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2023-03-05 18:04李高扬刘明广张明媚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知识点

李高扬,刘明广,张明媚

(1.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3.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13)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强,学生、教师乃至社会更关注专业的技术属性,人文底蕴和价值理念长期被技术应用遮盖[1]。在以往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主要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价值引领和文化融入;在企业招聘中,主要聚焦解决技术问题能力的高低。这些都助长了学生技术至上的观念,从而导致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视野狭窄、功利性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2019 年10 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明确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2019 年10 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指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3]。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文章探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期培养出在工程管理领域专业精通、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基于OBE 的工程管理专业“三三制”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内涵

文章借鉴OBE 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4],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总体思路设计为“三三制”模式,即“三项任务+三项工作”。其中,“三项任务”是围绕学生开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并将这“三项任务”作为育人成果导向,以学生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提升为抓手,强化“三项工作”,即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整合。根据培养效果的测评结果,找差距、补短板,从而持续改进。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三项任务”

国际工程界提出的“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是工程师普遍遵守的准则[5]。这明确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担当。这一要求与课程思政不谋而合。结合课程思政内涵,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可以通俗表达为:在使学生掌握工程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能够对工程质量问题、社会成本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进行分析,正确协调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既要让学生习得真学问、练得真本领,又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培养要求[6]。基于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三项任务”,即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在“三项任务”中,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阵地,也是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撑。价值与知识融合“发酵”,从而支撑起体现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三项工作”

为了完成上述“三项任务”,文章着重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整合3 个着力点发力,并将合力注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知识与价值融合“发酵”,从而培养出价值与能力为一体的新时代人才。

(一)教学团队建设

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作用,高校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首先,打破专业壁垒,吸纳育人资源。专业课教师大都具有扎实的学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短板[7],因此,高校有必要邀请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构建多领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发挥思政课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常态化教学研讨,找准育人角度,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其次,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精准培训和定向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使其掌握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教学技巧,把课程思政做实做优。再其次,借助团队资源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团队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针对相同知识点会挖掘出不同的思政案例。专业课教师在教研中筛选、优化,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案例库,并不断更新和完善,有利于保障课程思政长期有效开展。最后,鼓励团队教师“走出去”,通过调研兄弟院校好的做法、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或教学会议等,把校外好的做法、建设经验带回教学团队,融入教学中,夯实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

(二)课程内容重构

原有的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为了使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融合程度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需要结合“三项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第一,课程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只有认同自己的专业才能做到爱岗敬业,才会守业乐业,追求极致。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埋下爱岗敬业的“种子”。例如,“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可借助土木工程历史演进过程,即从远古时期用树枝树叶搭建窝棚、用树干在河流上搭建小桥,到古代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京杭大运河,再到当今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典型工程,体现土木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新时代,土木工程将融合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向太空、海洋、荒漠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工程管理也必将大有可为。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要求学生立足当下世情、国情,透视历史、现实和未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二,将知识点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挖掘思政元素。以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工程项目管理”为例,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统筹实现工期短、成本低、质量好等项目目标。可引入“丁渭造宫”历史典故[8],即宋朝皇城失火致皇宫被焚,丁渭重建皇宫:丁渭通过开凿沟渠,用取出的土烧砖,再把汴水引入沟渠,船只即可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完工后再将废弃物掩埋沟渠填为平地,节约成本以亿万计,并将工期由15 年缩短到7 年,巧妙达成了工期短、成本低、质量好的项目管理目标。以此引导学生在面对当前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时,应传承先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运筹思维,秉承节约资源、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专业课教师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既讲“活”了枯燥的知识点,又唤起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三,将知识点与国之重器典型工程相结合,挖掘思政元素。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在讲授项目决策时引入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坚守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理念,尤其是实现了对伶仃洋海域的承诺,即“世纪工程完工、白海豚不搬家”,使学生领略港珠澳大桥的伟大之处不仅是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最长、最深的跨海大桥,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再如,青藏铁路在穿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时,广泛采用“以桥带路”的施工方案,有效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以高昂的成本代价换回了无价的生态平衡,以此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借助“天边”的实证与“身边”的案例(“身边”:伶仃洋海域即在华南农业大学所处的广州的最南边)、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把自然需求与人类需求相结合,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自身的目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

第四,将知识点与大国工匠典型人物相结合,挖掘思政元素。李克强总理在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9]。培养工匠精神也是培养脚踏实地,深入探究、发掘和抓住某一细节问题并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可依托伟大人物,如大国工匠、时代楷模、中国脊梁等,改变学生头脑中的“合格万岁”思想,并使之转变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思想;在实践教学中传承工匠精神,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在反复操作中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更要领略企业精进不休、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可引入都江堰工程:2000 多年前的工匠李冰父子,深耕细作造就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使成都平原迅速成为秦国重要粮仓,2000 多年后仍然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亩良田。借此引导学生做一名优秀的工匠,期待未来自己的成果也能像都江堰那样成为典范。

(三)教学方法整合

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为课程思政服务。“互联网+教育”主要体现为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了跨校跨界组织教学,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虽然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思政经验累积不足,思政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慕课平台汇集大量国内外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呈现出各种优秀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及先进教学理念,为个性化精准教学提供了理想平台。有线教育为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供了较大帮助。在课堂上,基于OBE 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专业课教师可借助分组讨论,即组队、轮值组长、小组预研、课上分享、互相质疑(辩论)、课下总结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保其课堂参与度[10]。

另一方面,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如启发式、案例分析、工程模拟、自问自答等)。例如,案例分析方面,专业课教师可选取典范工程或失败工程。以哈尔滨市阳明滩大桥引桥的坍塌事件为例,分析独柱桥墩、连续箱梁、墩帽、悬臂等桥梁构件,以及车辆超载的社会现象,引出桥梁荷载选定及量化等较为枯燥的知识点。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分析坍塌原因并进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工程模拟法,即学生完成线上学习后,在线下课堂开展工程模拟。以“招投标”课程为例,学生分组模拟甲方、招标代理、投标者、评标专家、监管部门等,对招标策划、招投标程序、招投标文件编写、合同签订,以及整个过程应遵循的公平、公开、公正和诚实守信等将有深刻理解。

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测评

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这不仅为新时代思政课程考核方式提供了指导意见,也为课程思政考核指明了方向。不论开卷、闭卷,还是报告、论文,都无法完全反映教师教书育人质量和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水平。因此,高校应转变以往“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有机结合,衡量课程思政是否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课程目标。

一方面,提高过程考核比重。“以学生为中心”必然强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过程考核侧重全过程、多元化、综合性。全过程体现为每堂课及每次课堂活动;多元化和综合性则体现为开放考核,包括评价主体开放和评价内容开放。评价主体由教师延伸到学生,实现教师评定、组间互评、组内评价等多元评价。评价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根据课外自主学习情况和小组任务完成贡献度由小组内部评价。过程考核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阅读跨专业著作、国内外名著、名人传记等,转变以往只阅读本专业书籍的习惯,拓宽了知识视野、积淀了人文素养,也提高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终结考核实践考量。终结考核即期末考试,主要体现为在期末考试中尽量减少识记性知识点考核,加大材料分析和开放题目比例,强调灵活运用、触类旁通,考查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专业课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发现课程思政实施的不足,以便持续改进。

“三三制”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课程思政是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必须聚焦具体问题,在实践中边探索、边推进、边总结,持续改进。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知识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