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一项有调节的中介分析

2023-02-27 13:44谭红秀林诗韵龙易成
心理学探新 2023年4期
关键词:调节个体问卷

谭红秀,林诗韵,龙易成,曾 灿

(1.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韶关 512005;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长沙 410000)

1 引言

自伤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的自我伤害,包括割伤手臂,拔头发,用头部撞击墙壁,咬伤等形式(王玉龙,苏慧娟,蔺秀云,2023)。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国内青少年群体的自伤率高达24.7%(Qu et al,2023)。自伤行为与多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人格障碍等相关,是预测个体日后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个体自伤行为发生后一年内,其自杀风险增至一般人群的 66 倍(Hawton et al.,2015),并在随后逐年提高,极大地增加了自杀的可能性,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已有研究发现,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期自伤行为间存在密切联系(何强 等,2023;胡义秋 等,2023)。童年期虐待包括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等形式(Bernstein et al.,2003),其中,情感虐待虽然在儿童中广泛存在,但因为其形式的隐蔽性、普遍性等特点,使得既往研究者对儿童期情感虐待后造成的影响缺少关注,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情感虐待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的路径。

1.1 情感虐待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如一项对中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发现(陈雁如 等,2019),躯体虐待经历是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有研究者报告了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对自伤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汪小燕 等,2020)。

1.2 焦虑的中介作用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经历过童年期虐待的个体或导致神经发育及神经递质的失调,进而在青春期面对压力事件时,产生更强烈的负面情绪,以及更过激的反应(Agorastos,Panagiota,& Gerasimos,2018)。焦虑情绪是一种对压力事件的消极预测,是经历过童年期虐待个体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当个体焦虑程度过于强烈,同时缺乏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时,个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或促使其采取自伤行为以回避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何灿 等,2022)。如鲁婷等(2019)发现,自伤行为能使自伤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消极情绪中逃离,自伤行为的实施对负面情绪的调节具有即刻生效的效果。因此,自伤行为对于情绪调节不良个体可成为迅速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魏华 等,2023)。此外,遭受过早期情感虐待的个体易形成冲动型人格(张珊明 等,2022),在焦虑状态下易错误归因,将问题归结于与自我相关的因素而难以接纳自己,并有迫切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做出惩罚自己的行为。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2:焦虑情绪在情感虐待和青少年自伤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1.3 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产生、知觉及表达进行控制的过程(Gross,1999;Gross,2002),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表达抑制是一种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使用该策略的个体倾向于压抑自我情绪的感知,控制情绪不向外表达,情绪的表达具有内隐性(王振宏,郭德俊,2003)。例如,面对他人的冒犯,即使感到十分不悦也不显露于外。表达抑制通过抑制情绪的表达可以暂时减少负性情绪体验,但长期来看与更多负性情绪的累积相关(郭晓栋 等,2023)。已有研究证实,表达抑制的使用频率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呈显著正相关(Joormann &Gotlib,2010;杨慧芳,熊俊霞,董潮恩,2017),即表达抑制策略使用越频繁,个体焦虑情绪的检出率越高(陈亮 等,2015)。有研究发现,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和消极的调节策略如表达抑制,虽然在个体的行为反应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生理反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当采用积极的调节情绪策略,个体在降低其情绪的体验和行为表达的同时,还会降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但是当个体调用表达抑制策略时,则会增强其心血管和皮肤电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反而增强了焦虑体验(程利 等,2009)。因此,当个体经历了童年期情感虐待这一负性事件后,如果采用表达抑制的调节策略,有可能增强其焦虑体验,从而提高自伤行为的可能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3:表达抑制在情感虐待和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以童年期情感虐待为自变量,自伤行为为因变量,焦虑为中介变量,表达抑制为调节变量的中介模型,探讨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用以检验童年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以及焦虑和表达抑制在其中的作用,为探索青少年自伤行为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广东省韶关市重点中学中随机抽取2所,普通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共5所中学。其中,3所完形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在每所中学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4个班级,被试包括了初中和高中所有6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32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3份,回收率达到92.4%。研究通过了韶关学院医学院伦理审批。

2.2 工具

2.2.1 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ASS)

采用由冯玉修订标准化后的“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冯玉,2008)。该问卷共18个条目,各条目包括自伤行为次数评估和对身体伤害程度评估两个部分,自伤行为次数的评估分为0次、1次、2~4次和5次及以上4个等级,对应得分为0~3分;对身体伤害程度的评估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5个等级,对应得分为0~4分。采用自伤行为次数和程度的乘积评估自伤水平,总分越高表示自我伤害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0,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2.2.2 儿童期虐待量表(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

文友说她小时候经常生毒疮,肿痛难当时,母亲就搭个梯子,爬到屋顶,采几株瓦松下来,捣烂,给她敷上,不出半日,毒疮消了肿。

研究中使用的问卷由Bernstein等人编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修订完成的版本,是目前广泛认可的测量儿童期虐待的量表之一。该量表共计28道选择题,包括五个维度: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采用5级计分方式,1~5代表从“从不”到“总是”。分数越高,代表童年期受到的虐待程度就越大。整个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4,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2.2.3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

使用由Gross编写的情绪调节量表。共10题,采取7点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方法的使用越频繁。量表由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组成。其中,认知重评维度有6题,表达抑制维度有4题。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89)。

2.2.4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该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常用于临床上评定个体的焦虑感受水平。该量表共有20题,采用4级评分法:1~4分,代表从很少有到绝大部分有。将二十个题目相加后得到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大。

2.3 问卷的施测

施测前,先对问卷施测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定一致的指导语,保证所有被试可以清晰无误地了解信息。在取得了学校及被试的知情同意后,由培训后的心理学教师及本科生担任主试,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现场辅助,在课室采用纸质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每个教室确保同时存在一名主试及辅助老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按要求认真作答。主试现场解答调查人员疑问,并负责收集、审核问卷。

2.4 数据分析

首先,在Excel表格中录入问卷的信息,对录入的数据,每班随机抽检10份,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其次,采用SPSS 21.0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及t检验。最后,使用Process2.16插件检验焦虑在童年期情感虐待与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表达抑制在童年期情感虐待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均来自被试的自我评估,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最大的因子能够解释22.36%的总变异,其他因子的解释能力均低于40%,因此,研究中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自伤行为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对被试的人口学背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留守、是否寄宿、家庭收入来源以及不同年级间在自伤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这四个因素作为协变量进入进一步的分析。对初一到高三的6个年级间进行事后t检验,发现初一学生的自伤水平显著低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其他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自伤行为的人口学背景分析

3.3 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对模型中各变量采用皮尔逊相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虐待、表达抑制、焦虑及自伤行为之间两两存在显著正相关(见表2)。

表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4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为探索童年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以情感虐待为自变量、自伤行为为因变量、焦虑为中介变量、表达抑制为调节变量的中介模型(见图1),采用Process3.3插件对该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分析(见表3)。研究发现,童年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68,p<0.001),童年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81,p<0.001),焦虑情绪对青少年自伤行为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34,p<0.001)。因此,该结果表明焦虑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童年期情感虐待×表达抑制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显著(β=0.032,p<0.001),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显著,表达抑制调节了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

图1 中介效应路径图

表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更好地理解表达抑制的调节效应,进一步使用简单斜率检验考察表达抑制在青少年情感虐待,焦虑和自伤行为之间调节作用,取表达抑制的Z分数正负1个标准差分别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发现,在低表达抑制组,童年期情感虐待对焦虑的影响显著(t=0.109,p<0.001);而在高表达抑制组,童年期情感虐待表现出对焦虑更显著的影响(t=0.151,p<0.001),见图2。

图2 简单斜率检验图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325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童年期情感虐待、焦虑、表达抑制与青少年自伤行为两两间显著相关,童年期情感虐待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焦虑在情感虐待和青少年自伤行为间起中介作用,表达抑制调节情感虐待和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从初一开始,自伤行为比例有逐年升高趋势,初一学生相比所有高中生表现出显著更低的自伤水平,但初二、初三学生与高中生不存在显著差异。既往研究中,对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自伤水平调查,存在不一致的结果,如胡旺等(2019)对江西省初中生和高中生自伤率的检测,发现两者间不存在差异,还有其他研究者则支持高中生自伤率高于初中生这一结果(顾璇,李红影,汤建军 等,2016)。本研究的结果与后者相一致,这可能与地域差异、选取学校以及被试数量等原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的初中生仅在初一阶段,显示更低的自伤水平,进入初二后,群体的自伤水平与高中阶段已经不存在显著差异,暗示了初二初三学生或体验到了与高中生类似的高学业压力。

结果表明,留守青少年比非留守青少年的自伤率更高。这或许与留守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物理距离及心理距离较大,对依恋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面临压力事件或者消解负面情绪时,不能及时获得父母的安抚等有关(王玉龙,袁燕,张家鑫,2017)。类似的,寄宿青少年的自伤率高于非寄宿青少年。寄宿青少年与留守青少年有相似的处境,与家人的接触较少,因寄宿的原因不能及时得到家人的关注与疏导,需独自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剧烈情绪波动等问题(程峰 等,2021),无法及时获得成年人的有效安抚,继而可能通过采用自伤行为来缓解焦虑。研究结果还显示,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在自伤行为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已有研究结果有所出入(何健,杨汴生,钟娅 等,2008),这可能与被试样本量的选取及不同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异等原因有关。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童年期情感虐待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有研究者认为,自伤行为可分为病理性自伤和发展性自伤,相对于发展性自伤,病理性自伤与早年的生物易感性相关性较高(于丽霞,2013),而发展性自伤的个体其身心基础基本正常,只是由于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出现不适应情况,而早期情感虐待正是导致发展性自伤形成的重要原因(Yates,2004)。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温暖关注的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江光荣 等,2011)。而童年期情感虐待作为一种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发生于个体的幼年阶段,此时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够成熟,对于外界的漠视、敌意等负面情绪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从而错误地归因于自我,有可能导致其将痛苦指向自我,对自我进行攻击,通过自伤行为惩罚自我。以往研究者更倾向于关注如躯体虐待、性虐待等严重的身体虐待,但有研究证实,情感虐待与其他形式的虐待如躯体虐待等有相似的影响(Vachon et al.,2015)。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情感虐待在青少年自伤行为中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焦虑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焦虑情绪影响到个体在青少年期的自伤行为。李陆等(2022)的研究也证实,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焦虑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父亲和母亲的身体和心理攻击均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Wang et al.,2016)。遭受过情感虐待的个体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遭遇挫折时倾向于自我否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易产生焦虑情绪。其次,童年期虐待易影响个体成年后产生有关自我和他人的错误归因,对于自我的过多怀疑也可能是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俞国良,李森,2021)。同时,大量研究报告,焦虑情绪对自伤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甚至焦虑情绪相比抑郁情绪对个体的自伤行为具有更高的预测作用(Caldwell et al.,2019)。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提示焦虑是自伤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缓解焦虑这一情绪或可有效降低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可能。

最后,研究结果显示,表达抑制在焦虑对情感虐待和自伤行为中介模型中起调节作用,表达抑制调节了该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这表明,无论是在高表达抑制还是在低表达抑制的作用下,童年期情感虐待对焦虑的影响都会加强,但在高表达抑制时童年期情感虐待对焦虑的影响会更强,提示了表达抑制策略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存在不利因素。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越频繁,负面生活事件更容易增强负面情绪体验的产生(罗峥 等,2012)。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如认知重评、积极关注等更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情绪调节灵活性更高的人,其抑郁和焦虑的水平更低,从而对自伤行为的预防及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有意识地引导自伤青少年采取更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重新评估曾经历过的负面事件,减少其对自我的责备与惩罚,增强对自我的关怀,或将对其自伤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首先,在中介变量的选取上,仅关注了焦虑情绪,未对其他负性情绪如抑郁、愤怒、羞愧等,给予更全面的探索,未来的研究可对这些不同的负性情绪在自伤行为中的影响进行挖掘。其次,本研究采取的是横断面研究,无法很好地追踪解释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对现阶段的自伤行为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采取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自伤行为进行连续的观察,以探索自伤行为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性。最后,自伤行为有病理性自伤和发展性自伤两种不同类型,情感虐待主要影响到个体发展性自伤行为的出现,但本研究未对该两种不同类的自伤行为进行区分探讨,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虑。

5 结论

(1)是否留守、是否寄宿、家庭收入来源以及不同年级间在自伤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2)童年期情感虐待、焦虑、青少年自伤行为、表达抑制两两显著相关。(3)童年期情感虐待可以预测青少年的自伤行为。(4)焦虑在童年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表达抑制调节了情感虐待和焦虑之间的关系,高表达抑制时,童年期情感虐待对焦虑的影响更强。

猜你喜欢
调节个体问卷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问卷网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