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人文效益定义中所提到的对文化、美的欣赏,可获得心灵、情感上的充实与满足,进而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增加文化认同感。该研究基于红色文化诵读活动的调查,阐述川陕革命老区教师凝聚力认知对红色文化传承意义之概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项对凝聚力认知及对红色文化传承意义之差异性,并预测凝聚力对文化传承意义之影响。该研究以巴中区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分析得出团体激励特性、教师参与动机、参与团体成效的凝聚力对文化传承意义具有正面之解释力,显示川陕革命老区凝聚力越高,就越能达到文化传承意义。所以红色文化的传承一定要与师生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师生间凝聚力的提升。
关键词:红色文化;川陕革命老区;诵读;教师;文化传承;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097-05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Cohe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of Sichuan and Shaanxi
—An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Activities Based on Red Culture
WANG Xueyujie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a country's modernization. The appreciation of culture and beauty mentioned in the definition of human benefits can obtain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enrichment and satisfac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cultural literacy of the people and increasing their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a survey of red culture recitation activities, 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 cohesion cogni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Sichuan and Shaanxi,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ir cognition of cohes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and predicts the impact of cohe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eachers in Bazhong District. Using intentional sampling, a total of 29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motivation, teacher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and the cohesion of participating in group effectiveness have a positive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dicating that the higher the cohesion of the Sichuan-Shaanxi revolutionary old areas, the more able it is to achieve cultural inheritance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must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s also the enhancement of cohes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Red culture; Sichuan-Shaanxi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Recitation; Teachers; Cultural inheritance; Cohesion
1 相关概述及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党最重要的发展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1-2]。
1.2 诵读活动
诵读活动主要指诗歌朗诵节目及培训。通过教师的深情演绎,有血有肉地还原了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带给观众和学习者强烈的震撼力和学习主动性。
1.3 川陕革命老区
川陕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其在鼎盛时期巩固和发展了23个县(市)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3-4]。
1.4 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团体内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目标和目的的一种过程。本研究所指凝聚力为反映紧密结合,保持团结,以追求团队共同目标,以及满足队员间情感需求的动态过程。
1.5 文化传承意义
当一个社群形成之后,通过活动的举办,来增进成员彼此间互动,以此形成共同记忆[5]。Throsby指某些资源具有国际性或民族的特殊意义,文化的传承是要靠学习而非遗传,担任文化传承的角色在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吴守从、郑雅文指出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精神进行有效的继承与保护,是目前整体文化永续发展最重要的课题[6]。本研究之文化传承意义是指对传承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精神得以保存,让后辈也能了解红色文化之意义,提高民族自豪感,创造更美好的民族艺术。
2 研究假设
2.1 变量测量
本研究之问卷系参考相关理论架构、经过参考相关文献及资料分析整理后,研究者有鉴于研究上的需要,因此汇编了研究工具,本问卷共可分成3部分,分别为“教师个人背景资料”“凝聚力量表”“文化传承意义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acle),调查问卷的回答选项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非常同意”5种,依各选项给予不同分数。“非常同意”为5 分,“同意”为4分,以此类推。
以自编之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立意抽样方式。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建构出本研究概念性架构图。以皮尔逊积差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凝聚力与文化传承意义认知之关系及影响力。
2.2 研究假设描述
参与者透过实际参与活动同时体验文化传承过程,活动应从教育与举办活动体验、认识、教育、互动方面着手,则可落实加强培养在地居民文化凝聚力和传统文化传承之使命感,继而推荐他人参与,亦落实作为传承在地传统文化解决方案之一。
假设:受试者之凝聚力各构面(团体激励特性、教师参与动机、参与团体成效)对文化传承意义(文史方面、情感方面、教育方面、经济方面)之相关达显著水平,且具有正向之影响效果。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于2021年8月2日至7日,以巴中区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立意抽样,问卷总计发出330份为样本,共回收问卷316份,经研究者整理后,剔除掉作答不完整的20份问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89.69%。
本研究就抽取样本在受试者性别方面:女性168人,总体比率为56.80%;男性128人,总体比率为43.20%。在受试者年龄方面:35~45岁者102人,总体比率为34.50%;18~25岁者61人,总体比率为20.60%;25~35岁者70人,总体比率为23.60%;45岁以上者63人,总比率为21.30%。由此可知红色文化活动受试者以年龄在35~45岁的女性为主。
信度分析中采用cronbach′sα系数作为检定问卷各分量表之信度指标,结果如表1得知,本研究设计之问卷中各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一致性颇高,且拥有理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
因素分析得出析凝聚力量表问卷题项可以分为团体激励特性、教师参与动机、参与团体成效3部分,有效解释度达到65.69%。
结果如表2得知,本研究设计之问卷中各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一致性颇高,且拥有理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
因素分析得出析文化传承意义量表问卷题项可以分为文史方面、情感方面、教育方面、经济方面4部分,解释变异量达到78.14%。
以皮尔逊积差相关来做分析,如表3结果显示,凝聚力各构面因素(团体激励特性、教师参与动机、参与团体成效、与其他团体认同比较及整体)与文化传承意义各构面因素(文史方面、情感方面、教育方面、经济方面及整体)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以凝聚力的“教师参与动机”因素对文化传承意义的“整体文化传承意义”因素相关程度最高(r=P.704,P<0.05)。
表4主要探讨凝聚力对文化传承意义的预测情形,应用多元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并依据解释力的大小,进一步检视凝聚力的构面,对于文化传承意义的预测力,利用判断系数R2来检视变量间线性关系。由表4可知DW系数检定值为1.90,介于1.5~2.5之间;显著性=.001,达检验标准,自变项间无共线性之情形,显示本研究数据适合进行回归分析。VIF值介于1.96~2.68之间,均未大于10,显示4个预测变项之间没有多元共线性之问题。F=54.30(P<.05)达显著水平,表示此回归模式具有显著之预测能力,解释力为52.00%。
就个别变项之解释量而言,凝聚力的所有变項“团体激励特性”“成员参与动机”及“参与团体成效”对文化传承意义的解释力达显著水平(t=6.03、t=6.27、t=5.11,P<.05),可知“团体激励特性”“教师参与动机”“参与团体成效”的凝聚力对文化传承意义具有正面之解释力,显示川陕革命老区凝聚力越高,就越能达到文化传承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凝聚力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团体内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目标和目的的一种过程。凝聚力可以促使成员自愿留在团体中,保持团结,以追求共同目标和满足队员间情感需求。而诵读活动的发起可以增强教师间凝聚力,从而增进红色文化传播和传承。
李瑞华指出以教育政策的协助推动对于教育文化有少许帮助。教师的角色在文化传承上扮演一个重要的地位,文化传承的重心开始慢慢移至学校,教师需要有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需要将理论落实于实践中。举办诵读红色文化的活动可以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吸收,从而进行有效的课程转换。
4.2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的红色精神宣扬的传承路径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的红色精神宣扬和红色文化的传播应当是具有代表性的,这其中需要包括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小学教师引领学生发挥教育传播宣传作用。就目前的中小学生和教师间传播方向都较为单一,呈现平面化和同质性特点,在展示形式上以传统平面、静态的形式陈列展览为主,所以传播能力较弱。推广和传承经典红色文化,需要从观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储备知识、社会学校家庭等几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4.2.1 开设多样化诵读课程
诵读是一种有效传播和传递的方式,诵读可以使教师与中小学生学习领会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诵读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系统性研读、精读、略读等。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弘扬红色文化的竞赛、考评等活动,借此对诵读革命经典的效果做汇报评查[7]。可以学习像革命烈士刘伯坚这样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壮烈斗争的个人生平事迹等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缅怀英雄先烈,弘扬川军神话。让他们知道没有纪念,人民的历史就不存在。
4.2.2 通过舞台剧传达红色文化
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来传播红色文化,还可以通过演绎来传播。校园红色话剧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一种创新艺术实践,作为红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蕴含了巨大的教育价值。“巴中造”红色主题情景舞台剧《望红台》《我的两万个兄弟》等让学生通过极具震撼性的沉浸式体验和全面、立体的感官冲击,接受一次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8]。
校园红色话剧需要呈现出取材的客观性、文化的传承性、民族元素的凸显性、形式的亲和性、情感的渲染性等诸多价值特性。当前背景下高校要充分挖掘并发挥红色话剧价值特征的育人优势,采取校园红色话剧与第一课堂融合,巩固学生在校园红色话剧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思政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等方式,构建高校课程思想政治与红色艺术实践联动的教育大格局。
4.2.3 加大师资力量,跟进教师培训
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传播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需要加强教师对红色文化的领悟和研学[9]。学校可以重点培养和鼓励教师在红色文化课题上的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等),可以在教师之间和文化单位之间进行交流研讨,学校还可以邀请红色文化先进人物进校讲述等形式,建设一支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5 结语
红色文化的传承一定要与师生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师生间凝聚力的提升。红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人文保存效益定义中所提到的对文化、美的欣赏,可获得心灵、情感上的充实与满足,进而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增加文化认同感。
文献参考
[1] 辛锐.浅析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开发[J].人民论坛,2013(11):206-207.
[2] 邓显超,邓海霞.十年来国内红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1):29-39.
[3] 蔡云辉.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2):31-36.
[4] 卢燕丹,蔣凌昊.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影响因素与策略浅析[J].传播力研究,2018,2(14):15-16,23.
[5] 曾振华.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8(6):97-99.
[6] 吴守从,郑雅文.民俗技艺活动参与对文化认同之影响[J].人文与社会学报,2008,2(3).
[7] 张守中.团体凝聚力的变化机制与影响因素[J].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008,20(2).
[8] 马婧.新时代校园红色话剧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20(11):73-75.
[9] 史明娜.红色文化背景下川陕革命老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228-229.
基金项目:四川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播策略探究课题”(项目编号:DFWH2021-031)。
作者简介:王雪玉洁(1984,3-),女,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语传播,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