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策略探讨

2023-02-25 00:30:03谢佳莉
学周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劳动

谢佳莉

(福建省厦门高新学校,福建厦门 361000)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多渠道、多层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突出学校教育社会价值的同时,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小学是教育基础阶段,合理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自理的习惯,感受劳动的乐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借助数学文化、实践活动、例题讲解、言传身教等方式,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条件的富足,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构建更舒适的家庭环境。虽然能让学生更舒适地成长,但却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比如部分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所以不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而是事无巨细地包办。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养尊处优,缺乏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不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1]。又如,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成绩看得过重,认为高考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孩子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以上这些情况都证明了开展劳动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值得所有教师探究的热点课题。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科技发达到何种地步,劳动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并以小学数学课堂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具备优良的劳动品质和刻苦耐劳的精神。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一)学生参与度较低

教育改革后,素质教育不断落实和推进,部分教师也尝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由于教师缺乏将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经验,导致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无法有机融合,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致使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态度敷衍、课堂效率低等情况。

(二)教学模式较单一

虽然当前小学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理念,教师教学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课堂教学中仍免不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方式也仍以灌输式方法为主,灵活度较低[2]。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传授学生知识点时,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展开讲解,缺乏对生活实际的联系和引导,使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不高,间接导致了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水平。

(三)劳动教育内容较少

要在小学数学课当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起着关键的作用。但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导致大部分教学活动仍旧围绕着考试开展,课堂中渗透的劳动教育内容较少,以致劳动教育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水平。

三、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便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数学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内涵。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引入数学史内容,从一方面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借此渗透劳动意识。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时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面积单位是如何产生的吗?最初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学生猜测可能与生活环境或是生产需求相关,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算数书》《数》及《九章算术》中的内容,呈现多种求几何田地面积的方法,如最初的平面几何图形叫作“田”,长方形古称广田、直田,正方形古称方田,三角形古称圭田,圆形古称圆田。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多种平面图形的古称,通过迁移加强对知识的掌握。随后,教师再利用数学史来引入面积概念,如早在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土地面积的记载,面积单位分为“平方步与亩”和“平方里与亩”两种,亩也是当时社会记录面积的常用单位,后随着社会的演变才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基于此,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文化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在劳动和生产中创造了文明,且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

(二)设计数学活动,在生活中提取劳动素材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其中的内容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4]。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借助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观感和体验。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并掌握简单分类计数的方法,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成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少,虽然整理过自己的房间和书包等,但分类时往往不得法,需要家长的帮助。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整理过房间、收纳过物品,但却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难以形成分类的意识,很难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笑笑和淘气的房间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整理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笑笑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物品之间的摆放有着怎样的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间接得到整理房间的经验。其次,在学生认识到分类和整理的重要性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到家里后动手操作,结合实际情况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自主探索实践中掌握分类的方法。这种游戏与练习相结合的机会,更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如鼓励学生将笔袋中的笔进行分类、开饭前准备好吃饭的餐具、将需要清洗的衣物进行分类等。由此,在数学课堂中借助生活素材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掌握更多的劳动技巧。

(三)突出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也是美好的品德,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深挖数学中的“美”,将其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劳动实践并取得相应的成就。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正是劳动创造美的具体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5]。以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为例,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研究图形成轴对称的特点并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对此,在这一节课中教师要利用数学之美合理渗透劳动教育。首先,教师要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请大家先观察多媒体所展示的图案特点,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性。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认识到,这些图形都有对称轴,沿着对称轴折叠,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具有一定的美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大家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具有这类特点的图案?要求学生在讨论后借助彩笔、蜡笔等工具创作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案,学生则可以发挥想象力,画出美丽的图案。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轴对称图案的认识,还能在实践中发现美、感知美,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

(四)拓展教学内容,进行劳动教育渗透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载体,通过深入探究后能发现,数学教材中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劳动教育,但很多知识都与劳动教育有隐含联系,原因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劳动教育相关的资源,通过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向学生传递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带来幸福生活的理念。以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但难点在于感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我国不同时期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到在测量我国国土面积时,我们的先辈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走的过程中测量距离的长短并总结出测量的单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先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并激发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兴趣。随后,组织学生到操场中集合,分发给学生一些米尺、绳子等测量工具,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师再提出问题:1 公顷相当于多少个操场面积之和?1 平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面积?令学生在实际测量和换算中加强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感知。

(五)运用微课教学,培养学生劳动情感

小学生本应初步具备劳动意识和能力,在学校可以成为教师的“小帮手”,在家里也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学生在劳动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的,也可能是校园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渗透,致使学生缺失劳动意识。对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积极运用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以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看图讲故事”部分内容设计微课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脑海中也会不断回想自己参与家庭活动的过程,这个时候重新思考一下,学生就会发现: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父母维持和规划,作为没有赚钱能力的小学生,衣食住行都要依靠父母,而父母不仅要辛苦工作,还要做家务照顾自己。由此,经过视频的引导,教师可以结合本课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庭活动,回到家后主动帮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逐渐形成劳动意识。

(六)优化例题讲解,在情境中渗透劳动教育

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教材中会围绕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优化课堂中的例题讲解方式,并以例题为载体合理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题目情境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进而培养其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为了引领学生经过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借助例题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经典例题: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数方格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较大的图形或物体的面积,你感觉是否方便?怎样才能求出操场的面积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猜想,请学生拿出1 号纸,这张纸的形状与操场的形状相同,长和宽相较于操场的长和宽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请大家想办法先探究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部分学生提出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面积。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再说一说所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由小组长将每个人得出的结果填入书上的表格,之后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结果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长和宽有关系,所有的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由此,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还能在探究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的养成。

综上所述,从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劳动是当前一切成就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中抓住契机合理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真正实现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长方形面积劳动
我爱长方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最大的面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