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具有师生关系的协同性、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调节性等特征。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面临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发展滞后、教学资源整体支撑不足、教学评价作用发挥不够等困境。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需要遵守职业教育规律,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明晰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开放有效课堂;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健全课堂评价机制,增值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院校;有效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2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从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以质量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其中,皆将深化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突破口。课堂教学作为职业院校的育人主阵地,其有效性是一个传统话题,同时也应考虑新时期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重新审视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探索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突破路径。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有效课堂教学起源于20世纪在欧美首现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后受实用主义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我国学者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常焕英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三点:一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深度和自觉度;二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三是教学的效益[1]。郑硕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和最终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提升素养的主渠道[2]。余文森认为,遵循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在花费较少时间、精力和物质资源的情况下,能够收获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3]。综上,本文认为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发展,以能力为本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充足的知识,以实现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课堂教学既是理论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的协同性
有效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它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相统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结构合理、方法灵活多样的特点,围绕课堂教学要素,兼顾学生群体,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有效课堂教学应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尤其在自主学习目标、合作探究目标上体现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多元化需求。有效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协同进步,让教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有满足感和认同感,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和谐统一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二)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职业教育教学越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越容易被激发。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交往主体以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信息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4]。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是基于职业教育规律,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要充分重视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从知识应用的角度串联起来,借鉴悬疑、情境设定、角色互换等手段,使整个课堂教学悬念迭出,生动有趣,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类型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要实现职业院校的有效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强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岗位要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5],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用性、职业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要分类分层设计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四)教学活动的情境性
有效课堂教学是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模式的主动性学习。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变化的,因此课堂教学也是变化的,是生成式的,需要教师创设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情境。这种情境符合职业教育“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辅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形象与抽象、理论与技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进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创设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且符合一线岗位生产实践的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掌握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调节性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教学信息反馈及教学考核鉴定等功能,对于促进有效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反馈不是为了证明和展示,而是为了帮助和改进[6]。反馈调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間是双向的、互利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善于从“导”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导”与“学”的实际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活动。教师既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听课表现及操作练习等方面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接受程度,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足
相较于普通中学学生,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表现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抽象思维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制力,厌倦以陈述性知识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此外,随着“百万高职扩招”的实施以及中高职衔接、单独招生等改革带来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群体的差异化程度逐渐变大。虽然各专业按照专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方法,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但依然无法弥补个性化差异和不同生源结构所带来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难题。
(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发展滞后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层出不穷,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加快学习的步伐,始终使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保持动态发展,满足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对一线教学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等因素的影响,教师难以获得充分的提升专业教学能力的机会,再加上激励措施不健全和自身职业倦怠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致使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发展滞后,跟不上技术变革和岗位需求变化,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教学资源整体支撑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推动工学结合的有效方法,但“关门办学”“理实分割”在职業院校中依然长期存在,大多数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真正的工学结合[7]。工学结合的实现,需要职业院校硬件条件以及各方面教学资源的支撑,校内实训资源跟不上产业发展结构、工位数量不足、教师专业技能相对滞后等因素,均会对“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及“项目教学”实施效果产生影响。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少之又少,甚至停留在“黑板实践”“软件实践”上,不能满足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学评价作用发挥不够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不科学不正确的评价导向,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评价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表现为:第一,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发展性评价不足,评价过于“标准化”“一刀切”,忽视了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发展性;第二,评价主体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为主,教师、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中话语权仍然较低,评价的多元性彰显不足;第三,片面追求显性指标,一直在评价对象的“外围”打转,无法深入内核,评价流于形式,忽视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第四,评价手段以传统评价为主,现代化评价不足,重“双证”考试、轻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考核的现象仍然突出[8]。
三、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路径突破
(一)遵守职业教育规律,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本质特征是产教融合,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施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诉求。著名学者德莱福斯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与工作过程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开展有效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前提是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即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中的系统知识和理论知识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语言、文字、公式、图像为载体,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知识本位的课程和教学观念,向实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要从“主角”变为“主导”,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自练、纠错、思考、研讨、体验、内化等。
(二)明晰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开放有效课堂
课程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具体、可实现,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点,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明晰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开放有效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空间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环境创设、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做到“三学、三问”。“三学”是指:教师要学习课程对应的岗位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要求,做到“岗课赛证”有效融合;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厘清方案中对本课程的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和内容要求;学习课程标准对接,真正理解课程能力目标的构成,理解所教课程的主要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三问”是指教师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后,问自己三个问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应训练的技能或能力是否清晰;学生学完所教和训练的内容后,能做什么、用于何处;学生能否学会所教和训练的内容,是否有考量。
(三)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职业院校的学生智能倾向偏重形象思维,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主体应来源于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学习任务。知识的学习应以程序性知识为主,教学中不再注重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要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9]。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前应开发好“三类”优质教学资源,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供支撑。第一类是图片、视频、案例等信息要素,用于情境创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类是教学、实训项目资源开发,做到学思一体、学做一体、学练一体。用于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需要教师按照课程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实训资源实际,注重真实工作教学情境的创设,开发构建与之匹配的由单一到综合或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体系。第三类是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力求有实效,用以解决高投入、高危险、高耗材的实训项目。
(四)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师生消耗精力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除了可以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要有所创新。课堂教法的“多维度”转型体现在育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课程改革要素的系统重组与深度融合。所以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可以采用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的项目教学法,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共同制定计划、确定计划、实施计划,最后检测评估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任务量大,驱动力足,课堂效率高,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岗位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五)健全课堂评价机制,增值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建设,要围绕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来制定,评价的落脚点是关注学生发展。在评价主体上,应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评价过程上,应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评价内容上,应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包括过程与方法的养成、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评价标准上,不以简单的对错作判断性评价,而更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学校应注重教学评价改革,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多元全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在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制度保障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常焕英.中等职业学校高效课堂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9):15-17.
[2]郑硕,杜德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路径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9-23.
[3]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5):42-46.
[4]庄西真.职业学校的学与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5.
[5]马莉郭,蕊欣,王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五个对接”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63-66.
[6]黄文博.促进学生学习:开发有效的课堂反馈技术[J].当代教育科学,2011(8):17-19.
[7]白永明,张立影.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7):52-55.
[8]汤霓.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问题与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44-48+59.
[9]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Path Breakthroughs in Implementing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Zhang Yanping
Abstract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instruc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m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It serves as a crucial approach to achieving the goal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ossesse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collaborative natur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he inspirational nature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vocational nature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situational natur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regulatory natur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including insufficient awareness and abilities for active student learning,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ies, overall inadequacy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the rol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need to adhere to the la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s, clarify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create open and effective classrooms, develop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 effective teaching scenarios, use teaching methods effectively to enhanc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ies,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
Author Zhang Yanp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作者簡介
张艳平a(1967- ),女,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春,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