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平
摘 要:有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以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课堂教学,构建有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方法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摆正“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位置。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有效课堂的几点策略方法:
一、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这样的课堂是一切致力于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逾越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合、优化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一)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或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材、为学生服务。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成功的课堂。课堂上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每一个学生都“思起来”,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要在学生似懂非懂,将懂未懂之时,加以点拨,这样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那一课堂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理论;而在《伴性遗传》课堂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讲解伴性遗传的特点规律。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深知“不进则退”。“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内容更丰富更宽广,以便能够应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为学生解疑释惑。”“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因此,通过集中组织、利用网上学习交流、分组之间的业务学习,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并结合之间的交流研讨课深入研究有效教学,加强对教师评课能力的培养,改变一团和气的教研状况,结合每堂课,展开实实在在的分析,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建立有效课堂的动力机制、学习评价激励制
加大对有效课堂的宣传、培训力度,要探索有效课堂的基本模式,最大限度的增强课堂有效性,定期开展以有效课堂为主旨的检查督导活动。建立“以学评教”的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转变巩固练习方式,对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进行控制,并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菜单式”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切实让学生从无序的教学竞争中摆脱出来,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做到“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在课堂、矫正在课堂、巩固本在课堂、提高在课堂”,努力实行课堂教学“堂堂清”,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考试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彻底消除“应付式”作业和无效练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救出来。组织以有效课堂构建为重点的教科研活动,组织有效课堂的总结交流活动,使有效课堂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课程.教材.教法 2005.8.
[2]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生物学通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