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梅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教师活动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创造条件开展个别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建议中明确“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合的数学教育……教师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求、形式等进行适当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切合生活的需要”[1]。由此可见,实施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特殊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是提高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差异化教学在我国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近年来,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障碍程度越来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差异化教学在培智教育领域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所谓差异化教学即“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2]。换言之,差异化教学就是“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支持、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实施具有差别性的教学组织,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3]。
面对培智教学班不同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等复杂的学情基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教师在开展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支持以及教学评价,并依据不同学生特点开展教学,以充分体现“正视差异、立足差异、利用差异”的差异化教学思想。本文以生活数学新教材三年级下册《8减几》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将差异化教学理念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实践中。
教学目标确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及所要努力到达的终点,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培智教学班学生类型多、个体差异大,统一的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因此在充分评估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定符合不同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学生的个性化目标是开展差异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备课环节,笔者先进行了学情分析,对学生数学学习进度和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并基于学情制定了差异化教学目标。如A1学生,孤独症,认知、语言、抽象思维等能力较好,所以目标之一设定为“能独立分析静态情境图,列出算式,并能完整说出8减几的含义”。又如B1学生,脑瘫三级残疾,精细动作发育迟缓,手眼不协调,不能独立握笔写字,但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课堂上能进行数学思考并与老师进行言语互动,因此他的目标之一为“能借助动态情境图独立理解静态连续图,口述列出算式,并能尝试说出8减几的含义”。再如C1学生,唐氏综合征,认知、语言、记忆等能力均发展缓慢,因此她的目标之一为“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借助动态情境图理解静态连续图,补充算式并感知8减几的含义”。
这一环节,基于学情设定了差异化教学目标,进而找到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他们都能接受适合的数学教学,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4]。因此,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差异化内容呈现,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该节课的新知探究环节,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在动态情境中直观体验减法的意义。课件动态播放“荷叶上有8只青蛙,跳走了1只,数一数荷叶上还剩下几只青蛙”。其次,让学生们观察静态连续图,理解减法的意义。黑板上出示“第1幅图显示荷叶上有8只青蛙,箭头指向的第2幅图上显示荷叶上有7只青蛙,而另外1只青蛙跳出了荷叶”。再次,笔者让学生们观察青蛙实物图片,并在课件中同步呈现“反斜杠”表示减少,让学生脱离情境抽象理解减法意义。最后,课件中的8只实物青蛙转化为点子图,用“虚线框”表示减少,让学生借助点子图抽象理解减法意义。
此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准确表达数学含义,在呈现方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以切合学生不同学习特点。如: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的青蛙跳走的动态情境图,补偿了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视觉感受性比较低且思维受具体形象或表象束缚的缺陷[5];彩色打印张贴在黑板上的静态连续图,符合轻度智力障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且知觉速度缓慢的特点[6];教师手持的青蛙实物图及学生手持的点子图,充分发挥孤独症学生视觉学习优势,因为教师的“指点加语言”的行为最容易唤起他们的追视[7]。差异化内容呈现,不但突显了教学内容呈现的层次性及多样性,还力求促进教学内容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转化,使得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有了依托。
差异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全方位的整体策略,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照顾学生差异化问题。差异化教学并不是割裂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在同一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同质分层和异质合作。
课堂上,笔者出示动态的青蛙活动情景,要求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荷叶上有几只青蛙?2.跳走了几只青蛙?3.荷叶上还剩下几只青蛙?4.用什么方法解决,并说说理由?”首先,D类学生点数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其次,C类学生正确点数荷叶上有8只青蛙,给D类学生纠错并回答“跳走了1只”;再次,引导B类学生接着回答“跳走了1只,荷叶上还剩下7只青蛙”;最后,A类学生列出算式“8-1=7”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该环节中,学生相互铺垫,反复巩固(见图1)。如:通过D类、C类、B类学生的一步一步铺垫,A类学生顺理成章列出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而A类、B类、C类学生理解作答时,又是促进B类、C类、D类学生再一次深化理解的过程。此环节不但有明显的分层教学组织,而且全方位调动了异质学生相互合作和帮助,将同质分层、异质合作的作用发挥至极致,顺利突破了该节课的重难点。
图1
新课标提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殊需求,采取不同的支持辅助[8]”。但很多教师在使用支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只要学生遇到问题,就立即给予支持,甚至过度支持的情况。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无形之中放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会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还会使能力较弱的学生感到“我与他人不同”的负面情绪。如何适度地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复杂的学情,该节课力求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呈现及教学实施等环节给予学生适度的支持服务。如:习题环节,针对D1类学生(孤独症)及时进行语言引导,且提供差异化教学内容,如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针对B1学生(脑瘫)开展协同教学。由于该生弱视,教学课件专配平板电脑,且与教室电子白板同步播放;由于该生不能握笔写字,所有任务均以口述形式完成。
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提供差异且适度的教学支持并贯穿于教、学、辅导及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开展个别化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认知、语言沟通、情绪行为等问题,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体数学学习的需要,以免个体横向差距越拉越大。
新课标在生活数学评价建议中,要求教师要“养成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活动、作业、测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等[9]”,并提出使用多元方法、注重过程和表现以及发挥激励作用的具体建议。这与差异化教学的评价理念不谋而合,也符合培智学校班级中学生异质性大、程度类型多元的现实需求。
该节课依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发展特点,合理设定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授课过程中,采用动态评价的方式,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作业评价环节,A1学生识字量大,理解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作业单设计如图2,要求学生独立看静态图,完成算式,并说出算式的含义;B2学生,语言及认知能力较好,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有限,作业单设计如图3,要求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在算式模型给定的基础上列出算式;B4学生,孤独症,无语言,认知能力弱,但逻辑思维发展较好,作业单设计如图4,独立完成算式的计算即可;C1学生,认知及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或同伴辅助并给予解题引导,作业单设计如图5,要求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补充算式;D1学生,孤独症,认知、语言等能力较差,很难参与课堂活动,但喜欢跟读,作业单设计为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
图2 A1作业设计
图3 B2作业设计
图4 B4作业设计
通过上述作业单形式的差异化评价实施,及时发挥激励效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这一举措既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表现评价,又关注了学生学业成果评价;既注重了评价内容的差异化,又关注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利用不同评价方式的特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横向与纵向比较中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建立了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支持服务及教学评价实施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差异化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