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的编制

2023-02-27 13:44汪凤炎
心理学探新 2023年4期
关键词:平等性个体性自主性

李 抗,汪凤炎

(1.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周口 466001;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1 引言

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是当下自我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概念。Markus与Kitayama(1991,2010)率先对自我建构进行了研究。国内对之有翻译成“自我建构”、“自我结构”、“自我构念”等,目前较流行的译法为“自我建构”。在他们的主张中,个体对自我的建构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自我建构可分为独立自我建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和互依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两种。独立自我建构中,自我被视为一种脱离环境的独立的、自主的特异实体;互依自我建构中,自我被视为一种与他人、社会、活动背景等相联系的关系存在。自我建构概念提出后,受到高度关注(截至2023年6月27日,Markus与Kitayama 1991年的文章在谷歌学术显示被引用31846次)。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者主张应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审查人们有关自我的知识,发展涵摄文化的自我理论(Shiah &Hwang,2019;Wang &Wang,2020;杨国枢,陆洛,2009)。

随着人类相互依赖的增强,多元文化相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所谓的多元文化可大致概括为三种影响甚大的文化形态,分别是关系本位文化、社会本位文化和个体本位文化(方克立,2010)。三种文化分别以关系、社会和个体作为生存意义与自我内涵的基石。面对复杂的生存问题,三种文化有各自的优点与局限,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混合会通的趋势。对文化自我把握不应局限于文化自我的特殊性和跨文化自我的普遍性思路,还可从文化会聚视角加以理解。随着对文化变迁与多元文化心理研究的重视,自我研究出现一种文化会聚(polyculturalism)视角,提出人们的自我具有多元文化融合会聚的性质(Nguyen-Phuong-Mai,2021;Morris,Chiu,& Liu,2014;王进,李强,2019)。张世英(2016)指出,应把中国文化中作为“我们”这一集体优先的特点同西方文化中作为“个体”优先的特点等相融合,创造一种文化会聚的新自我。杨宜音(2015)基于文化会聚视角提出了多元混融自我(poly-self)概念。陆洛(2007)认为当代中国人已融合中西文化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折中自我建构类型。其他一些学者还认为文化会聚研究视角的转换会带来自我建构内容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建构不应简化为独立自我建构与互依自我建构两个类型,主张自我建构具有文化会聚的复杂特征和多重特征(李抗,汪凤炎,2019;买热巴·买买提,吴艳红,2017)。

对文化会聚自我建构的内涵的理解,可从个体性、关系性、集体性、自主性与平等性等加以辨析、界定。在文化自我研究史上,研究者对自我的个体性、关系性与集体性重点加以关注(王沛 等,2017)。还有学者对于自我建构的自主性加以强调,如Vignoles等(2016)认为依靠自我与依靠他人是自我建构的一个核心维度。在Deci和Ryan(2004)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自主性被理解为自我的核心内涵。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多把自主性归为个体本位文化的独特内涵(Gudykunst,Matsumoto,Ting-Toomey,& Nishida,1996),而近年来出现不同观点,认为关系本位、社会本位文化也强调自主性(Kagitcibasi,2005;Yeh &Yang,2006)。对于自我建构的平等性内涵,Hofstede(2005)在其文化维度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与平等性相关的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概念,认为其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维度。而心理人类学家Fiske(1992)把平等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性质的人际联系模式。Triandis和Gelfand(1998)以及Harb和Smith(2008)在其各自的自我建构理论中都强调了平等性的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套包含个体性、关系性、集体性、自主性与平等性等丰富内涵的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Polycultural Self-Contrual Scale,PSCS),为理解与评定人们的多元文化自我提供一种新工具。在中国社会,从19世纪末洋务运动时期,东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成为时代的焦点,到20世纪初期又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而19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更为剧烈的文化变迁。关系本位文化、社会本位文化和个体本位文化的相遇会聚已成为当下中国人可感受到的强大的存在。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可作为文化会聚自我建构研究的典型取样区。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的理论维度及界定

文化会聚自我建构是指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待与界定自我,是在个人本位文化、关系本位文化、社会本位文化与个体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体现个体与他人、社会集体的关系密切水平,关系的自主与依赖,关系的平等或不平等等内涵,具有重要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具体看,个体性是指个体与他人关系上以个体为中心的特性。关系性是指个体与他人关系上以亲密关系为中心的特性。集体性是指个体与他人关系上以社会集体为中心的特性。自主性是指个体与他人关系上对其社会生活自我治理的特性。平等性是指个体与他人关系上平等或不平等的特性。受Singelis(1994)自我建构问卷开发途径启发,立足于文化会聚自我建构的理论维度内涵,分别从“行为、态度、情感与动机”等侧面去发展问卷的项目。

2.2 问卷编制流程

问卷编制流程分为四个步骤。(1)通过借鉴已有成熟问卷的项目,如Singelis(1994)的自我建构问卷(Self-construal Scale,SCS),Triandis &Gelfand(1998)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集合问卷(Scale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SIC),Cross,Bacon和Morris(2000)的关系互依自我建构问卷(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RISC),Kashima和Hardie(2000)的关系、个体和集体自我问卷(Relational,Individual,and Collective Self-aspects Scale,RIC),陆洛(2007)的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自我观量表(Individual-Social oriented Self Views Scale,ISS),Vignoles等(2016)的自我建构问卷(Self-construal Scale,SCS)等。(2)对代表性个体深度访谈进行项目库建设。有效被试10人,其中男女各5人;年龄21~43岁(M=28.70,SD=6.60),职业涵盖农民、教师、学生、公司职员、军人等。对每位被试的访谈大约15分钟左右。访谈中围绕“我是如何在人我关系中看待自己”这一主题,结合个体性、关系性、集体性、自主性、平等性等方面展开。以上初步确定了与自我建构的行为、态度、情感与动机等侧面相关的50个项目。并通过咨询相关专家(1名心理学教授,3名心理学博士,8名心理学在读博士生,共12位专家),进一步完善项目库,保留40个项目。(3)预测试进行初步的项目分析。(4)最后,在施测阶段,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技术,并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获得最终问卷。

2.3 被试

(1)预测试阶段:有效被试196人,年龄16~60岁(M=26.68,SD=7.54),男性85人(43.36%),女性111人(56.64%)。

(2)施测阶段:参考Talhelm等(2014)在研究中国人自我时的取样标准,筛选掉成长地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边疆地带的被试,共获得有效样本1790人,年龄介于16~68岁(M=26.94,SD=8.75),男性809人(45.20%),女性981人(54.80%)。

(3)重测信度检验阶段:有效被试65人,男性30人(46.2%),女性35人(53.8%),年龄介于17~22岁(M=19.77,SD=1.54)。

(4)效标关联效度检验阶段:有效被试197人,男性69人(35%),女性128人(65%),年龄介于18~54岁(M=23.29,SD=8.68)。

2.4 工具

(1)自编的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的预测试版(40个项目)和施测版(34个项目)。使用李克特6点计分方式,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1~6)。

(2)两种效标问卷。分析研究所涉的多种自我建构问卷,发现Kashima &Hardie(2000)开发的关系、个体和集体自我问卷(RIC)在维度内涵上与本研究开发的问卷最为接近,其他的问卷差别较大,选择了RIC作为效标。此外,主要出于两个原因选择了金盛华、郑建君和辛志勇(2009)开发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Chinese Values Questionnaire,CVQ)作为效标。一是“自我建构与价值观有直接的相关性”(Triandis &Gelfand,1998,p.122),二是该问卷是基于中国人心理内涵而开发,与本研究被试群体及文化背景保持一致。

2.5 问卷的预测试与正式施测

问卷的预测试与正式施测在问卷星、腾讯问卷网站公布,被试通过手机链接网址或者扫描二维码登入。为防止专业词汇抽象性的干扰,呈现时取名“自我认识调查问卷”。

2.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分析、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采用AMOS 26.0 for IBM SPSS模块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

3 结果

3.1 问卷的预测试

对预测试阶段196名被试的数据主要进行了项目分析。项目分析基于临界比法和题总相关法(吴明隆,2010)。对高分组(前27%被试)和低分组(后27%被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值介于2.09~15.85,差异均显著(p<0.05),表明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题总相关分析中,有6个项目(t8、t16、t20、t31、t32、t40)的相关r值低于0.4,这些项目剔除处理后,问卷保留了34个项目。项目具体来源和相关参考文献如表1所示:

表1 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预测试后项目保留情况

3.2 问卷施测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把来自问卷施测阶段的1790名被试数据分成相等两份,其中一份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完成项目分析,发现3个项目的r值较低,t1(r=0.408)、t29(r=0.387)、t30(r=0.394),剔除处理。剩余31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系数为0.807,表明变量间有共同因子存在,性质达到“良好”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6478.493,达到显著水平(p<0.001),适合因子分析。具体采取了主成分分析法,直接Oblimin斜交旋转法。删除在维度载荷值小于0.40 和双重载荷的项目,每删除一个项目就重新进行因子分析,确保每个项目载荷值大于0.40(吴明隆,2010)。探索性因子分析项目及载荷如表2:

表2 探索性因子分析项目及载荷(n=895)

综合碎石图检验法、特征根大于1、累计变异解释率达到50%以上,以及事先决定准则等法则,共获得五个因子F1~F5。分别命名为自主性(t21、t22、t23、t25、t26)、关系性(t8、t9、t10、t14)、个体性(t4、t5、t6、t7)、集体性(t15、t16、t17、t18、t19)、平等性(t28、t32、t33)。五个因子总变异解释率为55.43%。

3.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把施测被试的另一半做验证性因子分析。基于AMOS 26.0模块,建构一个包含21个项目的五因子模型图。根据模型修正指数摘要提示剔除 t18、t25后,模型指数得到较大提高。表3是剔除t18、t25前后指数情况。

表3 删除t18、t25后前后模型指数对比(n=895)

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文化会聚自我建构的模型如图1,各因子载荷在0.64~0.85间,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图1 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图中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处于中低程度相关,无须探索高阶因子模型。结合自我建构的多种理论假设,分析比较了六个理论模型。发现相比其他模型,M5属于理想的模型,根据温忠麟、黄彬彬和汤丹丹(2018)的观点,问卷未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结果如表4:

表4 多种理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指数比较(n=895)

3.3 信度检验

对于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萃取值(AVE)的检验,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被试的数据进行,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的信度等结果

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6~0.84、分半信度系数在0.71~0.83,这些系数符合可靠性要求。CR值在0.76~0.84,高于0.7,AVE值在0.50~0.57,等于或大于0.5,表明问卷具有可靠性(吴明隆,2013)。另外,计算了前测4周后的重测信度,被试来自于陕西某高校大学生群体,男性30人(46.2%),女性35人(53.8%),年龄17~22岁(M=19.77,SD=1.54)。五个分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1~0.80,问卷存在较高稳定性。

3.4 效度检验

表6呈现了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PSCS)与两个效标问卷RIC、CVQ各维度的相关情况。

表6 PSCS各维度与RIC、CVQ各维度相关情况(n=197)

从表6可见,对于PSCS与RIC各维度的相关情况,个体性与个体我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性与关系我显著正相关(p<0.01),集体性与集体我显著正相关(p<0.01)。PSCS与RIC在相关维度内涵上保持较高一致性。对于CVQ各维度,联系其概念及相关系数看,名望成就、金钱权力与PSCS的个体性显著正相关(p<0.01);公共利益、守法从众与集体性显著正相关(p<0.01);品格自律、才能务实与自主性显著正相关(p<0.01);守法从众、公共利益与平等性显著正相关(p<0.01);人伦情感、家庭本位和关系性显著正相关(p<0.01)。PSCS与CVQ在内涵对应维度上基本保持一致相关性。结合两种效标,表明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具有较理想的关联效度。

4 讨论

本研究基于文化会聚视角,在理论建构上提出了个人本位文化、关系本位文化和社会本位文化相遇及会聚的现实,提出了文化自我建构具有新的多元内涵,这具有一定理论创新。

问卷编制采取了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专家评估和问卷调查等多元方法,完成了编制工作。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具有独特的内涵,适合对多元文化相遇时代人们自我建构的理解与评价。与其他自我建构问卷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如Singelis(1994)基于自我建构的独立和互依二维建构内涵,编制了自我建构问卷,问卷的中文版面临各种问题,如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发现存在多个维度,以及较多项目需要被剔除或修订(黄任之,刘明矾,姚树桥,Abela,2009)。而Cross等(2000)的自我建构问卷侧重关系性互依自我内涵,维度相对单一。以Vignoles等(2016)为代表开发的自我建构问卷,基于文化普遍主义视角,虽可揭示跨文化心理的部分同异,但对多元文化与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关注不够,具有不同特性的文化心理内涵被简化,这受到文化心理学者的批判(Valsiner,2017)。

此外,文化会聚自我建构理论及其问卷的使用,可应对中国人区域自我建构研究争议问题。以Thomas Talhelm为代表的学者,对当下中国人的区域心理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张中国水稻区更具集体主义或互依自我取向,低自主性;小麦区更具独立自我或个人主义取向,高自主性(Talhelm et al.,2014)。而Van de Vliert,Yang,Wang和Ren(2012)的研究发现,中国南方人在集体主义维度上比北方人要低。之所以出现这种争议,是相关研究对独立自我、互依自我、集体主义、自主性等的概念界定局限造成的。在“独立与互依”双元自我建构概念中,研究者把集体性和关系性纳入互依自我,把个体性、自主性和平等性纳入独立自我。在对“集体主义”的研究中,未进一步区分关系性与集体性。本研究从文化会聚自我建构理论出发,对个体性、关系性、集体性、自主性和平等性等内涵分别对待。若基于新的工具展开调查,能更准确、详细地说明中国人自我建构的区域特征。

目前,文化自我建构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受到较多关注,一些研究者探索了其对人际关系、智慧、消费心理等的影响(柴俊武,赵广志,张泽林,2011;魏新东,汪凤炎,2021)。可以说,自我建构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着多元的功能。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可在这些领域得到应用。

5 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主张多元文化相遇时代,人们的自我受到个体本位、关系本位与社会本位等三种典型本位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文化自我建构具有个体性、关系性、集体性、自主性和平等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2)通过项目库建设、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等,科学地编制了一套文化会聚自我建构问卷。

猜你喜欢
平等性个体性自主性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孟子性善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平等性原则在法国公共服务基本法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的影响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