,实现文化的可持续传播。

三、乡村环境设计中民俗元素整合的赋权设计体现

(一)赋权功能体现

1.提高行动主体的参与程度

在公众参与层面,目前的乡村规划大多数是由政府及企业牵头,村民参与程度低,同时,环境设计承担着乡村的美育功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了确保乡村环境设计中村民参与的有效实现,设计团队及政府部门应该扭转传统思维,尊重地方的风俗习惯,从根本上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

2.构建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

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治组织维护着村民的切身利益,对于文化建设更是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国还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各类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如今我国乡村环境设计存在着“千村一面”的问题,应合理分析乡村的不同属性,如市场主动型城郊环境、资源特有型偏远乡村环境、衰而未亡型普通乡村环境,根据每类每个村庄的特点,培育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关键。

3.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全方位的监管作用,担负着监督农村公共事务的重任。合理的制度是乡村得以正常运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环境设计的长期缺席也是导致“重理论缺实践”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环境设计的学科范式还处在摸索的阶段,如何有效介入乡村、指导乡村环境设计也是“青涩”的起步阶段。因此,在环境设计介入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行梳理,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标准。

(二)安徽宏村环境设计的当代赋权实践

1.安徽宏村民俗元素赋权设计要素分析

安徽宏村有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古民居,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具有深厚的乡土民俗文化底蕴。结合宏村的特色,以宏村特有的徽派建筑、木雕、砖雕等为民俗设计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应用,体现民俗文化的延续性。赋予传统耕作工具、生产用品以新功能,设计独特的乡土文创产品。吸纳宏村木雕、砖雕等工艺元素,增强安徽本地材料、工艺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性。立足宏村的集镇文化,开发富含乡土气息的文化旅游项目,如非遗体验区等。应用赋权理论,让设计通过民俗元素的延续、创新、交互体验等赋能本地居民。

2.安徽宏村民俗元素转化

(1)建筑元素转化

徽派建筑中的藻井、镂空雕花装饰等,可抽象为景观设计界面的轮廓线条。建筑砖雕、木雕中的纹饰、花卉图案等,可制作为园艺绿化的模具。屋顶上的飞檐角、灰塑装饰等元素可应用为公共空间的指示导向标识(见图1)。

图1 藻井装饰和屋顶飞檐角

(2)生活器物与工艺转化

传统农具和渔具中的绳结装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可以演化为花架、走廊遮阳等设计。例如,可以将渔网的结编织成花架,既可以用来种植花卉,也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常见的麻织品和编织工艺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可以应用于座椅、茶具、装置艺术设计中。例如,可以将麻织品制成座椅的靠垫和坐垫,既舒适又美观。还可以将编织工艺应用于茶具的设计中,如用竹编织成的茶壶、茶杯等,既有传统气息,又具有现代感(见图2)。

图2 安徽宏村编织品

3.安徽宏村环境设计表现

依据安徽宏村环境特点,将小桥流水、四合院、翠绿植被、淡雅氛围等元素进行抽象转化,成为文化符号和设计元素。

(1)小桥流水

宏村以小桥流水闻名,因此在文化符号设计中,将小桥流水作为重要的元素。例如,将小桥流水抽象成线条或图形,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衬托宏村的民俗风情。

(2)四合院

宏村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因此在文化符号设计中,可将四合院作为重要的元素。例如,可以将四合院抽象成几何图形,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或将四合院作为建筑的平面布局,体现宏村的传统民居特色。

(3)翠绿植被

宏村的植被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在文化符号设计中,可将翠绿植被资源作为重要的元素。例如,将翠绿植被抽象成图案或纹样,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也可以将翠绿植被作为背景,衬托宏村的自然风光。

(4)淡雅氛围

宏村的整体氛围淡雅宁静,因此在文化符号设计中,可将淡雅氛围作为重要的元素。例如,使用淡雅的颜色,如浅灰、浅绿等来装饰徽派建筑,营造独特的氛围(见图3)。

图3 安徽宏村淡雅氛围再设计体现

四、总结

本文从赋权视角分析了乡村振兴案例,对乡村建设中的造物设计、力量整合和文化保护传播等提供了经验和路径参考。乡村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优势的重要领域,也是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跨领域的特色学科,环境设计也必将以其特有的身份和角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宏村赋权民俗
冬季民俗节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宏村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民俗中的“牛”
试论新媒体赋权
民俗节
宏村:我的梦里江南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烟笼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