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

2023-02-26 15:16梁伯然
中国经贸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内审优化策略影响因素

梁伯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内审工作自身的发展,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财务收支、投资管理、企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内审工作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人员、方法、手段等多重影响因素,本文對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并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国有企业内审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审;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工作在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管、风险防范中起到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内审工作在《审计法》的框架下开展,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程序,对各项经营活动是否合规、效益性是否良好展开客观评价,还能及时发现企业在控本降耗、资金资产安全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并作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通过督促审计整改,更好地促成经营目标的实现。可见,规范、优质、高效的内审,不仅是新时期国有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证明该项工作价值、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管理工具不断涌现,社会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信息来源日益广泛,所面临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

一、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理念——管理意识方面

1.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不全面

由于我国企业在内审工作方面起步较晚,也未对其进行充分的宣传,不少企业领导均未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工作开展也多流于形式。部分企业管理层将审计视为与财务查账等同,认为内审工作会对项目执行产生经费使用上的阻碍,在管理中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容易和审计部门处于对立面,不愿意或消极配合审计工作。

2.对内审的作用和价值不重视

内审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但不少国有企业认为审计报告即为审计工作成果,仅将相关工作截止形成报告的环节,没有对其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导致已有的管理弊端无法被改善、问题长期存在,内审机构形同虚设。时间一长,内审便成为执行管理程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若遇到突发问题也很难有效应对,严重浪费了审计资源,也达不到审计质控要求。

(二)框架搭建——体制机制方面

1.内审部门组织构架不合理

一些国有企业内审机构由几个部门共同组成,或者从属于其中某个部门,在组织上过于随意,不利于内审工作独立、客观、有序展开。独立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权威性不足,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受到多个方面的压力和阻挠。此外,在内审职能设置方面,往往只注重事后审计,仅仅为了完成审计形式,缺乏对事前和事中审计的渗透,审计的管理、服务职能无法发挥,审计效果体现不佳。

2.内审制度和规范不严谨

条款完善、贴合实际的审计制度能够对国有企业的内审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引作用。一些国有企业存在制度陈旧、难以对当前工作进行科学指导,或缺乏系统性,部分环节处于真空状态等情况,实际工作展开时无据可循、无法可依。由于内审工作各环节均未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规定,可能出现相关材料未能规范归档,因审计人员个人因素,导致同样的项目产生不同结果等各种情况。

3.内审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审计人员知识体系存在老化现象,职业能力和工作要求不匹配。尤其是当前处于数据赋能时代,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均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而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审计人员数据处理能力不高、审计思路受限的情况。随着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增加,审计范围越来越广,审计任务均越来越重,对审计队伍规模、素质均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审计队伍多因编制原因无法迅速扩充,导致人手短缺。

(三)落地实施——执行管理方面

1.内审工作方法不够创新

在审计方法上,虽然在大数据理念的普及下,大部分国有企业大都已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但仍有部分企业仍在使用人力手段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又较为烦琐,容易发生人工差错,效率也较低。此外,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审计项目实施时,所用审计方法也仍为事后审计、就账查账,而非实行对项目全程的跟踪审计,审计方法和思路比较落后,可能造成审计结论不够全面,效果不足。

2.对内审质量监管不到位

不少国有企业都存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监管上的缺陷,如:审计方案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资料数据质量不高,分析、处理较为困难;对审计人员未进行系统培养,工作缺乏重点,导致审计发现问题的方向、深受人为因素影响;由于未明确责任划分,一旦出现内审质量问题,就很难追究责任,在对具体工作的评价上也不够客观等。而且,受限于时间和人力,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很少主动出击进行专项审计和深入调查,导致严重的经营管理漏洞未及时发现,违规违纪现象也常有发生。

3.审计成果运用不彻底

审计形成的结论如得不到有效运用,也会导致内审质量低下。由于认识不到位,一些国有企业将内审作为内控的最后环节,结束内审工作后未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集中反馈和处理,更没有对企业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参考。虽然部分国有企业也开展了对照自查工作,但由于范围过窄,没有覆盖全企业各项业务,使其仅能发挥审计确认职能,却无法发挥预警作用。再加上国有企业未能将审计工作效果运用与优化内控相结合,管理人员对审计发现问题未做到举一反三,都会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应有的价值。

二、国有企业内审工作优化策略探讨

(一)提升高度——正确认识内审工作

1.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国企责任

国有企业应提高内审站位,将其置于和党和国家利益的同等高度,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相关部门也应遵循党内监督要求,加强对内审的监督,通过和社会审计联合,共同提高内审质量,为其他和企业存在利益相关的主体,尤其是政府审计机关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强化政治引领,引导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严格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

2.更新内审观念,正视审计价值

国有企业管理层应加强对内审作用的认知,为内审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良好的认知基础。企业可邀请审计专家前来开展审计知识、法律法规讲座,提高管理层对内审重要性的认识,设置专门的审计专栏,经常性发布相关动态,提供良好的内审环境。同时,应更新审计观念,意识到内审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性,主动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以提高审计准确性和审计效率。

(二)拓展宽度——建立内审工作体系

1.完善内审机制,维护内审权威

国有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审计机制,保持合理的内审部门建制,健全管理体系,妥善进行内审机构和人员的配置,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范围,赋予其高于其他部门的权限,提高各项内审决策的有效性。同时,应构建垂直的内审管理体系,确保该部门拥有充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防止来自其他部门甚至管理层的干扰。当然,内审部门应通过提高内审工作质量、为企业提供有效、合理的建议,来提高内审地位和权威性。

2.形成制度规范,明确管理要求

内审部门应立足于内控管理要求,设计完善的审计规程,明确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内审工作行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审计工作的流程特点,减少人为干预因素,建立统一的管理和作业标准,健全审计报告质量体系和内审质控体系,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内审工作,促进内审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对内审制度的更新,使其能更适合于企业实际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实现内审制度的优化,保障内审目标的实现,推动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审计人才

高素质的内审工作人员,是实现高质量、高效内审工作的人员保障。内审人员应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正直的职业素养,专业的职业判断力,才能更好地把控内审相对独立的优势,提高工作质量。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优化内审人员队伍结构,加强对内审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内审队伍综合素养和道德修养。国有企业可通过校园招聘、选调、交流等方式,选择真正有能力、职业道德良好的人员进入内审部门,达到优化队伍结构、合理年龄梯次、充实人员需求的目的。

通过上述方式,还能拓展内审工作领域,为内审队伍储备更多的专业力量。国有企业应将内审人员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可通过岗位继续教育、鼓励人员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其专业能力,并在学习中掌握更多和业务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财务管理、写作能力、数据建模能力等,树立起创新意识,主动、持续解锁新技能,提高思辨能力,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国有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三)推进纵深——夯实审计工作质量

1.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能

国有企业应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引入先进信息科技用于创新内审手段,提高内审工作信息化程度,打造智慧审计,实现企业的内審现代化管理,为提高内审质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国有企业可建立起大数据审计平台,完善审计数据库,打破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的效率优势,使内审部门和其他部门形成联动应用机制,做到行业、技术、业务方面的多维发展;通过信息系统完成企业信息筛选、内审指标设立、系统管关联数据分析等工作,构建监督平台,拓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做到实时监管企业内部经营情况,及时消除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隐患。

国有企业应整合系统应用功能,可将审计平台和预警系统、业务系统联结,设置风险预警值,一旦达到临界值即发出提醒,做到审计关口前移;通过系统平台实现审计信息共享,方便人员在短时间内即可从平台上获取相关数据,保证各部门的顺利沟通,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重视过程管理,确保审计质量

国有企业应健全内审质量管控机制,对审计工作进行科学复核和评估。国有企业应立足于自身结构特点,设置内审质量监管机构,严格审核各项工作记录,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从审计前期准备开始即对各环节进行有重点的监督,使审计质量监管能贯穿内审全程,让每一步审计工作都能按照既定方向展开,做到“无禁区、全覆盖”。质量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横向调查,了解不同部门员工对内审工作的满意度,结合各部门工作性质进行针对性评价。此外,应汇总各方面反馈结果,客观分析、评价内审工作,探讨内审记录、底稿的规范性、报告和方案的吻合性、审计建立的合理及可行性等,做到逐级复核,更为科学、全面地反映内审工作质量。

3.压实问题整改,增强结果运用

国有企业各部门都应增强整改意识,加大整改力度,实现系统化整改。企业应结合实际,遵循有利于降本控耗的原则形成整改方案,并加以落实,达到优化流程、减少消耗、彻底整改的目的。通过内审整改专题会议和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审计整改的广泛共识,让各个部门、员工都能明确整改方向和要求,真正化解难题。内审部门应配合职能部门联动推进整改,明确整改范围、进度、时间等,总结归纳问题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

同时,国有企业应提高对内审工作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确保审计发现的各项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为后续运营发展及风险防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国有企业需在内审实践中落实内部约谈制度,根据审计报告中的各类问题约谈相关负责人,以跟踪监督的方式落实下一步整改;对整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公布,加强各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建立问题台账,管理各部门针对审计结果的整改表现和实际进度,使整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评选、公示积极转化审计成果的部门,给予相应奖励,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反之,对于未完成限期整改的部门,应列明存在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罚;要求各部门间对照已发现的问题,开展同类问题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堵塞管理漏洞。通过上述方式确保审计成果的转化,以及内审和内控的有效结合,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内部环境,完善治理体系。

结束语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内审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树立正确、全面的内审观念,统一思想和行动,通过建章立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与时俱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健全内审质量监管机制,拓宽审计深度和广度,努力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重视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加强内审工作成果转化,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高质、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助力国有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企业依法、合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启航新征程 逐梦新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21(04):1.

[2]陈继斌.浅谈管理创新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财会学习,2020(17):173-174.

[3]楚文光,胡为民,雷年桢,陈赛霞.大数据智能审计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21(06):48-53.

[4]丁美玲,蒋玉华.内部审计助力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20(08):59-61.

猜你喜欢
内审优化策略影响因素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