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雯雯 陈国华
长期以来实行的分科教学,使得学科知识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分科教学在形式上将各个学科加以分开,忽略了学科之间固有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各个学科之间“泾渭分明”。小学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语文知识与他科知识分离等现存问题。打破学科界限,用学科整合的视角进行跨学科教学是大势所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根据内容整合程度,分为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学科学习”是第三层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语文学习与运用向生活拓展,培养综合性、实践性语文素养,已经成为未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意涵、特征出发,重点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美国学者舒梅克于1989年正式提出了“跨学科教学”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一种跨越学科边界,在遵循不同学科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知识体系进行再构建,建立学科之间有意义、有价值的联系,并以此为纽带,将不同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一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范式”[1]。国内学者张玉华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用多门学科知识,并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而在学习成果上,则将重点放在“提高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对跨学科理解”[2]。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通过主题学习的方法,利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小学语文中的复杂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增强学生对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对跨学科学习进行探索,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跨学科学习正式提出之前,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大语文教育”思想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阶段以及“项目化学习”任务群阶段。三个阶段体现了我国学科融合的历程,从思想层面到文件层面,再到课堂实践层面,逐渐从上位概念落地落实。跨学科学习在“小步子改革”中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纠偏,为其正式提出和体系构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语文课标》首次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对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既一脉相承,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都强调语文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与其不同的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利用具体的活动内容,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涵,分析其特征及设计策略,旨在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提供思路。
我国文化底蕴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有语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融合的学术传统。纵观跨学科发展历程,它在探索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而跨学科学习基于此,获得了新时代新语境下新的核心内涵。同时,受当下“五育融合”观念以及“双减”政策的影响,在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育人和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指引之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跨学科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经验的自主建构[2]。在小学语文的跨学科学习中,更多地加强了实践性、体验性的要求,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一方面是避免跨学科学习只停留在知识表层,内容空泛,难以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难以被学生真正认同和理解。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知识的同时,也要同现实情境相联系,赋予知识时代内涵,不断在实践中积累、总结,避免知识和实践相分离。跨学科学习更加关注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将相关知识加以整合,更有利于改正以往的学科知识相对割裂的问题,以综合性、问题性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为更高质量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的现实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需要越来越高的素质,综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要比那些只有知识行囊的人更具核心竞争力。跨学科学习所蕴含的非认知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不断丰富,其外在表现形态也有所改变,其中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名称的变化。跨学科学习这一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的跨学科学习研究正式同国际跨学科学习研究相接轨。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一名称的变化具有深远意义。第一,消解了实施随意性。明确的规定使跨学科有了具体的内涵,有效避免了不确定性和主观随意解释。与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区分,更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丰富我国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资源。第二,凸显了学科融合倾向,尽管“大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都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学习和去学科化的趋势,但是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同时也表明隐性的跨学科转变为显性的跨学科学习,“跨”的力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明确指向人才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在课程基本原则部分强调“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3]。在提倡学科整体育人、“五育融合”的当下,跨学科学习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克服了以往零散化的表述,形成了一套独特又完整的跨学科学习体系。跨学科学习既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系统性的网状论述,又有自己的精确性指向。同时作为任务群的一部分,与其他活动并列存在,形成双层有机整体[4]。跨学科学习的整体性、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学—评”一致性和多学科的共同建设。前者强调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够前后印证,各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后者强调跨学科学习应发挥一个集中理念、多个学科同时落地的优势,遵循《课程方案》中的统筹安排,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宗旨,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开展跨学科学习。一方面是不同学段层次安排不同。根据《语文课标》分学段论述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生活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不同学生层次安排不同。《课程方案》对此这样论述:“可设计拓展内容,供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不作统一考试要求。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实践。”[3]故而,在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具体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化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层次对教学目标和评价进行分层,防止跨学科学习超越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接受能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开展小学语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应当把握“小学语文”这一中心,整合其他学科,深入探求并不断挖掘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跨点”,在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实现跨学科知识和思维的统整,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和学习语文[5]。
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学科关联性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源于现实中统筹已有知识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从语文课标、语文教材、学生需求和身边资源入手发掘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内容。围绕主题,真实的教育情境才得以创设,解决现存问题的需求才得以凸显。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标》和语文教材是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基本遵循,在确定主题时务必将《语文课标》和语文教材置于重要地位。此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主题的选取要尊重学生自身的需求。从学生身边资源入手,更能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确定主题时,必须充分结合《语文课标》、语文教材以及学生需求,学生身边资源能够为主题选取提供思路作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笔者在确定跨学科主题时先研究了《语文课标》,发现课标针对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有这样的表述:“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6]”笔者又翻阅了部编版课本,发现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一主题来安排课文,其中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课文是一篇畅享未来的科幻小说,以“未来”“学校”“人工智能”为主题,这与《语文课标》的要求相契合。六年级的学生知识学习更广泛,对多种类型的文章都有所涉猎,尤其对这些科幻类的文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教材发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有“开发新能源”“电脑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未来家园”等有关“未来”“科技”的内容。与此同时,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材也涉及了“宇宙之旅”“二十年后的学校”等科幻画的学习。六年级信息技术整本书都围绕着“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综合分析以上内容,结合科学、美术以及信息技术教材的相关知识,笔者围绕《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课文,确定了“未来是什么样的”这一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研究。
在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前,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使得学习活动朝着预定计划开展,保证不会偏离主题,同时也用来衡量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表现与原有的学习目标相对照,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目标如果只侧重于知识从而忽略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养,那么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一次失败的教学活动,既不真实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子。在确定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遵循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来选择教学内容;第二,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兼顾多种学科,切实让学生参与其中;第三,目标要清楚明确,可界定、可理解、可评、可测,将目标作为活动开展的“指南针”,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据此,笔者围绕“未来是什么样的”这一主题,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对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的理解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为课文配插图或者画出心目中的未来世界。2.在学习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后,能够结合科学“未来家园”“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内容写出自己对未来世界的理解和看法。3.通过小组合作,围绕“科技的优点与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或者收集资料,以小组汇报、PPT课件、短视频、小论文等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主题本身具有情境性,但是这个情境过于泛泛,也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基础之上,再创设一个沉浸式、具体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真实情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和人类真实生活为基点,与学生的真实经验相勾连,更能促发跨学科学习的发生[7]。
对“未来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畅想过,而且学生喜爱的科幻小说以及科幻电影也能够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素材。这一主题本身就比较贴近学生经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学生喜爱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作为切入点,或者利用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ChatGPT,目前最高阶的人工智能,来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世界。
评价是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正确、有效的评价能够很好地起到总结和激励作用。在设计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评价要具有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主要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中要避免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和自我评价,保证评价能够面面俱到。此外,还应当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第二,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提高的能力和形成的价值观念,评价要由侧重于结果向侧重于过程转变,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在“未来是什么样的”这一主题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主题交流会,学生们可以汇报一下自己目前的任务完成情况、现阶段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等。教师要肯定学生为达到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要善于利用语言引导学生交流意见,解决阶段难题。在“未来是什么样的”这一主题学习完成之后,学生汇报成果,教师应鼓励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在每一组展示结束之后,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谈一谈小组遇到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其次是同学评价,主要围绕优缺点以及对自己的收获、启示等方面展开。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主要是对前面的意见做出总结以及提出自己的建议。评价主要是利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这一机制展开。
总而言之,语文跨学科学习应该首先从语文学科本身出发,然后要善于发掘多学科与小学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与之有关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行更深、更广的拓展,注重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让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持续提高。简单来说,语文跨学科学习以语文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基础,同时利用多种学科促进小学生对语文学科核心概念的深度学习。因此,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提出跨学科学习,要坚定学习活动中“语言活动”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在跨学科学习中突出学科特征的同时,也要正确地看待其他学科知识对语文学科知识的促进作用,合理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加深语文知识的理解。
杜威曾言:“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8]通过积极主动、建设性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生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实质性的联结,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意识以及有意识运用知识解决现存问题的头脑,用一种综合性、应用性思维应对难题和挑战,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