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今年9月10日,在庆祝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桃李芬芳——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教师节专场音乐会”。这是一场阵容强大的音乐会, 汇集了当今杰出的指挥家、演奏家和民族乐团, 这也是一场分量十足的音乐会,作品涵盖“吹拉弹打”不同专业的经典与创新之作。作为一场音乐会,它不仅带给现场观众在艺术审美上的视听享受,更展现了当代民乐艺术在教学科研与演奏实践上的高度融合。由此,可以看出主办方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用心、用情、用力的策划与组织, 以及对高质量、高水平文化节目“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践行与追求。
音乐会上,指挥家邵恩携手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和唢呐演奏家石海彬、板胡演奏家沈诚、打击乐演奏家王以东、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胡琴演奏家姜克美(按出场顺序排序,下同),为现场观众演绎了民族管弦乐《春华秋实》《太阳颂》、唢呐协奏曲《唤凤》、板胡协奏曲《红高粱》、手鼓与乐队《达卜亚克西》、琵琶与乐队《星火燎原》、京胡与乐队《夜深沉》,这些作品都有着较强的时代特征与审美价值,通过指挥家、演奏家们的倾心演绎,使得本场音乐会更显弥足珍贵,用优美动听、思想与技艺相统一的民族音乐为教师节送上节日贺礼,是艺术家们回报社会、致敬教育事业的最佳方式。
一、从讲台到舞台,教学科研是
艺术实践的坚实根基
音乐会上,演奏家石海彬、沈诚、王以东都是来自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身份既是教育家也是演奏家,他们对乐器的认知和对音乐的理解是建立在讲台之上,这也意味着从他们的演奏中可以得知民族器乐的教学与科研对于舞台艺术实践的重要作用。
《唤凤》是作曲家秦文琛于1996年创作的唢呐协奏曲,问世27年来,在当代唢呐艺术乃至是民族器乐作品中,堪称里程碑式的佳作。这部作品在充分运用唢呐演奏技术和声韵音响的基础上,又赋予了这件乐器在艺术表现方面更为丰满、更为宽阔的张力与动感,深刻挖掘了唢呐的艺术魅力与学术潜力,凸显了作品和乐器的时代特性,以及作曲家不凡的创新才能和超前意识。中央音乐学院石海彬教授自1998年留校任教以来,《唤凤》这首作品一直伴随他的成长,无论是灌制唱片还是音乐会演出,都将此首作品列为表现当代唢呐艺术的重头戏。从2004年第一次演奏至今近二十年,本场音乐会是他第10次演出《唤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演奏者,他表示,要让经典作品在时间的检验中常演常新, 无论是作品原意还是二度创作,《唤凤》今天的版本是在教学和演奏的过程中不断打磨、不断攻关的成果,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讲台与舞台相统一。石海彬说:“若要把作品的特性结合演奏者的审美追求更好地诠释出来,在演奏技术和作品的思想性、哲理性,乃至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挖掘,这个过程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其中包含对音乐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控,对音色的追求,甚至是演奏中使用的乐器、哨片都是‘因时制宜,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演奏引导大众对唢呐这件乐器产生与时俱进的认知。”
《红高粱》是中国音乐学院沈诚教授委约作曲家王丹红于2015年创作的板胡协奏曲,后来因其主题特色契合,被选入大型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这首板胡佳作,有着鲜明的东北音乐风格,乐曲中透露着黑土文化的热情、泼辣与淳朴,在将原始的乡土气息充分释放的同时,写作手法和配器又凸显出作曲家的创作新意,展现了板胡这件乐器浓重的民间性与勃发的时代性。沈诚多年来活跃在讲台与舞台之间,并且还担任着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然而作为一名教师,他非常看重“言传身教”,并认为“身教胜于言教”,他希望用舞台上的风采来影响讲台下的学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表达对板胡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板胡,这件来自戏曲场域的民族器乐艺术,具有着天然的“人民性”精神特质,其音乐表现的语境与载体,非常契合当晚音乐会红红火火、欢乐祥和的主题色彩。以弓弦乐大师刘明源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民乐艺术家,为民族器乐登上当代舞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舞台上的风采既有民间风韵又有学院风范。作为刘明源先生的亲传弟子,沈诚一直忙碌于讲台与舞台间来传承发展板胡艺术,他坦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民间到学院,从舞台到讲台, 从技艺传承到学科系统研究,从短小精悍的器乐小品,到有一定创作水准的现代作品,板胡艺术是在向前走的。《红高粱》的创作与演奏体现了现代板胡的面貌,一件乐器的多样性发展需要更多符合时代精神、扎根文化沃土的优秀作品,这份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手鼓,又稱达卜,因敲击时发出“达”“卜” 两种声响而得名,流传于新疆地区的多个民族, 是当地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经常作为领奏并起着协调乐队和指挥的作用。中国音乐学院王以东教授一直偏爱这件乐器,在学生时代便向新疆音乐家学习手鼓的演奏。手鼓这件乐器构造虽然简单,但是表现力非常丰富,除了声音力度变化幅度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等特点,还有很强的即兴性演奏手法,是烘托音乐气氛的关键性乐器。源于对这件乐器的执着与喜爱,在广泛搜集手鼓演奏素材的基础上,王以东于2014年创作了手鼓与乐队《达卜亚克西》(达卜即“手鼓”的意思,亚克西即“好”的意思),在音乐主题、段落衔接与乐队旋律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选取与设计,考虑到作品的专业性与完整性,王以东邀请作曲家关廼忠先生为作品进行乐队配器。王以东表示,“受邀参加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教师节主题专场音乐会, 考虑到庆祝教师节是全国性的,应该代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所以就推荐了《达卜亚克西》这个作品,因为它本身就描写了一个欢快的场景, 表现了能歌善舞的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为了达到出彩的舞台效果,王以东还做了特别的演出设计——邀请打击乐演奏家马里老师和他的学生伊布上台助奏,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王以东在本场音乐会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体现了民乐艺术家“一专多能”的优良传统——“演、教、创、研”相统一,与同台献艺的其他艺术家和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对比,为音乐会增添了多彩的艺术趣味。
二、从舞台到讲台,表演艺术是理论探索的重要引领
音乐会上,演奏家吴玉霞、姜克美与指挥家邵恩都曾(仍)任职于国内一流的艺术表演团体,他们的艺术成就始终闪耀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之上。多年来,随着民乐学科的深入发展,把艺术家请进专业院校任职任教成为业界常态,这也意味着民乐领域的表演艺术将与专业音乐教研深度融合,为理论探索注入鲜活的艺术能量。
琵琶协奏曲《星火燎原》是作曲家王云飞于2021年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结就是力量》中的一章。乐曲以琵琶主奏为引领,用深情的旋律与动感的笔触,描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境界,是近年来用民族乐器表现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佳作。作为扎根舞台半个多世纪的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对《星火燎原》钟爱有加,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热忱,用心用情来解读演绎这首琵琶新作,《星火燎原》也成了她近两年演出曲目的重点,在与多个乐团或演奏家合作的音乐会上,以不同方式(民族乐团版、交响乐团版、钢琴版)予以精彩呈现,在丰富的舞台实践中精益求精。从演奏家到教育工作者,扎根舞台的吴玉霞一直有着“民族音乐传播者”和“民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琵琶学习者、爱好者,在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后的短短几年间,培养的博士、硕士、访问学者、研修班学员共计数百人。吴玉霞认为,音乐艺术要走向深层,它的必经之路就是要开阔视野,上升到一种“艺海无涯”的理想境界,现在把学术旨趣投向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研究视域,就是希望把她常年积累的艺术实践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梳理。她说:“长期从事表演实践,总是关注作品技术、乐曲结构等表层内容,而对于深层的解读和理论的支撑与溯源稍显不足。通过这些年的集中教学研究,也让我感觉到民乐表演艺术必须要延展思路,不能仅局限在‘演奏这一技术层面的表达,就如人们对审美的期待,民乐演奏的艺术表达同样需要更加深刻、更加有力的呈现。”对于本场音乐会, 吴玉霞认为从教师节的角度来说,演出《星火燎原》有更多更深的寓意,通过一种互相的促进, 使自己又焕发了青春,激发自己更加努力精进, 为艺术舞台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作曲家吴华先生根据京剧曲牌《夜深沉》编创了一首同名京胡作品,流传至今已成为京胡演奏(独奏)艺术的经典之作,作品中既保留了京剧艺术的戏曲腔韵与音乐风格, 又将京胡作为表达的载体予以创新发展,赋予乐器、乐曲全新的生命力。胡琴演奏家姜克美曾在五十多个国家演出过京胡与乐队《夜深沉》,对于这首作品,她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让传统经典能够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符合当代人审美,使之既继承京剧京胡音乐的品位与风骨,又不会完全拘泥于原始状态特定的氛围和内涵。在本场音乐会的呈现中,姜克美将其升华到一种对古代女性情感历程的表达,带着现代女性演奏家的观察、思考与感悟,在音乐中既有对女性温柔典雅的赞美, 同时也包含英姿飒爽、坚韧不拔的刻画,以刚柔相济的表现手法,对这部经典进行个性化的诠释。自从担任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特聘教授以来,姜克美的身份就开始由演奏家向教育者、管理者转变,在担负哈音民乐学科发展重任的同时,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演奏家出身的她尤其重视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并将其作为检验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系统化、一体化,为师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姜克美看来,舞台演出和教学育人尽管工作方向不同,但本质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她说:“作为一个在音乐舞台上不断实践探索的民族音乐工作者,我希望把自己数十年的演出经历和实践经验,包括技术层面、情感表达、舞台表演等,转化到教学工作中传授给学生们,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人才,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本场音乐会是指挥家邵恩首次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合作。他认为,这是一支有着“大团风范”的优秀民族乐团,无愧于他(她)们应得的荣誉和海内外多年的深远影响。在这次音乐会的排练中,乐团严格把持的艺术标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指挥家邵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乐团演奏家们为了维护乐团的尊严和自豪感, 不满足于完成乐谱上的标记,竭力追求作品的音乐内涵、二度创作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底蕴,这点很让他感动。作为指挥家,邵恩合作较多的是西洋交响乐团,但他对民族音乐有着精到的见解, 当晚的音乐会便显示出他对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的深刻认识和对民族乐队的把控能力。他说: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她独特的魅力与性能。我们只有热爱、尊重民族乐器合奏的艺术规律、在这个领域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思考和实践,才是民族管弦乐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民族乐器个性很强、音色变化丰富,需要有特殊的方法,才能使它们成为一个合奏的集体,既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特色,又能打造集体演奏悦耳的音质。另外, 和声、复调等诸多因素都在这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度创作的审美取向也将指导乐团做出适合的选择。因此,对东方美学的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
三、講台与舞台,彰显民乐工作者教育强国、文艺报国的初心
音乐院校的教师群体和艺术团体的演奏员群体是民乐领域两支重要的队伍,引领并影响着民乐艺术的前进方向。基于中国民乐艺术的文化特性,以及新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定位与要求, 演教结合也是民乐艺术薪火相传的老传统与新常态,随着民乐事业向纵深发展,业界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集演奏家、教育家,甚至理论家于一身的专家。这也充分说明民乐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即优秀的演奏用于教学,成熟的教学反哺演奏,互相成就,相得益彰。本场音乐会的指挥家、演奏家们既是活跃在民族音乐舞台上, “吹拉弹打”四大声部的代表性人物,同时又是院校的教授和博(硕)士生导师,正因他们和更多民乐工作者在岗位上的坚守和奉献,才能为祖国培育出源源不断的民乐艺术传承人、接班人。
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教育是基础。各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人物,会对专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体现在他(她)们对专业的认知、思考,以及具体的演奏、教学和传播当中。本场音乐会的民乐名家和民族乐团多年来都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在民族音乐传承的道路上他们仍在上下求索,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这就是中国民乐人的精神。传承是最好的铭记,发展为更好的弘扬,对于有着深厚传统和发展潜力的民乐事业也要伴随着时代发展涌现新的作为,用踏踏实实的文艺创作和精益求精的演奏教学托举起中国民乐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采访了参与演出的指挥家、演奏家,在此一并致谢。本文图片均为刘方拍摄)
宋阳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