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敏 江 峰,2 张耀天 杨邓红
(1.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湖北师范大学 湘鄂赣红色资源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的物质遗迹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资源和有效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遍访革命故地时,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江山世世代代相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运用好红色资源,既有助于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又能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明的底色。”[2]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积淀中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钙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记录着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来时之路,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集聚着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和灵魂。传承红色基因,就要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感悟红色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3]实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就要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4]。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学生都能真切地感悟到我们党百年来的红色基因密码,感知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初心和使命,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断强化红色使命担当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5]因此,将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既要变革教学方式,追求形式创新,又要夯实内容、丰富理论,要注重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内涵式”衔接。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征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既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遗址、红色教育基地、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等等;又包括精神文化资源,如革命精神、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著作、红色戏曲,等等。其品类之众多,内涵之丰富,正好为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开展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正好契合了不同层次思政课教学需求、不同程度学生接受需要、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客观要求[6]。将这些宝贵财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既能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又能够拓宽思政课教学素材,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形式,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深刻内涵,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能够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塑造人的精神境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7],起着固本培元、铸魂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大中小学思政课承担着培育道德情操、筑牢思想根基、提升政治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的重任。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振兴、人民解放而顽强拼搏、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是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为一体,具有历史印证、文化传承、价值引领、行为塑造等特殊功能[8]。可见,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以此来筑牢大中小各学段学生的思想高地,造就思想觉悟高、理想信念正、品德修为好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随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建设中,也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推动红色资源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但是目前在这项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各学段连贯性不强、衔接性不够的问题,在红色资源运用上也亦如此。大中小各学段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存在着各自为教、各自为研的现象。一方面,目前大中小学各阶段运用的红色资源普遍存在着内容交叉和简单重复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目标发展需要,使得不同学段在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层递性不够。比如,有些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概念内涵在低学段讲过,但是在高学段没有进一步拔高和升华,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中,从而导致学生在高学段面对“似曾相识”的知识就会失去新鲜感和教育的深意。对部分大学生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大学课堂上讲述的红色案例、红色故事大都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上,只是对事件的简单叙述,未能深化其价值意蕴。另一方面,红色资源的运用存在知识断层和脱节现象,有一些在低学段反复运用的经典案例,在高学段没有注重有效衔接和回应,进而使得红色资源育人的根本效力大打折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红色资源运用仍存在着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够、嵌入性不强的问题。红色资源品类众多,但是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对红色资源的挖掘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教学实际运用过程难以精准匹配教学内容、在运用红色资源上存在偏差,达到实际育人效果。
红色资源是我党在长期奋斗中积淀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内涵,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习惯、教学目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以理论灌输为主,或以红色视频、红色歌曲为辅,没有针对不同学段的教学对象及知识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会以自身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未能科学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忽视各学段学生情感、行为目标需要,对各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把握不准确,容易出现理论讲授与学生身心认知规律相疏离、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错位现象。例如,小学教师理论教授过多,以理性分析为主;而大学教师则过度依赖图片、音频和视频,以感性教学为主;初高中则以理论灌输为主,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因此,低学段和高学段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整合利用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以娱乐消解教育,在教学中以增强情感认同为借口,追求娱乐性、生动性;一种是以刻板代替反思,一味强调红色文化的政治性、严肃性,而忽视了人情味和情感体验[10]。
当前,大中小各学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的运用红色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外,各学段的学校也在探索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是囿于实践主题和实践形式的单一化,大中小学各学段运用红色资源的效果不甚明显。在整个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发挥出来,即便是运用了红色文化资源,学生的体验感不高,其实际效用也是浮于表面。对大别山一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工作者的调研发现,当前,在实践活动中,大中小学普遍采取的是以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红色实践旅学的方式,活动形式过于娱乐化,大都停留于思想理论宣传层面,仅仅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蜻蜓点水”式的推介,未能深入触及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实质。绝大部分老师表示此类活动形式单调乏味,学生体验肤浅、一味猎奇,难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缺少特色内涵的嵌入,就无法讲深讲透讲活红色故事,讲清红色道理,就难以从灵魂深处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和体悟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与重要价值,以达到价值内化的效用。
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必须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精准匹配、点滴渗透,理性引导、情感浸润的原则,统筹优化设计,以增强红色育人的实效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遵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一体化建设中运用红色资源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才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的要求,满足学生的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11]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次序,呈现波浪式前进及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全面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不同学段的学情要求和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大中小学各学段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时要呈现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的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趋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12],大中小学思政课也正是在遵循“知、情、信、意、行”辩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层级分明、逐级深化又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各学段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要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精心设计、分清层次、做好衔接、统筹推进,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精神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逐步实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步步高”目标。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既有物质样态红色文化,也有精神样态红色文化;凝结着信念、信仰、理想、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密码,这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首先,在运用红色资源时,要对红色资源做系统整合、精准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使所要运用的红色资源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精准匹配,满足不同学段学生个性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红色资源。其次,要做到“精准滴灌”,增强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和契合度,使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像“盐”一样“溶解”到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中,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中小学各个阶段,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吸收”,不知不觉地接受。
思政课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专门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社会科学知识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课程,集理论性、政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红色文化资源也是集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于一体,借助红色资源可以更具体、更鲜活地讲述党百年来奋斗的历史与理论,从理论层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核,让学生从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中去感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理论性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的助推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更便于学生对“高大上”理论的理解,让理论学习更加全面、系统,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运用红色资源不是最终目的,重点是运用好红色故事和素材来更好地诠释理论,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但是单纯的运用红色资源进行理论灌输是不够的,要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充满人情人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需要兼顾情感性。理论性是灵魂,情感性是血肉,只有兼顾理论性和情感性,才能让“红色基因”沁入血脉,筑牢大中小学生的“信仰之魂”。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运用红色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既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还要从制度保障、内容选择、教学研究、形式创新等方面来系统规划。
近年来,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国家层面出台了诸多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了系列讲话,这都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对于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还没有做出具体指示,当前大中小学各阶段运用红色资源还处于自发、自为状态。因此,在一体化建设中,要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专业指导。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针对不同学段提出具体要求,为打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阻隔,推动红色资源共同开发、红色金课共同建设、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共同享用提供政策保障。二是成立研究中心和管理机构,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红色资源运用工作,成立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团队,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平台,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专业帮助。三是国家积极帮扶,提供经费支持,无论是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红色旅学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各级教育部门可为红色育人教学、科研项目给予经费保障和物质支持。四是要针对不同学段学龄特征,分类组织权威专家编写红色读本和教材,编制红色研学旅行教学标准、方案,为繁荣红色思政文化,搭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共享平台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运用好红色资源关键也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情怀”。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运用红色资源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水平,提高教师的红色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首先,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教师都应该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树立探索红色资源、学习红色文化、涵养红色情怀的自觉意识,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水平,只有自身红色文化资源储备深厚,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地渗透效果,主动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情怀的培育者、红色精神的践行者。其次,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将线上与线下、理论宣讲和实践历练结合起来,建立红色研学基地,让教师在考察调研中汲取营养与智慧,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的培训常态化,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树立红色文化育人的意识。同时由于不同学段的教师知识素养有一定的差异,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案例讨论,加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跨学段经验交流,打造大中小学红色资源教学共同体,弥补红色文化缺失的不足,也为思政课教师备课和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3]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运用红色资源不能仅囿于课堂教学之中,还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激发学生来主动探索、感知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色基因有效融入思政课,其根本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在大中小学各学段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达到动情和动意。首先,可以通过“大中小学手拉手”红色研学活动,将各学段的学生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不同学段的学生相互影响和环境氛围的渲染,以境生情,以情动人,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能量和动力,保持对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色资源的承载“样态”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打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呈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上。例如,VR红色文化体验技术。当前许多学校都利用VR+思政课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观看革命旧址、重走长征路,体验革命战役等等,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还可以让大中小学各学段团结起来利用抖音、微视频等方式自导自演拍摄短视频,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当代学生的精神面貌将红色精神创造性展现出来。最后,挖掘校园文化中的红色资源并利用其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一个全方位、互动式、体验式、浸润式的校园红色文化场景,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用,让红色文化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成长空间,使之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涵养红色情怀,增强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