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东省柳编产业发展状况

2023-02-28 22:33鹿珈漩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化发展改革开放

鹿珈漩

摘  要: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在建国前山东省农村地区就有加工柳编制品的传统,后来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上升推动了省内柳编制品的生产,引起个体手工业户向集聚性产业化的过渡并逐渐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柳编产业的发展概况,从生产环节、经销环节两方面入手,探析当地柳编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及产业优势。发展地方特色柳编产业在带动贫困村民就业增收和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释放新动能。

关键词:改革开放;山东柳编;产业化发展;生产与经销

山东省柳编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目前全国柳编制品产值最大的省份,市场份额约占全国的80%,主要产地包括临沂市、滨州市、菏泽市、德州市等。改革开放前,柳编还未形成大型产业化运作模式,其产品多流通于综合性集市上售卖,消费者买来当作日常生活用品。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积极引导下,山东省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持续推进柳编发展,培养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形成产品多元化、发展集群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格局。其中临沂地区是柳制品的重点产区之一,共有12个县从事柳编生产,以郯城、临沐和莒南县较为发达,1985年全区柳制品产值925万元,约占全省柳制品总产值的一半以上[1]107。柳编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农民们整体收入水平、带动乡镇企业发展,也对传播中华文化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概况

山东省地处黄河腹地,气候适宜,降水量相较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偏多,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林业的生产,也为柳编制品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其生产原料除取自天然灌木外,还取自人工栽植的杞柳、柽柳、白蜡、旱柳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放宽林业政策,各级恢复了林业机构,林业生产开始持续、稳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山东沿黄(河)和沿沂(河)地区拨出良田4万余亩扩种绵柳条,仅临沂地区就种3万亩,为柳编产品原料的供应提供保障。而国外需求的增长也是柳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推助力,欧洲各国有广泛使用柳制品的习惯。该时期由于欧洲柳制品不能自给自足,开始转向中国购买物美价廉的柳制品,代替已过时的塑料制品和价格昂贵的藤制品,从而刺激了中国柳制品的生产。1973年,临沭县柳编产品被纳入国家首批柳编出口计划,当年出口200余套,填补了我国柳制品出口空白[1]104。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各地工艺美术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企业,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和有利时机,通过原料加工、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合资经营等方式,组织引进了不少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柳制品行业的生产状况得到改善,扩大了生产和出口能力,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2]105。80年代,国务院就全国轻工业管理体制、轻工业工作重点转移、集体经济政策、鼓励沿海地区发展轻工产品出口、改革贸易体制、原材料供应等30多个方面制定了政策和措施,极大促进了轻工业发展,柳编生产也逐渐从个体作坊向产业化过渡,编制行业企业有所增加,工业总产值得到突破和提升。90年代,省内轻工业产值持续增长,国家也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型产业,加大柳编商品出口以换取外汇。1990年,乡(镇)、村草柳編制品企业出口交货值高达6831万元,相比1980年提升了69%。1995年,草柳编制品业增长到510家[2]106。

进入21世纪,山东省柳编产业展现出蓬勃的市场活力,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的临沂地区成为主要产地。龙头企业和加工点逐年增加,生产品类和经销方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向现代型转型,同时国家的扶持和帮助有效推动柳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2009年起,临沭县连续12年成立“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柳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条柳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公布进一步扶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点对临沭县杞柳种植、柳编人才培育、柳编文化企业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国际体系质量认证等给予财政支持,为柳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3年,习总书记莅临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家,看到一家人干农活做柳编时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此后临沭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借助“临沭柳编”地理标志这一品牌,通过创新工艺、开发新品、延长链条、做强电商等举措,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了一条“柳编脱贫之路”。2017年,临沭县柳编发展在生产原料、生产品类、经营方式等方面已逐渐完善,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该县杞柳基地面积高达10万亩,柳编从业人员增长至12万人,开发柳编工艺品2万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欧、亚、非、北美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柳编工业总产值20亿元[3],在助农惠农,帮助群众增收方面临沭县柳编产业发挥典范引领作用。

二、生产环节

柳编的生产从选柳、泡柳、编底、编帮到收口,其过程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省略,这对手工艺人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因此机器无法完全复刻柳编制品,只能作为辅助工具。随着国家对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扶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柳编制品的生产主体、规模、品类、功能有所变化,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同时,农民们总收入得到提升,从业人员数量增加,有效助力农村实现脱贫。

(一)生产主体和模式

山东省柳编生产和创作的主体大致分为农户、加工公司、经销公司,技艺传授以师徒制、企业培训为主。生活实用类产品的生产主力是农户,他们通常在忙完农活后的闲余时间从事柳编制作,属于分散式生产。在20世纪,农村里多数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家从事柳编生产;21世纪后,年轻人多选择去城市工作和发展,只留下农村妇女或一些老人在家编条。此时期生产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化,最初阶段中间人从公司获取订单,给农户们派活,后来发展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加工公司从经销公司获取订单,再联系中间人让他们派单给农户,从农户手中收购柳编后,加工公司会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喷漆等工艺,再搭配布料、铁制部件点缀,最后作为装饰品,出口到欧美地区。这种形式相当于将经销公司的生产部门独立了出来。加工公司可同时为几家大经销公司服务,服务对象比较固定[4]30。而经销公司下设部门多,主要负责公司管理、与客商洽谈产品后期加工、包装、运输等工作,有时订单数量多便将生产交给加工公司。

政策出台、市场需求、收入增加是影响柳编生产的重要因素。柳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当地从业者进行种植、生产以及加工,国外需求的增加也意味着原料生产面积需要扩大。政府曾出台过鼓励农民种植杞柳的文件,如郯城县沙敦镇政府1999年出台政策:老百姓每种植一亩杞柳,政府奖励100元钱和一包化肥[4]24。激励了农民们种植杞柳,从而为柳编提供原材料,扩大其生产数量。省外种植基地也会与山东省柳编企业建立联系,如2003年黑龙江长水河农场投资39850万元在临沐县成立了北大荒柳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实现年产值2亿元,销售柳条原材料30万吨,开发出柳编制品3000余种,拉动杞柳种植基地1万亩。市场行情的推动使农户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得收益,从业人员也可以将柳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以赚取外汇,柳编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人口就业问题。据临沭县商务局公开信息,柳编从业人员收入比临沂市人均收入要高出10%。除此之外,柳编技艺也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2008年大兴区礼贤镇鲲鹏种养殖有限公司建立了残疾人职业康复站,聘请山东师傅传授柳编技术。部分残疾人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柳编菜篮子和一些工艺品的制作,他们每日上午、下午各工作2个小时,公司支付20元劳动报酬[5]。

(二)生产品类

从功能上看,柳编制品分为生活实用类和装饰陈设类两大类。生活实用类柳编制品早在陶器出现前就已被人类使用。当时,人们把柳条编织成圆形器皿,用于盛放食物,继而在部分容器外面涂上烂泥,用来烧煮食物[6]。后续农民们延续了用柳编制品当作生活用品的习惯,并在集市上自编自销。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审美需求上升,促使柳编品类日益丰富,大小尺寸一应俱全。20世纪70年代柳编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后,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其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花色品种由少到多,工艺水准也越来越高,由单一编条手法的创新逐渐走向产品造型、材料、功能等多元化创新,形成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装饰陈设类产品。1990年,山东柳制品已拥有10大类,其中以洗衣篮、购物篮、面包筐等占较大比重,约60%以上[7]261。2007年,各柳编加工企业根据国外客户用途要求开发出宠物用具、吊篮、花盆、家具储物产品等,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开发出布柳、草柳、木柳、铁柳等12门类1万多个品种。这些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花色品种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开拓。

在品类转型的过程中,装饰陈设类产品与生活实用类产品在功能、材料、造型方面有所区别。在功能方面,前者主要集中于室内收纳和装饰,后者常当作日常生活的用具;在材料方面,后者的材料是柳条,前者附件和搭配材料扩展到草、芦苇、玉米皮、树皮、竹条、藤、纸等,正是材料的创新使用使柳编产品花色品种更加多元化,价格也有所增长。例如临沭县商务局外贸科科长马秀山在采访中提到一个小型柳编筐成本是10元人民币,但经过龙头企业的创意深加工,在海外市场上能卖到10美元的高价。在造型方面,后者以篮类、盘类、桶、筐类、箱类为主,前者的外形更加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如郯城万全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专门适应楼梯空间的盛物篮,另外也会在木架或金属架上编柳条,加大了产品体积和创意空间。柳编产品是具有环保性质的手工艺品,因使用成本较低、田园气息浓厚等因素广受欢迎,其品类和样式的扩大跟社会环境、消费主体息息相关。

另外柳编制品对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主要通过种植杞柳和柳编制作来提升收入。据2008年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统计,一家农户种1-2亩杞柳,考虑产量浮动并除去费用,1亩地年收入约挣2500元;另外再加上日常编织收入,农户的年收入能达到6000-7000元。每家农户编条的数量不一样,要看农活和家务忙不忙。农户最多的1年能编5000斤柳条,年收入达2万多元。其中一个编筐均价3元,一天平均能编25个,每日收入约41元[4]39-40。而编织技法越复杂的产品时间周期越长,因此价格也高,目前编织一个中型灯罩能卖80元,编织一个柳编包要花费一两天左右,每件均价300元,每日销售额达3万左右。

三、经销环节

山东省柳编早期以自产自销为主,经营较为分散,流通平台和销售模式单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工厂为龙头由点到面生产,集中进行技术指导,大批量集中收购、验质、包装和批量出口,形成井然有序的密集型产业格局。柳编的客户由国内拓展到国外,通过展销会、贸易交流会、产业园区和基地等平台了解和购买柳编制品,此外电商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商户们提供销售平台和运营培训,大批量柳编制品通过网络销售海内外。

(一)流通方式

在国内,山东省柳编产品早期的流通平台以综合性集市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拓展为家具公司、网络等,互联网的出现促使其流通形式发展为线上为主导,线下相结合。在早期,综合性集市上流通的柳编数量较多,多为农户自产自销,出售的生活实用类产品能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有的卖家还会将部分原材料带到集上,在摊位前一边出卖成品、一边编制。21世纪,网络平台的兴起有效带动了柳编产品的广泛流通,2015年,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提高电商扶贫开发水平”,形成了“互联网+电商扶贫”的思路,推动省内柳编行业向互联网模式转型,并涌现出第一批淘宝村集群。阿里研究院的《2015年淘宝村报告》中明确指出,山东省淘宝村达64个,其中以菏泽地区占全省超过50%。淘宝平臺的建立也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扩大,为解决配送问题,京东在2015年招募乡村代理200余人,配送覆盖当地的236个行政村居[8]。

在国外,早期出口的货物以柳条居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柳编工艺品市场行情开始变好,龙头企业便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从“外销柳条”转向“外销柳编工艺品”,采取国外的设计理念融合到传统柳编产品,农户们用手中的一根杞柳条,打开了海外市场。山东柳编制品在欧美、亚洲和大洋洲逐渐形成稳定的销售网,国外客户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山东省建立柳编“合作专厂”,如日本西大商事在临沐县建立“鲁临西合作专厂”,日本兵库县在苍山建立“作田苍山柳制品合作专厂”。1982年,山东柳制品年收购额已达2868万元人民币,出口额达1009万美元,较经营初期的1973年收购和出口额分别增长了50倍和210倍。山东成为全国柳制品出口首位,占全国柳制品出口的30%[7]259-260。

(二)销售方式

国内外客户通过贸易交流会、展销会等平台与经销公司签订贸易合同,以获取大量柳编产品。贸易交流会加强了国外客户与内地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商检、运输、广告、咨询等业务活动。如1986年临沭县陆沙埠村农民陆汉利参加广州春季国际贸易交流会,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国家签订27万元柳制工艺品贸易合同。21世纪初,菏泽草柳编织品在广交会的的摊位由1个发展到2008年广交会的80多个。曹普工艺公司、鲁艺草柳编织厂、青林家居公司、美佳家居公司、珠峰木艺公司等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随之崛起,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出现了一大批草柳编织品出口加工企业[9]。菏泽市曹县还成立柳编协会、研究会,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守旧意识,把目标瞄向国际市场,走出创汇农业之路。除此之外,为了方便柳编制品产业聚集,省内地区会建立大型交易市场,如曹县投资了76万元在优质柳条生产中心——马楼村建成了占地近100亩的曹古柳编交易大市场,吸引了河南、上海、内蒙古等地的客户前来求购,日成交额达27万元,培育出菏泽美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古营集条编厂等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10]。

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的营销方式逐渐增多,这对深耕国内外客户和打造柳编品牌发挥重要作用。电商跨境作为新媒体营销方式,主要是用短视频、图片介绍及实时授课的形式将草柳编的编织工艺和成品展现给国内外用户,平台依托大数据算法将内容推送给平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和用户。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了草柳编发源地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非遗的海外影响力[11]。为完善电商平台的建设,临沭县青云镇于2015年正式运作柳编小镇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商户们拥有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其主要职能是对淘宝电商们进行专门培训,包括运营和美工,通过培训,将电商模式不断细化[12]。

(三)消费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增大,山东省柳编产品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消费主体以游客、公司为主。游客通过展销会、产业园区、博览会、贸易交流会等平台了解和购买柳编工艺品,用作室内装饰、生活用品或以纪念品的形式赠送亲友。山东是水产和水果重点产地,水果店和超市需要大量果筐、鱼筐、菜篮等柳编产品。除此之外,家具公司和家居实体卖场也是柳编产品消费的主力。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柳编产品逐渐从实用性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型。

在消费需求方面,柳编之所以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与朴素的风格、精湛的手工艺制作、环保的绿色材料等因素有关,这也是柳编与其他工艺品相比的特色之处。曾有国外客户看到临沭县柳编展览馆中的柳编制品喜爱不已,并感叹中国农村还有富有北欧风格的家具,现在的消费者对家具的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以满足精神需求。因此柳编产品结构逐步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移,部分已经延伸到艺术品领域,如滨州市博兴县非遗“守艺人”王贵芝的柳编礼服裙及葫芦作品,不仅在比赛中拔得头筹,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此外,用柳条编制成的工艺品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尤其是柳制品废弃后还可以回收再加工,资源可以循环利用,这有利于人们低碳消费,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环保的需求,重建了人们健康雅致的绿色生活方式。

四、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国家政府的指导帮助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山东省柳编制品逐渐从个体手工业户脱离出来向集群化、产业化发展,完善了生产和加工模式,流通渠道和消费群体更加多元化。同时,国外出口的柳编制品比重自20世纪下半叶逐渐增长,加速了经销公司和加工公司的合作及经销模式的转型,随着“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使更多的人关注到山东省柳编工艺品,掀起一阵消费热潮。山东省是文化大省,传统民间文化历史底蕴丰厚,通过挖掘传统手工艺资源和拓展经销模式,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对构建新型农村文化产业结构,树立齐鲁文化形象品牌,在全球化国际竞争形势下维护民族文化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二轻工业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乡镇企业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3]郎伟超.为临沭柳编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第四届中国(临沭)柳编商品交易会开幕[N].山东科技报,2017-11-24(A1).

[4]潘鲁生,赵屹.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5]李翠屏,韩艳秀.山东师傅传授柳编技术[N].法制晚报,2008-12-03(C11).

[6]许赞有.中国柳编工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

[7]山东省地方史編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61.

[8]杨雪晴.“互联网+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金融支持探析——以山东省临沭县柳编产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12):50-52.

[9]代国川.草柳编出口:助推菏泽“三农”发展[N].菏泽日报,2008-10-24(A2).

[10]银生,振朋.曹县柳编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N].菏泽日报,2008-04-30(A2).

[11]孟雯雯,孟晓蒙.跨境电商新媒体非遗文化产品营销研究——以草柳编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2):227-229.

[12]孙丛丛.山东临沭:小柳条编出幸福生活[N].中国文化报,2022-01-20(08).

猜你喜欢
产业化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浅析红皮洋葱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江省遂昌县土猪产业化发展思考
贵州地区天麻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