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健红[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杰出代表,据《鲁迅译文全集》统计,鲁迅一生译作达三百多万字,涉及十五个国家、七十七位作家、二百二十五部作品。因此,关于鲁迅的翻译研究始终是鲁迅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而就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而言,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主旨是较少有深入探索的。实际上,鲁迅思想的核心——立人,不仅指导其文学创作,更是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主旨。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提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①这是鲁迅第一次明确提出“立人”的概念,从这句话中可知,鲁迅的立人不只是关注个人,而是将立人与立国相联系,把立人视为立国的首要目标,而要实现立人,则须尊重个人的个性,发扬个人的精神。这一立人的核心内涵不仅指导着鲁迅的创作,更引领着鲁迅的翻译活动。基于鲁迅翻译思想中的立人主旨,本文主要研究鲁迅翻译思想中立人内涵的表现,并将其分为翻译中的独立意识、翻译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及翻译中的中间物意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培养国民的独立意识是鲁迅翻译思想中最主要的内容,既包括培养国人独立判断的个体意识,也包含培养国人实现国家独立的意识,而独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在当时,因为鲁迅喜欢科学且中国小说多言情少科学的现状,所以鲁迅认为科幻小说可以成为培养国民独立意识的切入口。鲁迅倡言道:“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②因此,鲁迅翻译了法国儒勒·凡尔纳所写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在《月界旅行·辨言》中,鲁迅明确阐述了他翻译科幻小说的动机是获得“智识”,破除世代相传的迷信,以此改良思想,补助文明。鲁迅希望通过生动的科幻小说潜移默化地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使人们突破长久以来的迷信,具备科学意识,改变因无知而无条件地依赖、相信封建权威的状态,初步树立一定的个体思想,以此来引领中国摆脱落后的封建状态,走向文明。而除了传播科学知识,打破封建知识垄断,鲁迅翻译这两篇科幻小说更看重的是其中向上改变的精神。它是人在获取科学知识后,能否走向独立个体、实现国家独立的关键思想。《月界旅行·辨言》开篇序言的第一段中三次写到“希望”,两次写到“进”(进步、进化),且处于开篇位置,足可见鲁迅对人们凭借其意志向上进步及改变精神的重视与弘扬。序言中的“冥冥黄族,可以兴矣”充分说明鲁迅弘扬这种向上精神的本质是希望中国人能够兴起。而在当时社会,中国人觉醒、兴起的重要标志是拥有独立意识,成为独立个体,实现国家独立。此句含蓄又精炼地传达出鲁迅呼吁人们反抗封建文化,改变人的屈辱地位,争取人的尊严和独立。从鲁迅对这两部科幻小说的翻译来看,他意图通过翻译科幻小说来向人们传播科学知识和向上进步的改变精神,以此来打破对封建权威的依赖,培养人的个体意识和实现国家独立的意识,最终实现立人。
除了借助翻译科幻小说来培养人的独立意识,鲁迅还通过翻译外国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和揭发资本主义侵略的文章等与中国境遇相似的作品来激发国人的独立意识。鲁迅广泛翻译了波兰、俄国、匈牙利等深受压迫、侵害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意图通过展现同为被压迫民族人民的革命故事和与此相关的论述来激发国人反抗意识、独立意识,实现立人与立国。鲁迅和周作人共同翻译的《域外小说集》是我国第一部大量翻译国外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品集,一共收录了十三位作家的三十八篇作品。其中译自英、法、美等具有侵略行径的民族的作品仅三篇,而译自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作品有十七篇,占44.7%。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明确说明了其热衷于翻译弱小民族文学的原因,是想借助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侧重对短篇和被压迫民族作者作品的介绍和翻译。这一原因揭示出鲁迅翻译里蕴含着的反抗精神,希冀借助弱小民族文学来培养、激发国人的独立意识,实现改良社会的愿望。同样,鲁迅在《出了象牙之塔》的“译者附记”中明确指出其翻译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输入外国药房里的泻药来治疗国人隐藏着的痼疾,特别针对自负的、所谓的精神文明,这更加验证了鲁迅希望借助外国文学对痼疾的狙击来促使国人割除“自负”的肿痛,从而推动中国进行彻底的改革,促进中国的独立。在翻译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中,鲁迅在译文末尾专门结合中国实际写了“译者后记”,指出欧美帝国主义利用陈旧的影片,实现对国人糊涂的教化。这段文字明确地抨击了外来侵略者通过电影来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和精神毒害,鲁迅对此意图的揭露,反映出他对人们独立意识的强烈呼吁。
由上可知,鲁迅主要通过翻译科幻小说、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来推翻国人对封建权威的依赖,培养反抗精神,树立个体独立与国家独立的意识。
文化自觉意识是费孝通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处理好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费孝通论述道:文化自觉意识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虽然,在鲁迅那个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过这个意识,但是,从鲁迅翻译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上,站在现代的立场和视角来看,鲁迅无疑是在践行着文化自觉的意识,并潜移默化地树立着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人是处在文化之中的,文化塑造着人的思想,引导着人的行为。对文化现状和发展的正确认识,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的现状和发展的认识;对文化的反省,核心是对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省,因此,文化自觉意识实质上是自我认知意识。鲁迅在翻译中传递文化自觉意识,实质上是通过对本国文化的反省来树立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意识的国人。
首先,鲁迅的直译思想。鲁迅在当时选择直译引发了学界一致的反对,而这恰恰是鲁迅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鲁迅刚开始接受的也是顺译,但之后却坚持直译,甚至不惜与主流的翻译界对立。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写道:“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③鲁迅敏锐地洞察出中国文化中语法不精密的重要弱点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民众缺乏逻辑的思维特征,而这又恰恰是国人难以形成独立思想的重要原因。由此,鲁迅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正确认识及对其的深刻反省,并意图通过直译来解决这一文化的弱点。因此,鲁迅对直译的坚持,不仅是一种语言文本形式的抵抗,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抵抗。鲁迅通过其文化自觉意识,提出采用翻译的异化手段来反叛国人坐井观天和自欺欺人式的文化意识,打破当时国人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总的来说,鲁迅意图通过直译的使用来引导国人正确认识我国文化在逻辑方面的弱点,正确认识自身缺乏逻辑的思维弱点,从而推动国人在反省中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成为讲求逻辑性的人,以此来破除以情感为主导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固有的错误思想。
其次,鲁迅的重译思想。《论重译》中鲁迅谈到“懂某一国文,最好是译某一国文学,这主张是断无错误的……但是倘不重译,我们将只能看见许多英美和日本的文学作品……这是何等可怜的眼界。”④这里的“重译”是间接翻译,即“转译”的意思。从这段论述中可知,鲁迅支持重译是出于多元文化观和我国缺乏直接翻译的实际,体现了鲁迅在面对翻译的准确性问题和翻译内容、范围的广泛性相冲突时,站在建立更多的国内外文化联系的全球视野下,从现实实际出发,更重视带给国人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可能,以此促进国人在与广阔的世界文化的比对中正确认识本国文化,准确定位本国文化,并在对比中认知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的目的。
最后,鲁迅的复译思想。鲁迅在《非有复译不可》中指出,即使优秀的译本已经出现,也仍旧有复译的必要。一个近乎完全成功的译本,需要取旧译的长处,补自身的新心得,并且,鲁迅还考虑到语言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即使有七八次的新复译本,也是正常现象。这一观点体现了鲁迅站在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翻译,追求语言的时代性,鼓励译者以对本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及未来趋势的认识来不断更新翻译内容,促进翻译内容更符合不断变动的现实情况,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译本对国人的切实影响,促使国人在译本的不断变迁中,提高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认识,以此来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观念,形成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由上可知,鲁迅通过选择翻译非主流的作家作品和支持非主流的直译、重译、复译的翻译策略,来为国人提供更广阔、更接近客观的外在世界,引导国人对本国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产生较为准确的认识,并在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中,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造,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指世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以圆满的状态存在,而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趋近于“圆满”的中间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间物意识在鲁迅翻译思想中主要体现为翻译的桥梁意识和读者意识。鲁迅在《〈思想·山水·人物〉题记》中提到,翻译时改变本相,都有负于作者和读者。他强调“我的译述和绍介,原不过想一部分读者知道或古或今有这样的事或这样的人、思想、言论,并非要大家拿来作言动的南针。”⑤这段自白充分体现了鲁迅把自己视为介绍外国文化的桥梁人物,站在读者立场,承担着连接作者与读者相交流联系的责任,而不是仅仅传递译者的想法。面对惹人非议的“硬译”处理,鲁迅曾进行自我批评,提出因为译者能力不够和中国文学本来的缺点,译完觉晦涩、难解,但拆掉仂句,原来精悍的语气又会丧失。
鲁迅在面对翻译的流畅度和还原性相冲突时,站在自身只起到桥梁作用的中间物意识的原则下,更重视翻译还原原作,希望建立更多读者与作者间的联系,而不只是读者与译者间的联系,以此来给予读者接触更多事实的权利,尊重读者多方面理解的权利。但在不影响译文还原度的前提下,为增强读者的兴趣,鲁迅在译文中会适当加译一些生动的语气词“哩、罢、呵、呢”和副词“全”等。直译时,考虑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会特地撰写伴随译文的序跋和注释。这说明鲁迅始终把读者放在首位,发挥自身“中间物”的作用,搭建读者与原作间的桥梁,维护读者接触原作原貌的权利,并帮助读者在原貌的基础上阅读、理解原文。并且,为了更好实现翻译的流畅度和还原性相统一的要求,鲁迅丝毫不考虑自身作为译者的地位、名声而大力倡导重译。“鲁迅说:‘倘有潜心研究者,解散原来句法,并将术语改浅,意译为近于解释,才好;或从原文翻译,那就更好了。’”⑥在《论重译》一文结尾,鲁迅明确表示如果未来的各种名作有自己直译的版本,那么重译本就可以被淘汰。鲁迅仅把自己的译本视为一个过程物、半成品,尊重他人推翻自己译本的权利,并热情地呼吁人们推翻其译本,创作出兼具可读性和还原性的译本。这充分反映了鲁迅始终秉持着读者意识,为了更好的译本,宁可自己“速朽”消失的牺牲精神和乐当“中间物”的桥梁意识,也反映了鲁迅正确的权利意识。
这种中间物意识在现代类似于权利意识,它是指已经初步具备独立思想和文化自觉意识的人,能清晰地懂得行使话语权利的正当性、可行性、界限性,在合理范围内主张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对他人正当的话语权利给予同等的尊重和维护。它在警醒着那些拥有着一定先进知识,初步实现个体精神进步的国人,无论自身的知识、能力有多强大,都要把自己视为“中间物”,坚定桥梁意识和过程意识,审慎地看待自己的位置,做谦卑的进步者、讲话者。不要因自身的进步而骄傲得意,更不要因此而过分夸大自己的水平,以至于变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由愚蠢走向独断、自私。总的来说,鲁迅的这种中间物意识强调进步人士要审慎地、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努力成为有个人精神意识的建设者、引导者,而不是有个人精神意志的专权者。
综上可知,鲁迅的核心思想——立人,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核心,也是其翻译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涵是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引入外国文化,树立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的智慧和思想,树立人的独立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及中间物意识,而这三大内涵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对当代中国与其他各国也起着积极的警示和引导作用。通过研究鲁迅翻译思想的立人核心,不仅丰富了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扩大了鲁迅立人思想的影响范围,有利于全面了解鲁迅的立人思想,更是为我们当代社会培育国家中的人、世界中的人提供重要思想参考,促进每个人正确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
①鲁迅: 《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② 鲁迅译: 《月界旅行·辨言》,《鲁迅译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页。
③鲁迅: 《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④ 鲁迅: 《论重译》,《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1—532页。
⑤ 鲁迅: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⑥ 董炳月:《翻译主体的身份和语言问题——以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论争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1期,第47—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