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2023-03-03 14:46郑冬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超短波肌电图面瘫

郑冬梅

(山东省汶上县中医院脑病一科,山东济宁 272500)

周围性面瘫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其发生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肌肉的瘫痪[1]。本病发生后,可出现口歪眼斜、流涎、闭眼困难等,对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对周围性面瘫,常规多予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旨在营养神经,改善面部肌肉痉挛及肌力[2]。但常规治疗时,患者面肌功能恢复较缓慢,故需要结合康复理疗干预。 电针与超短波均为常用康复理疗方法,电针治疗基于神经肌肉走向取穴予以电刺激,能促进神经修复[3]。超短波则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并能起到消肿镇痛作用,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4]。 本研究选取2020 年1月—2023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对照,探讨电针联合超短波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满足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5];(2)首次发病;(3)精神状态正常;(4)单侧发病;(5)认知正常;(5)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妊娠、哺乳期者;(2)全身性感染者;(3)合并面部外伤或颌面肿瘤者;(4)皮肤状态差者;(5)依从性极差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27 例;年龄24~65 岁,平均年龄(41.26±8.40)岁;病程6~19 d,平均病程(11.35±2.81)d;左侧发病26 例, 右侧发病24 例。 观察组男22 例,女28例;年龄22~67 岁,平均年龄(42.10±8.27)岁;病程7~21 d,平均病程(11.52±2.77)d;左侧发病27 例,右侧发病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选择翳风穴,酒精消毒,注射器抽取甲钴胺(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34116,规格:1 mL:0.5 mg)1 mL,直刺1.5 cm,回抽验证无血后,注入甲钴胺。注射完成后棉签按压3min。隔日1 次,治疗4 周。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抬眉训练,皱眉时向内侧用力,抬眉时向上用力;闭眼,可用手指辅助;耸鼻,使上唇肌、压鼻肌上抬;示齿,嘴角向两侧抬高,尽可能露出牙齿;鼓腮,鼓起腮部,如存在漏气,可以手辅助捏着口轮匝肌练习;努嘴,用力收缩,使嘴呈吹口哨样。 上述每个动作重复15~20 次为1 组,4 组/d,5 d/周。 训练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联合超短波干预。电针治疗取穴,阳白、瞳子髎、承泣平刺,迎香、上迎香斜刺,颧髎、地仓、颊车浅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 粤械注准20172200590,型号:6805-A),使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频率500 Hz,1 次/d,电刺激15 min。 5 次/周,治疗4周。 超短波治疗,使用超短波治疗机(南京仙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苏械注准20152090223, 型号:ZMCDB-Ⅰ),在耳前、耳后乳突粘贴电极,仪器输出功率40 W,波长6 nm,电流强度控制为30~50 mA,频率40 Hz,1 次/d,10 min/次。 5 次/周,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 根据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治疗后恢复至I 级为临床治愈,未恢复I级但改善2 级以上为显效;改善1~2 级为有效;分级未见改变为无效。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面部功能。于治疗前与4 周后,采用面部残障指数(FDI)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社会生活功能两个维度,均有5 个条目,每个条目0~5 分,对该维度总分换算成标准分0~100 分。 换算公式为:标准分=(5 个条目分值-5)×5。躯体功能正向计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躯体功能越好。 社会生活功能反向积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生活功能越好。(3)面肌肌电图。于治疗前后,以表面肌电图仪(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沪械注准20222070168,型号:MyoMove-COW)检测患者口轮、眼轮匝肌的潜伏期与M 波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面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FDI 躯体功能、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功能比较[(),分]

?

2.3 两组面肌肌电图比较

治疗前,两组口轮、眼轮匝肌的潜伏期与M 波幅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轮、眼轮匝肌的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M 波幅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肌肌电图比较()

表3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肌肌电图比较()

?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复杂,因感染、微循环障碍等,周围神经水肿、缺血、轴索变性,神经所支配区域肌肉可发生功能障碍[6]。 本病主要症状为口歪眼斜、流涎等,明显影响外观与面部功能,对患者身心健康均有一定影响。 对本病患者,常规多采用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甲钴胺为常用药,可营养神经,改善神经脱髓鞘过程,并有利于改善局部血运。 进行面部康复训练,则可改善肌肉痉挛,提升面部肌力,并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神经肌肉功能障碍[7]。但常规治疗时,患者康复进程仍然较缓慢,故临床多推荐予综合治疗,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近年来,电针与超短波在神经内科康复治疗中已经有了较多应用。针对周围性面瘫,电针治疗时,选穴阳白,可沟通阳气,引邪外出,配合瞳子髎、承泣能疏通眼周气血,改善眼睑功能。迎香与上迎香针刺,其经络别支位于上头面,可改善局部气血。 颧髎为咬肌起始,针刺该处可改善咬肌功能,配合地仓与颊车,可进一步改善咬肌功能。 配以连续波刺激,可保障刺激强度,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有利于恢复面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能力,进而提升面部肌力[8]。 超短波治疗,能够舒张面部血管,提高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具有较强的脱水作用,可减轻面部水肿,并能影响神经传导,起到镇痛作用[9]。 超短波治疗,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可加快缺损神经的修复。电针与超短波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发挥协同作用,能改善面部微循环,提高神经肌肉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电针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更高,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更低(P<0.05),说明该方案能减轻面部残障,改善面部功能。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口轮、眼轮匝肌的潜伏期更短,M 波幅更高(P<0.05),则说明该方案能改善肌电图指标。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改善面部功能与肌电图指标,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超短波肌电图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航空超短波通信链路余量分析系统设计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