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

2023-02-24 18:21包天强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灌输舆论数字

包天强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数字时代的技术变革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科技力量的反噬也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风险挑战。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不可逆转地进入数字化时代,以算法推荐、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为青年大学生数字化社会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信息泛化、算法技术异化、思想舆论失范等风险挑战问题。如何克服数字化生存空间带来的种种风险挑战?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站稳守好建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的接班人,成为高校亟须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数字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然而,数字时代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和重塑了思想舆论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模式,敌对势力依托先进数字技术加紧对我国输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数字空间信息泛化、算法技术异化、思想舆论失范等风险挑战影响和干扰了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和控制力的发挥,给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不容低觑的负面影响和现实挑战。

1.数字信息泛化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信息泛化是指在借助数字化、5G 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支撑运营下,信息呈现出生成来源广、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通路激增、信息形态多元的样态特征,使得民众每天不得不处于日益膨胀的海量信息包围的信息迷域中。据统计,世界上每天生成约5 亿条推文、2940 亿封电子邮件、4000T 的Facebook 数据、600 亿条WhatsApp 消息和72 万个小时的YouTube 新视频。[2]信息泛化在为信息交流、平等交互、文化传播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众多消极落后、失真夸大、低俗色情、违背伦理和主流价值观的异质信息,侵蚀着民众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认知模式和生活方式。用户长期处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的数字信息空间中,极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行为盲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用户的正确行为选择和决策能力。长此以往,用户难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影响力产生疑惑,进而动摇原先树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大学生是信息传播受众的重要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没形成完备的媒介素养、数字素养技能,容易受到藏匿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西方文化等异质信息的干扰侵蚀,难免会在历史认知、理想信仰、价值选择、消费观念等方面产生困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如果不能及时消解信息泛化给青年大学生造成的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选择的困惑,他们很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很难承担起“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的伟大使命。数字空间信息泛化异质化,严重挤占了彰显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凝聚功能信息的空间,削弱和限制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动员、思想凝聚功能的发挥,影响和妨碍大学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传播者。

2.算法技术异化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5]算法技术的广泛运用,空前地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为敌对势力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输出提供了隐秘的路径,使得个体在经济、文化、政治上有被操控的可能,从而造成由算法技术异化引起人的异化的现实问题。敌对势力借助先进的数字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体格局调整后的媒介优势,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围堵、颠覆呈现出愈演愈烈且更加隐蔽的斗争态势。当前,技术逻辑主导的技术权力得以凸显,基于用户喜好的算法推荐技术推送已成为数字时代配置信息的主要形式,这为敌对势力政治类属性的同质化信息轮番侵蚀用户提供了绝佳的渗透路径。蕴含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的信息被算法推荐技术蓄意“过滤”,用户被禁锢在类似于“茧房”的同质化的信息孤岛中,这会导致用户的思维观念逐步被固化,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不断被弱化和消解。“回声室效应”更是强化了用户对错误认知的恶性循环过程,造成用户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逐渐产生偏差,最终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功能相离散而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认同。青年大学生青春昂扬、挥斥方遒,他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强,但在面对数字时代算法为王、数据盛行、工具理性泛滥带来的技术异化问题时,其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入侵和干扰,生存的价值基础会不断遭到蚕食、消解,以致被数字技术奴役而陷入“技术拜物教”困境。如此,最终结果是工具理性盛行而价值理性不断缺失,不可避免地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功能的彰显。

3.数字空间思想舆论失范解构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思想舆论失范是指用户在参与网络信息生产、选择、传播、产品消费过程中,对公共事件、个人、组织的意见、态度、评价违背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准则、道德伦理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行为。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加速了舆论信息的传播,极大拓展了“用户多元、责任分散”的思想舆论空间场域,数字空间交往虚拟性、传播技术智能、自媒体众多、用户匿名性和从众心理、群体极化、蓄意为之等诸多复杂性因素,是用户喧嚣鼎沸、舆论失范的主要原因。舆论情绪化、非理性化等失范现象和行为的负面导向作用不容小觑,极易引发数字空间正确舆论导向的集体偏向,造成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标准被颠覆的严重后果,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固有影响力、控制力形成冲击和挑战。青年大学生情感丰富、追求自由、精神独立,对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尤其是涉及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和民主政治的事件关注度更高。他们为了捍卫社会公平正义虽能言、敢言、善言,但也很容易被网上错误的言论、思想和情绪所蛊惑,成为群聚效应和舆论井喷的参与者、传播者,为负面网络舆论爆发、舆论失范推波助澜。目的的正当性不代表采取的言论、行为等措施具有合法性,尤其是被一些泛政治化的思想舆论所煽动,诸如设置腐败、滥用公权力损害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利益分配不均等议题,容易使青年大学生情绪激昂进而助推负面舆论的持续发酵和扩散。如此反复,青年大学生的“戾气”等不良情绪很可能不断堆积,思想认知行为也会逐步偏移并呈现出合乎特定设计意图的敌对意识形态特征,使他们很大可能落入敌对势力精心设计的思想舆论陷阱,最终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附庸。数字空间思想舆论失范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话语权,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展现,极易造成青年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价值观念错位等不良影响,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数字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任其事必图其效,欲求其效,必尽其方。坚持运用科学的建构原则,是数字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的起点和关键,能够为我们针对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法引领,有助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制算法技术原则

算法技术是数字时代信息分发推荐、交互传播、检索过滤、排序精选的重要技术支撑,其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一套计算程序或代码的工具价值,而是必然内嵌着一定的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功能。算法技术通过控制信息供给垄断用户的信息选择权、有目的地过滤推送信息干涉用户“如何看到”的技术逻辑,隐匿其掌控信息内容生产、传播网络干预用户思想的权力属性,让用户在貌似自由化的信息获取中受到其隐含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方式的浸染,从而对用户的行为方式、价值准则和理想信念的生成产生影响。算法技术在资本价值逻辑的裹挟下,其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一些媚俗、逐利、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内容泛滥于数字空间,不断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发展,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受到干扰和冲击,已成为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 ‘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7],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精髓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引领算法技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思想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引导算法技术应用向上向善,不断规范信息分发行为和秩序,提高正能量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矫正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主导下的数字信息内容的价值偏差问题,从源头上供给更多正能量的信息内容以充盈数字空间;有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认知能力,杜绝算法化生存依赖的危害,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好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克服算法造成的信息茧房危机,避免马太效应的不良影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多元化信息激励青年大学生崇真尚美、砥砺前行。

2.坚持建设性运用与批判性审视数字技术原则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8]数字时代算法等技术的广泛运用,虽然导致了敌对意识形态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蔓延更为隐蔽、自由和思想舆论失范等问题,加剧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难度,但算法等数字技术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其圈层化分众化分类、个性化精准推送、虚拟沉浸式场景体验等技术亦为有效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正确看待数字时代的算法为王、人工智能、数据至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数字主导权力?如何正确对待众多数字产品的多样化形式与潜藏内容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数字化技术凸显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摒弃“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坚持建设性运用与批判性审视数字技术的原则来加以省察。建设性运用,就是高校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让数字技术这一“关键变量”转变为有效提升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功能的“确定增量”;批判性审视,就是要警惕隐藏于数字技术衍生的数字产品中的敌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及时省察和批驳数字技术背后的意识形态竞争。坚持建设性运用和批判性审视数字技术原则,有助于透过复杂的外在表现来揭示数字化生存空间的内在本质,有助于正确把握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避免片面对待数字技术的现象出现,从而保持“不被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抑浊扬清、转危为机,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为青年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数字化社会生活环境,更好履行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3.坚持科学灌输与创新灌输方式的原则

灌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开创并初步阐发的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后经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意识形态灌输的本质要求、基本环节和根本遵循都有着深刻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本身不会生成先进的思想意识,他们的自由解放需要“思想的闪电”这一外部意识去灌输、去“击中”,“思想的闪电一旦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9]。灌输思想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赢得意识形态斗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是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全过程的基本原则,对数字时代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仍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操作的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10]。但是,灌输“不等于搞填鸭式的 ‘硬灌输’”[11],不是乏味枯燥的说教和理论。数字时代的灌输需要依托数字技术创新灌输方式,在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和接受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创造融情感性、历史性和学理性于一体的视觉文化产品,通过算法技术、人工智能、AR、MR 等各种数字技术帮助他们实践体悟,使灌输的形式和方法生动活泼、凸显时代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实效性和传播的精准性,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好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三、数字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施路径

为有效应对数字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和控制力,应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数字识别、视觉技术赋能信息管理和优质图像供给、算法技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效能、构筑良好有序的主流思想舆论环境等方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1.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运用数字识别、视觉技术赋能信息管理和优质图像信息供给

数字空间信息泛化尤其是异质信息会严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高校要善用数字识别技术加大对异质信息的自动化搜索隔绝力度,善用视觉技术赋能优质图像信息的生产供给,提高优质图像内容占比,赢取视觉文化竞争优势。

第一,运用数字识别技术自动检索异质信息,遏制异质化信息的传播蔓延。为消蚀异质化信息隐匿的敌对意识形态的反向价值引导,高校党委宣传部、信息中心要协同地方党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积极依托数字识别技术,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喜爱的超话社区、微博、抖音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海量信息态势的感知和判断,归类整合信息中隐匿敌对意识形态的样态特征,强化源头治理和筛查力度,及时下架有问题的数字信息,及时遏制体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异质信息在社交平台空间的传播蔓延,充分发挥好“把关人”的功能作用,让异质化信息没有生存空间和传播通道,更好净化青年大学生的“第一生存环境”,消除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弱化。

第二,运用数字视觉技术创建优质图像信息,提高优质图像信息供给占比。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发布的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在线视频等图像信息用户规模达到了9.5 亿人,占网民总量的90.4%。在线视频等图像信息用户规模如此庞大,愈加凸显了提升优质图像信息供给占比的重要性。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要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美术学院、校院团委和大学生社团等机构,积极运用数字视觉技术,以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雄人物事迹等为主题,开发蕴含丰富视听元素、精美影像构图、唯美虚拟场景的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短视频、动画动漫、表情包等图像作品,不断提高优质图像信息在数字空间的占比,让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优质图像内容充盈数字空间,积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凝聚力。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网名叫“一只红色信仰的兔子”的学生剪辑了120 部每部60 秒左右的红色题材短视频,短视频峰回跌宕、慷慨激昂、振奋精神,上传抖音后短时间内累计播放量超7000 余万次、点赞过500 万,成功吸引了青年大学生观看、点赞、评论、转发,提升了抓眼球、入耳朵、润心灵的传播效能,有效推动了优质视觉图像信息传播价值的出场在场。

2.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运用算法技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效能

算法技术凭借技术动能优势已成为主导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关键权力,可在看似寻常的信息分发、传送、消费过程中对用户实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灌输和形塑。因此,数字时代运用算法技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效能,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创新性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一,运用聚类、分类算法技术对教育客体作聚类分析,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精准性。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2]为此,年级辅导员协同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师运用聚类、分类算法技术,将本年级大学生的观念行为、消费习惯、喜好偏好等个人“表现”作为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数据、图表等形式为青年大学生精准画像,并按照某一标准将具有同样表现特征、行为倾向和价值行为的青年大学生进行聚合归类,分类别建立微信群、超话社群、钉钉群等,为下一步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内容的分众化、个性化投放提供教育客体聚类的前期准备。

第二,运用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与不同类别的教育客体精准匹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要依据不同类别大学生的价值行为表现特征按需供给,因需调整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和信息推送,运用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增强供给需求双方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为不同需求、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精准匹配与之能产生情感共鸣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例如,对缺乏坚定信仰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政课教师应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将革命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事迹等融入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性信念、自觉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可推送诸如年仅18 岁的陈祥榕烈士信念纯粹坚定、英勇事迹催人奋进的案例,从而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针对性。当然,个性化算法推荐不是特意、一味的迎合,也需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既有偏好适当地拓展所推送的信息边界,以保证灌输内容体系的完整性。

第三,运用基于智能算法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创建新型智媒教育空间,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实效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运用智能算法技术与人工智能、AR、VR、MR 的整合,创建声像具备、实时交互、虚拟动态且仿佛身临其境的新型智媒教育空间。新型智媒教育空间“实现了沟通方式的革命,开创了一种新的主客体之间的 ‘共在模式’”[13],增强了大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内容的情感交互和场景互动,能够让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体验和恒久的记忆,从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高质量嵌入。天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创建的思想政治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的新型智媒教育空间,围绕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开国大典、“两弹一星”、抗震救灾等重大历史事件开发了众多的智媒全景教育资源,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场景和环境,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有效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3.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构筑良好有序的主流思想舆论环境

为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控制力,积极应对数字空间思想网络舆论失范对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解构的风险挑战,不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引导管理,需要构筑良好有序的主流思想舆论环境。

第一,注重培育批判思维和历史思维,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各类型数字信息的辨识能力。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时,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青年大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以问题为纽带的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问题交互式教学方法,不断引导青年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审视舆论空间的各类型数字信息;结合建党建国建军等重要的历史节点,依托支部党日活动、主题班会、团支部团日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等历史主题的系列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去解读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增强个人的政治辨别力和敏锐性,自觉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染腐蚀,不落入反华敌对势力精心设计的“舆论自由”陷阱。

第二,深入开展社会大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在领略经济社会建设伟大成就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高校二级学院党团组织、关工委组建“感受巨变”发展成就实践团,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青年大学生奔赴城市、乡村,参观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等场馆,感受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走进乡村体会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巨大成就、见证脱贫攻坚成果,在社会大课堂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好展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真理魅力和现实观照力。对数字空间出现的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要主动设置议题予以引导和宣传,尤其是对错误的言论更要及时批驳谬误、澄清真相以正视听,从而赢得话语主导权和工作主动权,引领主流思想舆论的正确走向,更好促进青年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认同。

第三,加强数字网络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数字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高校二级学院党团组织要以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通过在校园餐厅、校园广播播放普法宣传片及优秀法治微视频,在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上开展关于数字网络法治典型案事例专题研讨、学法用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数字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等,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守法律法规底线,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数字网络法治观念,帮助他们养成健康向上、文明法治的数字行为习惯,共同维护和捍卫数字空间安全。

猜你喜欢
灌输舆论数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成双成对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