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峰 江西服装学院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一书中指出:“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诚然,从原始社会一直发展到文明社会,人们对土地都有着深厚的“地缘感情”,无论沧海桑田如何变换,人们总在劳动中获得知识的增长、智慧的习得、情绪的愉悦。时至今日,人们更加希望能够返璞归真,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土地。然而,传统的乡村发展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滞后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共建美好幸福家园。为此,从艺术美学介入乡村振兴,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艺术视角挖掘出乡村的历史价值与人文情感,建立多元亲密关系的“情感共同体”,以此调动村民参与的互动性、积极性,达到激活乡村文化,实现文化复兴和产业振兴的双目标。
在电影《大地颂歌》中,起初年轻的青壮年纷纷离开生养他们的土地,谋求更大的发展,后来响应号召,纷纷返回家乡共建美好家园。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的趋势。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艺术介入乡村,促进村民完成自我表达内驱力的提升,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以艺术的方式架起一座城乡沟通的桥梁,融合产业优势,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度连接,最终达到乡村文化空间的保护和改善。
总体而言,艺术介入乡村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以勤劳和勇敢,创造乡村文化之美,以此在地域文化主体性方面获得自我身份尊重和认同。
学者孔祥智指出:“中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城乡融合既需要外部财力支持,更需要农业农村内部能量裂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激活乡村文化,用艺术理念优化、重构乡村文化的美学图景,再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的美好愿景。以下将从青绿乡野的生态美学、古韵乡愁的聚落美学、艺术康养的经济美学、科创新村的智慧美学四个方面分析现阶段的艺术乡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青山绿水是十分丰富的生态资源,在乡建美学体系的建设进程中,应贯彻绿色环保、生态优先的新发展理念。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眼下,在艺术乡建领域,青绿乡野的生态美学建设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如《大南坡计划》将西村乡的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旨在通过美学实践、文化挖掘、社会美学教育、地方建设、自然教育、建筑景观设计、出版展览、产品创新等多种形式来推动当地的发展。2016 年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县域美学”的发展之路,以美学为指导,不断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包括左靖工作室、成都奇村文创等,他们将当地的资源运用到乡村的社会和美学实践中,激活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为修武县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宰湾村的改造,以及大南坡的公共艺术和叙事性景观,使得这个村庄的空间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传统的平原村落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社区,这也让宰湾村的历史建筑得以保留,让宰湾村的村民能够更加轻松地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村庄坐落在国道边,景色宜人,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通过美学设计,以点、线、面的结构划分,巧施路径,对村庄进行重新梳理,使之清晰化、系统化,提升了其功能性与品质感,既不落入俗套,又在有限造价内赋予村庄新的面貌。
河南省修武县宰湾村传话筒装置(图片来源:何崴工作室拍摄)
为了激活人们的乡土记忆,重现印象中的“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的场景,在艺术乡建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古韵乡愁的建设核心,强化人际交往与互动,重构人群聚落的美学空间。
所谓古韵村落,指的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古巷村落,这些地方一般极大地保留了原始村落的人文风貌,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资源。其淳朴的民风、传统的生活方式自成一派古朴、自然的“人间烟火”。时下,城市高楼林立,烟火气渐失,为了再现古城古韵,打造原生态聚落美学,“针灸疗法”的布局设计能打通古镇的“任督二脉”,激活原始的乡村记忆。如沙井古墟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是深圳最古老的混合式历史区域,占地面积约26 万平方米。这里拥有龙津河,南宋时期建造的龙津石塔,几百栋古老的房屋,十几座祠堂,以及一些古井、牌坊、废墟,还有许多其他历史遗迹,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为了充分发挥沙井古墟的历史文化价值,设计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将城中村、临时建筑有机融合,形成一种多元而又独特的整体风貌。他们采用“针灸疗法”,选择最关键的“经络”和“穴位”,以避免突发的设计改变当地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他们精心挑选了龙津河周围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废墟、古房、戏台等,采用“融合设计”的策略,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特色,而且对其进行了精心的改造,从而大大增强了当地的文化氛围。
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 亿人,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为中度老龄化。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以应对这一变化,而不是继续沿用传统的养老模式。“艺术康养”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它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能够根据季节变化不断调整。
中国人自古讲究返璞归真、落叶归根,将艺术康养项目与乡村振兴项目相结合,在生态环境优质、民风淳朴的乡村开展艺术康养项目建设既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落实,也是对新型养老模式的深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蒋跃认为:“优秀艺术作品的难度,在于既要使专家认可,又要让老百姓喜欢。”艺术不是只属于名家大师,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它、学习它,也大有裨益。艺术疗法正是一种精神疗愈的方式,通过使用艺术工具或艺术创作过程,以及参与者对其创作的艺术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成长、能力、性格、兴趣和内心焦点与冲突的深度思考。对于老年人而言,艺术疗法可以平衡心态、提高自尊心、重拾活力,助力老年人身体机能恢复、减轻身体疲惫。桐庐县江南镇拥有独特的江南时节文化、特色宗族姓氏和众多非遗项目。近年来,江南镇认真落实省市县工作部署,以“艺术乡建”为先导,积极推进“文化+”“文旅+”,打响“百匠艺术”品牌,发展“研学+康养+乡村拓展”产业,打造独特地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促进人民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学者王锋、李伟指出:“艺术也为科技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科技的表现力。在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更加深入,给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浪潮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数字化脚步势不可当。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用数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桐坞村位于杭州的西湖区,在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艺术创意的艺术村旁边,里面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多所著名高校。今年,外桐坞村再上一层楼,宣布“国际艺术村,未来新乡居”的全新科技驱动的发展战略,将自身塑造成乡村数字化创新的典范,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引领一场数字经济时代的改革。通过“增强现实+艺术”,外桐坞村成功地将科技和艺术融为一体,打造了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全新世界,架起了现实与数字世界之间的艺术桥梁,积极且努力地构建“元宇宙第一村”。
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能激发广大乡建参与者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热情、主观意识及创新思维,激励他们联手打造、管理、评估和共享美丽乡村的成果。以美丽的乡村作为名片,吸引社会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投入农业农村,建设乡村美学共享平台,让所有向往田园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归宿,享受到幸福。
瓜州沙漠雕塑《汉武雄风》 张万兴/作(图片来源:姜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