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2023-02-25 20:48华晓芳
关键词:铸币钱币文化

华晓芳

(东北大学 冶金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国古代钱币的对外传播和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钱币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当然,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二是钱币本身的铸造工艺。可以说,钱币不但是一种度量衡和买卖商品的中间媒介,也是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大文化集聚的重要案例。所以,研究中国古代钱币是无法回避钱币文化的。

一、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基本构成

钱币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是“大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2356。也就是说,这里的“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性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性产物;既存在于物质之中,也存在于精神之中,是一个国家、社会、民族或种族能够有序、有效传承和传播的思维模式、价值理念、行为习惯、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科技工艺与生产生活方式等。因此,钱币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能多层次、真实形象地反映人类文明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2]。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基本构成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艺术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钱币和古希腊—罗马钱币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大核心货币体系,而在亚洲尤其是西亚诸国深受古希腊—罗马货币影响的前提下,中国古代钱币的诞生却令人惊奇地未受任何外来影响,以一种完全自主、独立的方式自创而生,这从东西方两种核心货币体系的艺术观中就可略见一二。所谓艺术观,是指创作者对文学艺术、现实人生的认知和态度。很显然,西方钱币在艺术表达上是非常符合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表现特征和现实社会需求的,彼时的古地中海地区商品贸易发达、造型艺术精湛。因此,其更喜欢使用人物、动植物等作为图案,同时采用高浮雕的方式进行钱币铸造,这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是完全一致的。而中国古代钱币如果从商代中晚期出现的铜贝开始算起,则因为那时相对比较封闭、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古代钱币的外形往往源自生产生活工具,如春秋时期的铲布、战国时期的六字刀、新莽时期的金错刀等;其上面也常常是以铸刻文字为主,如篆、隶、楷、行、草等,这与东方文化中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密切相关。

(二)宇宙观

谈及宇宙观,因为其涉及时空,就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单一点说,宇宙观就是世界观,是指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东西方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也与各自的宇宙观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宇宙观的诞生也应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国家、城邦、种族之间战争频发,人们慢慢在心中将战争中发现的人、事、物逐渐幻化成了一套完整的神话体系作为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中心。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智者则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形而上的总结,将世界归入唯物主义的物质当中去了。因此,西方宇宙观始终纠结在唯物和唯心、有限和无限的对抗中难以自拔,就如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所说:“任何声称对物质世界提供某种理解的思想体系都必定要对世界的起源说一些话。在最基本点上,有两种泾渭分明的说法。宇宙要么是一直存在着(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要么就有起始,多少有些突然地起始于过去某一特定的时刻。”[3]12-13当西方人一旦介入这种“二律背反”中时,就会将这个难题最终抛给了上帝和宗教,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钱币在造型图案上会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神、国王和宗教颂词了,也许这就是西方宇宙观在钱币文化上的体现吧。而反观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中的宇宙观,则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类认知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周易》中就体现在了四个字上,即“元、亨、利、贞”,意为宇宙是物质与精神、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体,人才是宇宙世界的中心,而非西方的神和宗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4]273。正如中国古代自唐以来的圆形方孔金属币,其实体现的正是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为“天圆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学说,其核心与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阴阳平衡、天地互补、动静相参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三)政治经济观

除了艺术观和宇宙观外,古代钱币文化还包括政治经济观。政治和经济,对于一个国家、城邦、种族等来说都应是一体的,难以截然分开,这便是一种典型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论及政治经济观,同样需要从中西方的对比中去探寻二者在钱币文化上的差异。西方古代钱币起源的古希腊时期,当氏族组织逐渐消亡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制度开始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政治形态,而这种政治形态除了频繁爆发的城邦战争外,更多的还是促进了城邦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所以,古希腊地域也便慢慢成了那个时代的世界贸易中心和财富聚集地。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钱币大多以贵重的金银币为主,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宗贸易。反观中国古代钱币诞生的封建时代早期,虽然实行的是分封制,但“天下莫非王土”的中央集权理念是根深蒂固并持续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传承的。在中央政治制度引领下,中国古代先民在思想上会慢慢形成一种相对比较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再加之先秦时期的经济贸易算不上发达,中国古代钱币便常常是以铜铁等贱金属为主,而其表面图式也便以简单、大方且容易识别的文字为主。可以说,一枚小小的钱币,能映射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的大历史。

(四)技术观

正如前文所述,古代钱币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是“大文化”,除了艺术、宇宙、政治经济等文化内涵外,同样也包含了科技工艺思想和观念,即技术观,这是古代人类在铸造钱币时的一种不断对内对外传播、传承发展的集体意识。就古代西方而言,古希腊时期的经贸发达,如果使用其他诸如布帛、珠玉、陶瓷、铜铁、铅锡等材质的钱币进行交易的话,这些钱币不但本身容易出现破坏磨损,而且需求量大又携带不便。所以,其需要使用金银等贵金属来进行大宗的买卖交易,加之宗教神学和造型艺术等观念的影响,金银钱币的铸造又往往需要采用打压法这种费时费力的复杂制币工艺。那么,中国古代钱币的铸造工艺又是怎样的呢?相比西方,中国的商朝虽然是靠商品贸易起家,但那时的交易往往是较为传统的以物易物式的商品交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让对外贸易相对比较迟缓、规模相对有限,这就使得中国古代人类在进行交易时并不需要昂贵的重金属钱币。同时,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务实的民族,在日常使用器上往往追求物美价廉。中国古代钱币主要使用范铸或翻砂浇铸等技术制成,制币数量大又成本低廉。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就没有金银钱币,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黄金和白银为主的称量货币等,之后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有类似的金银币,但金银币流通是需要称重量、验成色的,相对烦琐,务实的中国人更愿意使用制作、流通更为方便的贱金属钱币。

二、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能性

钱币文化相较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天文地理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学科体系,其应是最为特殊的,因为钱币文化本身包罗万象,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时代的独特性。当一个时代(朝代、政权等)更迭了,其钱币通常就结束了历史使命,不再进行流通,这就是中国钱币文化的独特之处,可以更好地固化住其存在的时代痕迹,成为一种历史传承的重要证据。所以,有学者会说,一部钱币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要想探寻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能性,也必须要从中国古代历史中去进行挖掘。

(一)儒家文化是对外传播的思想基础

儒家学说自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后,再经由其弟子和后辈的传承而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脉文化流派,其具有非常强大的思想影响力、渗透力和同化力,也逐渐以中国为中心而慢慢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家汉文化圈,如亚洲的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根深蒂固且历史悠久。高句丽设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建儒学教育制度,随后的新罗、高丽、李朝等时期均模仿中国封建王朝的儒家体制维护王权、强化统治,可以说,朝鲜历朝历代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刻是最为到位的。再如日本,儒家文化传入日本要晚于朝鲜,大约在公元5 世纪左右,“五经博士”“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大化改新”等日本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都是遵循儒家思想和典籍而展开的,甚至还在日本产生了很多儒学名家名作,如藤原惺窝的《四书五经倭训》、林罗山的《经典题说》等,“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贵下贱;循此上下而可知自然之理有序。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5]6-7。林罗山可谓深得儒家文化的精髓,其对天人合一、人道伦常、上下贵贱等儒家思想的阐释为维护日本当权者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在儒家文化如此盛行的日本,其钱币自然也会深受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影响。

(二)经济贸易是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钱币若想对外传播和流通,通常只能依靠商品买卖交易来实现,而古代中国自西汉以来就逐渐成为重要的世界经贸中心之一,其主要依凭的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使得古代中国的商贸之路贯穿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南岸,而同样在秦汉时期成形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以海路贸易的形式将古代中国与南海诸地及印度、东非、欧洲等连成一个完整的商贸体系。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除了这两条核心丝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等,这些丝路仿佛是中国古代商贸的一条条经脉将世界连接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利益整体。当这样的商贸体系逐渐建立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便开始越来越密切,与之相关的整个贸易链条上的各个节点便有了可以流通的动力了,如商人、商品、钱币等。“海舶之泄,海船高大,多以货物覆其上,其内尽载铜钱,转之外国。朝廷虽设官禁,那曾检点得出”[6]2064“番人殷富者甚多,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7]23。从这些古代文献便可得知,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和繁荣,中国古代钱币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的重要通货和媒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与古代中国进行商贸时都需要使用中国铜钱。而且,随着世界各地的考古新发现,西非的马里、东非的坦桑尼亚、波斯等国家都陆续出土了中国古代钱币。可以说,中国古代钱币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展开而被携带和播散到了世界各地。

(三)科技发明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推手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古代中国众多高超的科技发明是保持国力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不但是古代中国社会文明向前快速发展的掘进机,同时也为世界科学文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关于造纸术,正如南北朝时期萧詧作诗云:“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8]2105纸张洁白如雪,方方正正便如棋盘一样,不但能够抒写情感,还能记录事件,与其原来渔网的样子天差地别。这一首通俗的“咏纸诗”将纸张的颜色、外形、功能和原料一一交代,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代中国造纸术的魅力,其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抒情言志,还可以将政治、历史、科技等记录下来以传世,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浩如烟海的文明记录,造纸术功不可没。除了造纸术外,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如此。当然,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对自身及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绝不只有“四大发明”,像扇子、耕犁、石磨、轮子、锯子等诸如此类的发明创造,都曾在各个领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那么,说到此,科技发明对于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传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里仅以印刷术来举例说明。元代时,波斯伊利汗国仿造元钞印刷纸币,印刷术就此传入伊朗并经由伊朗再传播至欧洲各地,而中国的钱币(纸币)文化也便伴随着印刷术在国外的应用而广而传之,让世界逐渐见识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东方大国。所以,科技发明是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推手。

三、中国古代铸币工艺与钱币文化的对外影响

中国古代的铸币工艺相对并不复杂,就拿秦汉至五代这段铸币工艺最为鼎盛的时期来说,使用的都是范铸法,而母范也基本是以陶、石、铜、铁、铅为主;唐代普遍使用翻砂法,钱币铸造就更加高效了。相比西方打压法这种铸币工艺,范铸法和翻砂法对铸币用金属的要求较低,成本低廉又效率极高。那么,中国古代铸币工艺与钱币文化对外传播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都有哪些呢?

(一)中国古代铸币工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从韩国中央银行货币博物馆编著的货币图册所载朝鲜铸钱图、《日本通货图鉴》所载日本铸钱图、《越南历史古钱》所载越南铸钱图、曼谷国家博物馆所藏铁质钱范、龟兹国的钱范残片等典籍和文物中都可以看出,古代东亚的朝鲜、日本、琉球,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甚至中亚地区的部分国家在铸币工艺上均采用中国的范铸法和翻砂法。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古代亚洲的经济贸易中心在中国(中原地区),伴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相继开通,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商贸圈越扩越大,为了更好地与中国进行商贸往来,加入中国的货币体系或者铸造与中国货币相似的钱币(材质、度量等)对于交易来说将是更为便利和直接的,这从中国和亚洲各国陆续出土了对方的钱币文物中便可看出。可以说,对外贸易是古代中国钱币走出国门、在铸造工艺上的影响遍及亚洲的根本原因。二是由铸币工艺的物质基础,即铸币用金属而决定的。古代中国自夏商时期便进入铸铜的数量高峰期和技艺辉煌期,而金属铜相对储量大、易获得,加之逐代累积的对铜性的认知了解和铜加工工艺的丰富完善,古代中国在铸币金属的选择上常常以铜为主。另外,铜等贱金属与范铸法和翻砂法等铸币工艺更加契合,铸造的钱币物美价廉量多,更加符合古代亚洲国家相对不够发达的国力。

(二)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如果说钱币铸造工艺是钱币体系的经济基础,那么钱币文化就是整个钱币体系的上层建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型社会意识形态,其影响力或许更加深入骨髓和灵魂。伴随着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也广泛地传播了出去。从钱币文化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全沿袭沿用古代中国的钱币文化,铸币铭文以汉字为主,字体则有篆、隶、楷、行、草等,可以说,汉字文化于当时几乎成为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源点,是其本土自创文字的模板,而中国钱币的对外传播自然也会将这些汉字文化波及到亚洲乃至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推波助澜。二是铸币铭文使用汉字,也符合亚洲人尚简、务实的文化性格,相比于西方铸币起源的古希腊—罗马的奢华铸币观,古代中国及亚洲人更加追求简单、实用、高效的铸币理念,汉字铭文笔画简省、内涵清晰、范铸省力,自然成为首选。同时,亚洲地区主要以农耕发源,在与大自然的艰难博弈中逐渐养成了实用主义的生存观,以更易获得的贱金属铸币与我们的文化性格是相符合的。三是天圆地方的钱币外形在古代亚洲各地的钱币中广为盛行。除日本有少量椭圆形、方形和齿轮形钱币外,东亚、东南亚与部分中亚地区的古代钱币基本都是圆形方孔,这明显是受中国钱币文化影响的直接体现。圆形方孔既有天人合一、虚实相对的文化内涵和辩证思想,又有外儒内法、外圆内方的统治理念和处世哲学,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很显然,这些文化因子也随着中国钱币的对外传播而影响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文化认知,成为他们的一种集体意识。

四、中外钱币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中外钱币文化的交流互动一直是存在的,除了古代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钱币互动外,古代中国和欧洲、美洲、非洲等也有钱币往来,如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将西方铸币工艺及文化传入印度,后经印度中转于公元1~2 世纪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和田马钱。随后,东罗马金币、威尼斯银币、西班牙银元等陆续传入中国,部分外币的输入甚至还对清朝的钱币制度产生过巨大影响。虽然古代中国与外部的钱币交流一直是“我强他弱”,但这种并不均衡、平等的交流互动也是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的。

(一)用钱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钱币对于一个国家、城邦、民族和种族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钱币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触手可及的必需品,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得以平稳运行的中介物,在对外交往中,钱币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钱币的历史发展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钱币本身会涉及铸造工艺、材质、度量、冶炼等内容;另一方面,钱币文化又包罗万象,涉及语言文字、艺术表现、世界观、哲学观、政治经济制度、宗教思想、外交政策、天文地理等,应该说,钱币史就是一部冶金铸造史、科技史、金属史,也是一部社会思想史、文化史和国史,通过钱币发展史来透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古往今来。中国古代钱币史就是如此,从这部历史中观摩中华文明从起源、发展到盛衰沉浮的全貌,梳理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在未来书写出更好的中国故事。同时,也不要忘记,在古代中国钱币发展过程中,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世界的中心极,尽管在晚清近代时期出现了波折,但我们已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重新走向了世界的中心,要用钱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用钱币还原历史真相,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为什么可以用钱币来还原历史真相呢?这可以用新历史主义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自20世纪80 年代萌芽并逐渐发展的新历史主义是对历史的一种再认知,也就是说,历史并非只有正史一途,世界上所有的正史也仅能代表历史真相的一部分主体,而非全部的历史真相。那么,到底该如何还原历史真相呢?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路,那就是在20世纪90 年代兴起的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用民间野史等史料,从历史的不同角落搜寻和历史事件相关的内容,并与正史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以此达到对历史真相的最大还原。且不论这种还原的真实性有多高,最起码可以在对历史的解读中不至于仅依正史而以偏概全。那么,钱币史同样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国境内,还覆盖了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华文化圈。可近代以后,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去汉字化”,以取得自身国家和民族独立的语言文化认同,有的教科书修改甚至导致教育上出现断层,年轻一代因不识汉字而无法阅读本国历史文献,也出现对部分历史的集体性失忆。这对历史来说,既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失责。好在中外官方和民间自古以来都有大量关于钱币的历史记载和典籍文献,对这些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是可以最大程度上补全历史的断层和缺失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力还原历史的真相,将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勾连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去同步走向美好的未来,这也正是当下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猜你喜欢
铸币钱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钱币翻倍
谁远谁近?
组合钱币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中世纪英格兰国王的铸币收益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总铸币税最优化分析
——基于成本最小化视角*
转轨时期我国财税铸币税效应内生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