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胜 黄少成
(1.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 100034;2.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1]。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提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2]并要求全党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队和后备军,同时其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具有特殊意涵和内在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 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就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内容和要求,并以此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帮助青年学生把握并运用好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汇聚青年学生的青春力量,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党的理论创新和青年学生思想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用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科学内蕴。
政治话语的政治导向总是蕴藏在其特定的政治意图、政治理念和政治战略规划之中。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筑牢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是承载丰富政治意涵的政治话语表达。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创新工作,并把党的理论建设和创新贯穿中国青年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历史进程,融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党的理论,提出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党的创新理论“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等一系列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判断和理论,[4]极大丰富了党的政治理论话语系统。
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政治导向,归根到底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政治信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团结带领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以顽强斗志进行艰苦卓绝斗争,赢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探索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和当代中国根本政治方向,也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政治导向具体表现为:要从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确保青年学生牢固的思想政治根基,确保党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青年群众基础,确保青年学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
理论是时代的声音。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诞生,必定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适用于特定的时空环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始终紧跟党的步伐,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站在科学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遵循、以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体现在党准确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特征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正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奉献力量,这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重要时代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5]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时代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实践过程。一方面是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各种重大关系进行阐释与澄清,并系统植入新时代青年学生认知体系中的实践过程。这些关系包括坚持社会主义与建设高质量市场经济的关系、融入全球化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价值文化的关系、社会经济转型与政治形态发展关系等。另一方面是把当前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等各种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努力方向建构到青年学生认知体系中去。概而言之,其时代特征表现为既要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要帮助青年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更要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强化青年学生的思想自觉和时代责任。
凝心铸魂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其基本的功能或目标是达成政治共识,实现政治思想、意志和行动的统一。列宁曾说,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真理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6]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引导青年、组织青年、动员青年的政治话语体系和工作机制。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践在新时代的话语符号与话语表征,更反映出新时代针对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意蕴。其科学意蕴首先体现在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施教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的科学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科学性源自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7]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所有科学品质,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科学意蕴,贯穿凝心铸魂整个过程所需的思维方式、目标设定、实践路径,以及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灵魂进行塑造的规律性的深刻把握。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过程蕴涵着熏陶、陶冶、浸润、感染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在育人方式,其中“凝心”隐含着教育实践活动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心所思和现实所需,“铸魂”意涵浇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灵魂,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体现了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人的本性的全面复归、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生动展现。相比西方国家所谓政治社会化等意识形态教育的隐蔽、精巧与小心翼翼,并不断培养出的“抽象的人”“物化的人”“单向度的人”“作为产品的人”的伪科学性,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是从现实社会的人出发,旨在聚集青年学生之心,铸就青年学生之魂,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弘扬和实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接续奋斗,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今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刚刚处于人生探索阶段的青年学生更没有捷径可走。青年学生是最具理想主义、思想最活跃的群体,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是青年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发展、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青年学生正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打底塑形阶段,只有科学地汲取养分、补钙壮骨、固本培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增强免疫力、茁壮成长。这一时期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他们的人生才能节节壮、步步高。
一方面,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表明他们尚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兼具民族情感与张扬个性、社会奉献与个人发展、理想追求与价值困惑的多重态度与诉求,他们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受外界影响存在着满足现状的消极思想和精致利己倾向;他们开始热衷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崇传统礼仪,同时也对国外的文化和先进技术有着强烈探索欲望,崇尚冒险和新奇体验,乐于通过网络游戏、短视频、音乐等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他们希望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倾向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诉求;他们绝大多数有着远大理想,并希望通过努力奋斗实现理想,同时受多元文化影响,在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选择中容易出现困惑和失落的复杂心态。
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环境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愈发复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档口,这“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形成了当前阶段宏大的政治背景和时代景观。从国际安全形势看,全球安全形势更加复杂紧张,非传统安全挑战明显上升,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的全方位渗透,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态势更趋激烈。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与青年学生密切相关的求学、就业、婚恋、住房、发展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以及“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给青年学生在思想文化方面带来的进一步挑战,使青年学生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理论指导来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迷茫期和价值困惑期。
红色基因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之魂和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9]。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深化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才能更好团结带领青年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承红色基因本质在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地位,在党的生命机体中注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红色基因。这些红色基因使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辨别事物本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并最终走向胜利。党在领导实践发展的同时,将红色基因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源头,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指引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社会政治革命,同时也教育滋养青年学生矢志不渝追随党的步伐,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征途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历史不断证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价值选择更加多元。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价值倾向对青年学生的侵蚀不容忽视,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争夺青年学生的图谋也从未停止。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迫切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引导青年学生持续获得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润泽,教育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殷殷嘱托,培养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爱祖国、爱人民的红色自觉。红色基因是党的初心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深沉积淀,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创新理论的内核。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重要目的在于将其中的红色基因熔铸于青年学生血液,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对错误思想辨别力和免疫力,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
纵观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关键节点,青年学生的命运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学生的责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且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青年思想、汇聚青春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0]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青年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和后备军,青年学生的成长征程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的滋养。新时代以来,用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成为青年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政治任务。
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建功立业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每逢“五四”等重要时间节点都对青年学生寄予殷殷嘱托,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正确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这也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鲜明主题和奋斗目标。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程高度契合。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巩固青年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才能更好教育青年学生理解并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好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思维、理论思维、价值思维;才能引导青年学生更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任何真正的理论思维都应该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没有方法论的世界观是抽象空洞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方法论的世界观是没有根据的。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关键在于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要遵循“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内在逻辑,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帮助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青年学生在网络话语中共鸣共情,成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重要进路。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前行的旗帜和动力。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关涉他们“三观”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其对现实政治的认同,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关键所在,旨在从内心深处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实现政治认同。首先,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和理想信念的光辉,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其次,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性课题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初心使命,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目标宗旨、组织原则等内容,帮助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和近代中华民族命运根本扭转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坚定理想信念。最后,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感悟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改革开放40 多年,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帮助青年学生在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创新理论的重要方法,更是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一方面离不开对理论本身的学习以及对理论观点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在于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彰显理论的真理力量。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在践履党的创新理论中增强对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体验和感悟,进而塑造思想灵魂,实现思想认同。这既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3]。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本质在实践,实践是凝心铸魂的关键环节,即通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的习得过程由传统单向度的思想灌输和政治传导变为双向度的价值实践体验,将抽象的政治宣传教育变为多样的具体实践强化的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凝心铸魂,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立足校内课堂练好理论知识的基本功,带领青年学生到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带领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适时组织青年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区等各种基层参加实践体验,将专业所学及时运用到社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实践工作之中。通过校内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为思想共识,转化为进一步实践的思想动力。
马克思在论证理论的重要性时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16]。从现代政党发展历史逻辑看,一个政党的成熟源自理论的成熟程度,政治目的的坚定源自理论的清晰程度。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对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学段特点、层次类别、学科领域、性格特质等,以不同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并运用好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他们的理论认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回应和解决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难题提供了观察视角和科学方法论。用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深入领会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还要善于运用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工作模式并将这些观点、立场和方法进一步具体化、日常化、形象化,让青年学生能深刻感知、领悟、接受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想精神追求,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为聚集青年学生之心、汇聚青年学生力量、涵养青年学生品格、引领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及其话语方式。青年学生已成为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不断更新的网络话语成为与青年学生交往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工作手段,网络更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重要平台和实践场域。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自身而存在、现实的意识。[1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8]。充分认识不断更新的网络话语特点、把握青年学生网络话语传播规律、加强与青年学生共鸣共情,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学生凝心铸魂的重要路径。一是要加强以青年学生用户为对象特征的网络话语传播建设。网络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不同特征的用户群体对网络媒介话语需求的内容不同、形式各异。要善于运用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可视化的媒介风格,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青春气息的青年学生网络话语及其网络产品与公共教育资源,在主体话语互通和理解共生中,为青年学生的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二是要善于运用网络话语特点,聚焦青年学生关切的时代主题,加强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对当前青年学生关注的各类隐性或显性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回答,引导青年学生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帮助他们在对社会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三是要善于将网络思想融入并引领青年学生生活。要善于培育网络新媒体中的青年意见领袖,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以及党团干部参与青年学生话题的网络讨论,丰富拓展网络思想引领主体结构,在网络上理性解读、大胆亮剑、正本清源,将网络思想引领与现实生活传播结合起来,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在网络互动中与对青年学生共鸣共情,增进情感认同,夯实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