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与聚焦:媒介书写中的黄石城市记忆*

2023-11-29 03:44:26张雨嫣
关键词:黄石新闻报道媒介

谢 晨 张雨嫣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一、研究背景

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城市靠记忆而存在[1];汪芳等强调,“记忆,是为了建设美好城市,构建未来的理想社会”[2]。他们均指明了“城市”与“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在这种强关系中,媒介力量不容忽视。德国媒介理论家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断言:城市,是一种媒介[3]。城市是媒介生存的最佳空间,是新闻和信息生成、记忆和传播的中心,城市记忆也离不开媒介与传播,即媒介在联系“城市”与“记忆”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蓉和吴尧提出“城市记忆”是一种由城市记忆客体、城市记忆主体和城市记忆载体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的连续演变动态系统[4]。所谓城市记忆客体,是指由城市不同群体已经和正在书写的完整的生命历史,这种历史不仅包括城市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城市日常的生活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所有记忆载体所蕴藏的思想和文化传统[5]。如,孙权通过首都博物馆空间占位与意义生产分析,强调了北京都市空间与历史文化记忆的强关系[6];黄骏借由武汉长江大桥这一物理媒介,印证了该城市记忆的物质信息是如何传递传播信息,成为国家的象征性表征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符号[7];邵鹏也明确提出,人类一切记忆都关涉媒介记忆,它是个体记忆的延伸,是集体记忆的平台,是社会记忆的枢纽和桥梁,是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动力,可以说媒介记忆就是人类全部记忆的拓展和“外包”[8]。基于此,部分学者也从城市记忆载体层面展开系列研究,通过分析媒介文化产品,探索符号背后蕴含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精神。如杨郑一以微纪录片《指尖上的扬州》为例,指出了纪录片在城市记忆生产实践中的积极作用[9];徐丹丹和秦宗财指出微纪录片通过系列的表征实践,实现了城市集体记忆的当下性生产,并推动了“城市集体记忆的文化循环”[10]。可以说,围绕记忆载体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以动态影视产品为中心的城市记忆阐释与解读,且这些研究较多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忽视了时代变迁中小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记忆输出。

事实上,所有新闻的记忆都是一种当下的、现实视野下的记忆,它们或许也有回顾与展望,但也是现实原点下的拓展与辐射。本研究将以黄石为支点,对新闻文本进行采集、编码与分析,阐释媒体框架下黄石城市记忆的散点与焦点,且这些记忆又将如何影响大众对城市的感性认知与理性界定。此外,对黄石城市记忆的探索也将在大城市框架版图中填充部分中小型城市的记忆轨迹,拓展城市记忆研究的整体空间图景。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类目建构

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分析基础,对《湖北日报》上的黄石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甘耐姆将媒介框架分为新闻涉及话题(内容取舍)、外在表现(报道篇幅和版面位置)、认知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和情感属性(全篇基调)四个维度[11]。以此为基础,研究主要从报道年度、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报道议题、报道态度及新闻来源等多个维度对新闻文本内容进行考察。同时,采集了黄石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uangshi.gov.cn)上对于城市定位、城市名片、重点产业等要素,进一步增加了内容分析的考察类目。具体的分析类目建构如下:

1)年份,根据实际年份直接填写。为方便后期分析,将新闻年份分为两个时期,2011年至2015年的新闻编码为“1”,将2016年至2020年的新闻编码为“2”。

2)新闻体裁。分为:①消息;②通讯;③评论;④专题报告;⑤其他。

3)报道篇幅。分为:①200字以下;②200~800字;③800~1 500字;④1 500字以上。

4)报道版次,按照实际版次直接填写。为方便后期分析,在变量重新编码过程中,将头版编码为“1”,非头版均编码为“2”。

5)新闻议题。分为:①党政建设;②经济发展;③交通发展;④法律治安;⑤自然环境;⑥体育运动;⑦旅游文化;⑧住房和城乡建设;⑨民生生活;⑩其他。此外,新闻报道可能涉及多个主题,将根据核心报道主题进行编码。

6)报道来源。分为:①政府部门;②社会团体;③经济组织;④市民/游客/消费者;⑤国际组织。

7)报道态度。分为:①正面报道;②中性报道;③负面报道。为方便分析,在变量重新编码过程中,将正面报道编码为“1”,负面报道和中立报道合并转化编码为“0”。

8)报道区域。分为:①黄石港区;②西塞山区;③下陆区;④铁山区;⑤大冶市;⑥阳新县;⑦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⑧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9)城市定位。分为: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②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③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④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

10)城市名片。分为:①矿冶文明古都;②山水宜居新城;③国乒基地;④纺织服装新城。

11)重点产业。分为:①电子信息产业;②装备制造产业;③现代服务业特钢产业;④生物医药产业;⑤有色产业;⑥石油化工及新材料;⑦纺织服装产业;⑧食品饮料产业;⑨现代农业。

其中,城市定位、城市名片及重点产业3个变量均采用二分法进行编码,若新闻内容中涉及某一个要素,则编码为“1”,未涉及则编码为“0”。

(二)数据及样本

研究选取了《湖北日报》进行数据采集。时间维度上,选择并搜集了从2011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这10年间涉及“黄石”的新闻报道。通过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搜索,搜索条件设定为全文含“黄石”,来源限定为“湖北日报”,总共获取新闻报道共计275篇,根据对样本内容进行再次筛查,剔除无效及重复新闻28篇,即分析样本共计247条。整个数据收集、整理、录入及分析工作从2021年9月1日持续至9月30日。

(三)分析方法与信度检验

研究主要对数据进行卡方验证、交叉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Cohen’s Kappa[12],两名编码员共编码了总样本量的15%。信度测试显示如下:报道年份(1.00),新闻体裁(0.734),报道篇幅(1.00),报道版次(1.00),报道主题(0.712),报道来源(0.837),报道态度(0.808),报道区域(0.812),城市定位(0.712),城市名片(0.737)及重点产业(0.734)。这些结果均表明信度系数属于可接受范围(0.61~0.80)。

三、黄石城市记忆的泛化与聚焦

(一)城市记忆的泛化

通过对247条新闻样本中报道年份、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报道版次、报道主题、报道来源及报道态度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以上变量均呈现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样本考察变量卡方检验

具体而言,报道年份上,《湖北日报》在2012、2013及2014年对黄石的新闻报道相对较多,3年新闻量占10年总量的46.1%;报道体裁上,通讯及专题报告数量较多,分别占比32.4%,35.6%;报道篇幅上,以200字以下的篇幅最多,占比59.2%;报道版次上,以头版头条最多,占比13.8%;报道主题上,经济发展主题尤为突出,占比42.1%;报道来源上,主要来自新闻记者、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分别占比36.4%、34%和16.2%;报道态度上,则以中立和正面报道为主,分别占比55.1%和40.9%。

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新闻报道时期与报道体裁之间存在显著联系(x2[df=4]=25.503,p=0.000)。2011—2015年,黄石城市新闻报道主要以通讯为主;2016—2020年则以报告为主。可见,主流媒体针对黄石的报道更趋于制式化表达,形成的相关意见也更加专业严谨(见表2)。同时,新闻报道头版情况与报道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联系(x2[df=2]=7.825,p=0.02)。头版中对黄石的报道更多地再现了黄石积极、正面的形象,而非头版的新闻报道中,则以中立报道为主,同时还有个别负面的新闻报道(见表3)。新闻报道篇幅与报道态度之间存在显著性联系(x2[df=6]=22.633,p=0.001),新闻报道篇幅越长,新闻报道态度越正面积极(见表4)。

表4 黄石新闻报道态度与报道篇幅的交叉分析

由此可见,以《湖北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黄石的报道总量、报道篇幅、报道版次适中,报道态度以中立为主,这种报道特点一定程度上为受众提供的记忆也会趋向于零散、泛化。泽利泽指出,新闻媒介追求的受众规模越大,越庞杂,新闻实践中蕴含的记忆就越趋向于简单化和模糊化[13]。同时,体裁上趋向报告的制式化,新闻议题中的经济中心等特点,均勾勒出黄石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受众打造出黄石城市发展的前瞻记忆。

(二)城市记忆的聚焦

在泛化的媒介记忆建构基础上,《湖北日报》文本数据中还显示出对黄石区域、城市定位、城市名片3个维度的记忆聚焦:

1.城市区域记忆焦点:大冶

在247篇新闻报道中,仅35篇定位到黄石的具体区域。在这有限的35篇报道中,集中大冶市的报道多达23篇,占比65.7%。换言之,大冶市成为黄石区域报道中的重中之重(见表5)。如,2013年6月14日在时政要闻板块进行了《大冶之“大”——构筑大冶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专题报道[14],2013年6月15日,再次报道《灵乡之“灵”——解读山坳里的奇迹》[15],篇幅较长,新闻中包含着多个创业发展实例,通过案例呈现、数据展示、一线采访,详细说明了大冶在招商融资、工业园建设、矿产资源、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解决措施,为受众创造大冶迎难而上、大胆创新、积极发展的城市记忆。

表5 黄石新闻报道时期与报道区域的交叉分析

2.城市定位记忆焦点: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将4个城市定位(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与报道态度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定位中的“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对主流媒体上黄石城市新闻报道态度形成正面显著性影响(见表6)。2016年9月27日头版头条的新闻评论《绿色引领未来》从转型发展的角度再次强调了黄石作为华中地区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城市定位[16];2020年1月2日新闻报道《尊重市场 顺势而为》记录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强调传统老工业基地正在企业与政府的同向发力下,不断焕发新生机与活力[17]。可见,虽然城市定位记忆聚焦在传统工业基地上,但媒介锚定了“创新”“转型”“绿色”等关键词,将为黄石城市定位创设出新记忆点。

表6 城市定位与报道态度的二元Logistics分析

3.城市名片记忆焦点:矿冶文明古都

将4张城市名片(矿冶文明古都、山水宜居新城、国乒基地、纺织服装新城)与报道态度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名片中的“矿冶文明古都”对主流媒体中黄石城市新闻报道态度形成正面显著性影响(见表7)。在2012年2月7日文化新闻版块专题报道《铜绿山遗址与中国矿冶文化》从历史、技术等层面较为全面地解释了黄石矿冶文化[18],2018年11月5日以《矿冶名城绿色绽放》为题,对黄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行了纪实性报道[19],在“矿冶文明古都”的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媒介在不断强化“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理念。通过时间维度的持续推进与新闻文本的框架变迁,城市名片的精神实质也在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让受众在认同城市名片的同时,能结合市区发展趋势,精准诠释“矿冶文明古都”的内核意涵。

表7 城市名片与报道态度的二元Logistics分析

四、分析与结论

针对当下的记忆散点与焦点,黄石城市在官方媒介记忆的刻画与呈现中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一)“泛化”中活化,打造黄石城市记忆的新焦点

李大钊曾指出,“报纸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种意味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20]。因此,没有新闻记忆,就没有历史记忆。城市历史记忆的建构也需要新闻记忆的不断注入与输出。黄石城市记忆在泛化的大框架中,需要打造城市新的记忆焦点。然而,新闻记忆往往是碎片化的,它不在意历史的时间轴线,也没有系统的、线性的逻辑阐释。因此,这种打造往往是立足城市发展规划,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挖掘与准备。

目前,“山水宜居新城”等城市名片,“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等城市定位在新闻记忆中尚有很大建构空间,且黄石市新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建成“一个中心”,奋力打造“五个示范区”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为黄石城市记忆版图提供了新框架,为黄石记忆打造制作出新焦点。当然,新焦点的打造也对黄石地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须应势创新,活化资源,动态打造城市记忆焦点,这也是当下地方媒体开创工作局面的一个必然路径。

(二)“聚焦”中更迭,升级黄石城市记忆的硬核心

媒介镜头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不断转移阵地,调整视野,诠释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新闻作为媒介记忆文本,是一种着眼于当下的报道。它一方面扮演着社会忠实记录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扮演着人们当下记忆建构者的角色。当下聚焦的“大冶”“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矿冶文明古都”等记忆点仍需要不断更迭意涵,拓展框架边界,立足发展规划,创新记忆核心价值点。以“矿冶文明古都”为例,新闻报道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将目前已经应用在文化建设中的“虚拟”“数字”“智能”等关键词有机融入到城市名片的传播层面上,为城市名片赋予更丰富的记忆核心。赫伯特·甘斯说,“新闻中瞥见的一幅国家和社会的图景”[21],因此,新闻有责任为受众创设出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城市图景,在媒体框架下为城市发展进行最鲜活、最夺目的社会呈现。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民城市”集体记忆

人们一直想要确切获知“我是谁”以及“我身在何处”,新闻报道就是在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每天都在讲述人和世界的故事,告诉人们他们是谁,从哪儿来,未来是什么,人们所尊重的社会关系又是什么[22]。由此,人们生活在城市之中,与城市记忆同构共生。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深刻指明了城市的存在与发展须始终围绕“人”而展开,在城市建设中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3]。

黄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主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建设综合实力更强的现代化新黄石”。该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应充分挖掘媒介力量,通过媒介记录发展印记,同步城市发展脉络,并促使这些发展历程、目标实现成为民众的集体记忆。哈布瓦赫认为,“一个特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4]即为集体记忆。也就是说,人的记忆是与他人、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黄石城市记忆的建构就需要为民众打造“人民城市”的集体记忆,促进城市多元力量的协同并进。

新闻文本中包含着一幅幅国家与社会的图景。黄石城市新闻文本的解读也诠释着这所城市的历史与当下,并传播着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新闻从业者采集、加工、编辑、存贮、传播新闻的过程是一个与想象受众和现实受众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新闻的对话交流形成叙事者与叙事对象之间情感的共同体,并达成对社会事件的共识,形成民众对城市的集体记忆。后续调查研究将以新闻内容分析结果为基础,对黄石市民进行城市认知与理解的问卷调查。通过比对媒介记忆与受众记忆,更加准确把握媒体记忆对受众记忆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从而更好地从媒体角度提升城市记忆有效性,加快城市形象的精准定位与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黄石新闻报道媒介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英语文摘(2022年5期)2022-06-05 07:46:42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党员生活(2022年2期)2022-04-24 13:52:19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7:40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