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芳芳 田振华
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老话题。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人类和平”为终极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理念及跨国家的教育实践活动。自此之后,国际理解教育的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研究者的视线。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新背景对教育的发展有新要求。而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其内涵、价值等也因时代变化有了新的理论彰显。
任何研究都是置身于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中的研究,没有一种研究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国际理解教育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诉求不同以往,要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体系,首先要理解新时代的理论内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处于历史潮流之中,时代的变迁彰显出发展的规律和前进道路,通过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管窥时代变化的基本转向,对新时代的理解也可以以此为思路。
从历史视角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三次变化:一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变化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物质生活条件产了生巨大的飞跃,其发展重心开始发生变化,从经济建设逐渐向追求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转移,人们对医疗、养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更好的期待,尤其加强了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这个新时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时代,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从政策视角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的指引下,新时代的内涵正在持续构建和不断丰富。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明确了“新时代”的全新性质。新时代必然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新时代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揭示了“新时代”的思想内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表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明确了“新时代”的特殊使命。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凸显了教育对外开放在我国教育事业和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特殊使命。 综上所述,新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有了全新的界定。“新时代”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一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发展的“全新时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国际理解教育距今已70余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平、发展、共存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作用逐渐得到各国的支持和认同。[2]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中都涉及“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在受到重视的同时,却没有形成与我国新时代相适切的内涵理解。当前,国际理解教育的解读较多,如全球胜任力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均对其有所涉及,但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有待进一步厘清。基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分析,“新时代”与“国际理解教育”不是机械联结,而是有机融合。“新时代”以其“新”凸显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价值坐标和发展路向。“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全球化、国际化的必然要素为“新时代”提供了动力,注入了活力,是“新时代”的实物载体和物质基础。
有研究者在梳理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后认为,我国语境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概念有四个不同来源: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以实现人类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理解教育;二是全球责任意识,即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为目的的国际理解教育;三是全球化政策,即以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国内问题,提升本国、本民族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国际理解教育;四是以“了解”国外文化为目的的国际理解教育。[3]这反映出我国之前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受外来影响较大。新时代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聚焦并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去理解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原则、重要属性。
1.新时代认识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看到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同时也要充分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教育对外开放等国家战略,将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置于全球化进程中予以理解,以此为宏观背景,对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就教育的目的论而言,主要目的是培养对民族的忠诚感。[4]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必然依存于一定的组织或国家机构,受到其物质供给和价值引领,从而生成内在意识和属性,即理解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必须坚持国家性。二是就理解的范畴论而言,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应立于“国际”,具有“国际范”,坚持“国际”原则。即只有建立在国际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才能真正呈现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应有的形态。三是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应始终关照和追求世界和谐、人类和平及全球社会正义。这既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初心,也是使命。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以上整体理解,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本国、他国、全球三个维度为体系构建起来的,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国家的价值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促使学生主动理解、尊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等,从而努力减少国际歧视与冲突,处理全球危机与动荡,形成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活动。
2.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属性
基于社会背景、基本原则的思辨性分析,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国际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个性、多元化和单一性等一般性特征,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则在一般属性的基础上,强调了共生性和竞争性的属性。
一是国际性和民族性共存。所谓国际性,指的是从国际理解教育本身看,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国际,寻求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的理解与和谐,倡导多元化共同发展。所谓民族性,指的是国际理解教育主体,在深入认识本国或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文化力量基础上,去品鉴、欣赏别国文化的差异,从而避免在面对别国文化的异彩纷呈、参差不齐状况时,失去文化判断力。
二是普遍性和个性同在。所谓普遍性,指的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不仅包括对国际文化认知结构的理解,而且包括对国际理解全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否则将停滞在“国际了解教育”“国际误解教育”阶段。[5]所谓个性,指的是国际理解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处在不同境遇、不同阶段、不同空间中的人。这要求人们根据实际情境和个人特质开展活动,既要一体化制定,也要分阶段、分程度实施。
三是多元化和单一性共生。所谓多元化,指的是国际理解教育不能囿于学科课程教学,而是呈现出多种形态,即在实践中不仅表现出渗透学科教学的介入,又体现为各学科渗透和整合、专设课程、主题活动、对外交流、校园环境、家长与网络资源等。[6]所谓单一化,指的是以学科课程教学为载体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普遍做法,其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与方向上一致、内容与方式上共通、过程上相似与统一。[7]
四是共生性和竞争性同现。新时代赋予了国际理解教育新的属性,国际理解教育将共生思维、共生行动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线,以共生的追求为最终目的。但同时,国际理解教育不能否定竞争,而是要寻求合理的竞争,是一种“面对差异、认识差异、试图化解差异所可能导致的危险的教育”。[8]
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的深入发展与融合,各国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就像参天大树的每片树叶,唯有加强合作、求同存异,秉持包容的心态接受不同国家的思想和文化多样性,才能共同构建和平正义、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大树才能枝繁叶茂。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在追求自己国家发展利益的同时要关注他国需求,最终实现合作共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蓝图,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价值彰显。
首先,新时代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加强国际交往、推动社会发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必将承担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包括国际竞争导致的两极分化、片面追求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所造成的污染、人口结构失衡导致的老龄化等。面对新时代这些全球性的危机和问题,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共同找寻处理的最佳方案,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各国共同之责,更是践履人道主义精神和养成国际情怀的现实要求。
其次,新时代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而且会越开越敞亮。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才能强国力、共富裕。基于此,要持续对外开放,就必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多维培养国人的国际视野,引领中国人民放眼全球,培养包容、开放、共享的心态,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主动学习、掌握前沿科技,在开放的大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
最后,新时代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养。一方面,2016年9月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专门提到“国际理解”的思想,并将其列为核心素养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考量,也是考验中国未来能否在国际社会赢得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通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拓展我国国民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促使其积极传播本国优秀文化,了解并认识他国文化,以更加宽广的心态去拥抱世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层次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原则、重要属性和价值彰显,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本国、他国和全球三个维度之上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实质是立足世界发展,深刻把握我国历史发展方位,让受教育者在尊重差异、拥抱差异、允许差异的前提下,获得对本国文化、他国文化和全球文化的认知,从而实现维护和平、合作共赢的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基于以上认识,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包括本土性目标、他国性目标和国际性目标三个方面。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在准确把握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和必要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才能引领人们思想的共情,促进宽容、尊重的现代公民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土性目标,需建立在了解本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基础之上。一方面,只有加深了解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铸就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思想根基,树立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之魂;也才能向世界宣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只有加深了解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才能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为解决全球化问题提供更加丰富的解决思路,促进多元价值的和谐共生。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据此,我国确立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公民的国际理解教育核心价值目标。[9]有研究也指出,“国际理解”(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旨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10]。新时代我国本土性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前提是“尊重、理解本国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升国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实现多元价值共存、不同群体共生的长远目标。
面对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土性目标,当今时代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其表征之一是国民的文化自信提升。这种文化自信一方面在面对文化冲突时,能有效研判形势,抵御文化侵袭,保持头脑清醒。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自信能引领我们在世界命运共同体中找寻本国的价值立场,主动担负大国责任,强化学生胸怀世界的国际思维,铸就学生立足本国的中国情怀,培养学生担当责任的国际使命感。
世界各国为了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协同发展,都在着力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局势、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国际胜任力的全面人才。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和平、民主”等为主题,从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培养。基于以上目标,一些发达国家在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策略研究、课程建设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美国“全球教育”“国际教育与世界教育”等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范畴,通过支持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他国语言文化等方式来增进国际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一个多元的、相互依赖的、自然资源有限的世界中更好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11],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韩国通过遴选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制定国家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活动等措施来推行国际理解教育。日本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公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多元文化理解。
世界由于文化主体生存的地域、空间、环境的迥异,导致了形态各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这种差异反馈在国际理解教育上,就导致了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认识、政策、开展目的都各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彼此联结、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各个国家公民的行为认知会影响共同体的发展与存在,基于这样的国际背景,国际理解教育的国际性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意识”“全球素养”的公民。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各自国家融入世界,解决全球性危机,实现共存、共生、共享,为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