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 帆
“不写作,枉为人!”一次课题组会议上,特约专家正手持话筒激情澎湃地做着讲座。这六个字在会场掷地有声,直击所有人的心门。大家彼此面面相觑。难道不写作,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吗?我也不禁笑着反问自己:“我非人哉?”心里暗暗盘算一番,得出肯定的答案后庆幸地拍了拍胸口。
是呀,活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不是人呢!不就是写作吗?我也有在写啊。自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正式踏上三尺讲台,细数六年的从教时光,虽谈不上笔耕不辍,但也在坚持写作。至少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里,留下了自己“教海扬帆”的痕迹。特统计一番,由本人执笔的文稿约有200 篇,共计40 余万字,其中不乏多篇推文获得了3000+的浏览量。凭借着“夺人眼球”的标题和“花里胡哨”的文笔,人送外号“文稿范”,以此作为对我的肯定和褒奖。每每看到被不断刷新的数据,心里总是喜不自胜,于是,为追求更高“流量”而暗下苦工。自以为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自己也是沾一点边的。
然则,“不写作,枉为人”其真正内涵,也许正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教育写作,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就像吃饭、睡觉那么自然。与这种境界对比,我实在惭愧。之前所谓的写作实则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并非出自内心所向,更非习惯使然。而我曾引以为豪的作品不过是为博人眼球的“流量文学”“快速文学”,其生命力短暂到也许在发布24 小时后就被新热点掩埋覆盖,实在经不住岁月的考验。那如何向教海更深处漫溯?我想,需要寻求新的航道,实现从“唯流量”到“重质量”的写作转型,方能让自己在教海中扬帆远航。
从“唯流量”到“重质量”的写作转型谈何容易?幸运的是,学校言语表达课题研究的“东风”悄然而至,而我也幸运地成为了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如果说实现“重质量”的教育写作是目的,那课题研究绝对是通向胜利彼岸的桥梁。聚焦学生语言表达与实践,课题组组织开展了各类活动:任务驱动阅读各类书籍、线上线下阅读分享会、与大咖面对面主题讲座、口语交际课堂研究、学生口语前测、一对一专业写作指导等。这些高质量的活动一点一点地编织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写作课程,让我如鱼得水般地享受其中,充实而圆满,仿佛又重新回到大学时光。因此,我也格外珍惜每一次培训的机会,认真参与各项活动,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专业学识和写作能力。
令我满意的是,在课题组共学共研、抱团成长的氛围中,我的阅读模式也正式开启。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则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登。”要实现“重质量”的专业写作,专业阅读是关键,因为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在课题组的带领下,我依次认真读完《促进学习的听说评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图像学》《维特根斯坦与语境论》等书。每每读完一本书,课题组总会组织开展阅读交流会,在“百家讲坛”中,总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理论素养,升级教育认知。在感受到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后,各类书籍成为了我购物清单中的主角。一个午后、一杯咖啡、一扇窗、一把椅、一本书,这就是我的幸福感高峰时刻。在幸福的阅读时光中提升理论修养,为“重质量”写作奠基。
“重质量”的文章,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来的。正如颜莹老师在《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中所提出来的,文章的“根”要扎在自己实践的土壤里。起初关于在班级开设什么样的特色活动,我一脸茫然,毫无方向。幸运的是我加入了学校的课题组,用声音塑造语文图景,这就是我的研究方向。于是,我在课题组的带领下,以“说”为主线,巧借互联网平台与时俱进,在自己的班级里设计并开展了各项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活动。
在班级搭建广播电视台、班级直播间、微信公众号、班刊等自媒体平台,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和锻炼全息表达的机会。以电视台为例,我根据特长和兴趣爱好给学生进行分组:如文字策划组、小记者采访组、摄像摄影组、小主播特训组、后期配音组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学生分工合作,每两周共同创作一期班级电视节目,后期小组成员互相交换,以“老带新”的形式实现小组成员互助,取长补短,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表达的能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QQ 空间、朋友圈、微博、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在课后随时随地“发声表达”。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心情抒发、新鲜事分享、读书交流、习作共赏、才艺展示等,真正实现语言表达训练的日常化。通过自媒体平台,学生在舞台上、镜头前、网络上充分“发声”,充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真正敢于自由表达、善于自觉表达、乐于自在表达。
“重质量”的文章,更是在不断反思中提炼生成的。有了“源头活水”的实践经历,接下来我尝试进入“高质量”写作模式,强迫自己从班级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中及时提炼,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5G 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从“他媒”走向“自媒”的媒介觉醒,学生也深受影响。因此,利用多元化的自媒体形式,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正中央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自媒体”工具的加持下,这种语言表达能力衍生为立体化的“全息表达”,即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内核,让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图画表达能力在螺旋式运转中稳步提升。令我惊喜的是,从时代特点出发,抓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巧用自媒体新方式,不仅发现了“全息表达”这块新大陆,还在实践活动中尝试构建了教学新蓝图、新策略。于是,一篇洋洋洒洒达8000 多字的以《“全息表达”:媒介觉醒时代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新样态》为题的文章就在这一过程中撰写完成。
就在我得意扬扬地为自己喝彩欢呼时,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比赛结果公布,我这只“小帆”迷失在“教海”里,没能成功上岸。满怀愁绪回到家,看到书房的房门紧闭,一丝微光从门缝中溜出来。这才想起门内我的丈夫正在闭关为博士论文做盲审后的修改。打开门,看着他紧锁的眉头和日渐后移的发际线,心疼了两秒钟的我,大义凛然地对他说了一句:“我愿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吧,有什么我能帮你的?”他立马两眼放光:“那就帮我修改一下参考文献吧。”听到这个要求,我鄙夷地想着,就这么简单?然而在我看到长达4 页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和215 条中英文混杂的参考文献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几日后,周博士神秘兮兮地把装订好的论文放在我面前,让我翻到第148 页的“致谢”里寻找惊喜。当看到“感谢我的爱人范帆老师”这句时,我甜甜地笑了,我想此句应抵得过情话千万句吧。
看似是生活中的一件趣事,却让我觅得教育写作的真谛。被我小瞧的参考文献要求竟然有整整4 页,在那一瞬间,我似乎意识到对待“高质量”的教育写作,需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细节决定成败。切不可忘记专业表达的“法则”与品质——学术规范。而我在论文比赛中败下阵来,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正如颜莹老师所说:“作者要像晾香肠一样,把写好的论文暂时搁置起来,隔一段时间再回头细读,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这时可以修改原稿;修改完成后,搁置一段时间,再仔细阅读,又会发现不合适的地方……如此循环修改,直至改无可改。”于是不认输的我,重新打开曾让我得意扬扬的论文。果然,10 分钟过后,书房里响起了键盘的敲击声。
我的名字当中有一个“帆”,也许这早就注定了我要在“教海”中乘风破浪。当然,教海扬帆的航道上,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前途未知的惊风浪雨,我会坚定地选择教育写作这条最佳的航道,扬起生命的风帆,向“教海”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