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023-02-24 05:4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能动性实事求是

李 亮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1940年1月,毛泽东在发表于《中国文化》杂志上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哲学范畴,不仅对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出规定,科学回答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而且通过对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考察,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道理。可以说,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基本问题与实事求是

在总结全部哲学史的基础上,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纲领性的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2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也即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即认识论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论中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而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因为人们提出并回答本体论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认识、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去看问题,未把人看作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现实的人,既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又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因而不了解人能够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由于看不到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当然也就认识不到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在《实践论》的一开头就批判把认识和实践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2]282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和存在关系的科学论述,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一词高度概括,克服了旧唯物论存在的机械反映论缺陷。《新民主主义论》引用了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哲学家重要的不是说明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2]664

一切唯物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外在客观对象的反映,而且承认主体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对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既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坚持辩证法。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3]477,人既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因而实践和认识在同一主体身上是不能分割的,基于实践的认识既是对对象的反映,又能动地作用于对象。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把基于实践的认识运动看成是由主、客观作用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从而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这就涉及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2]116。“从斗争中”,即是说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能搞本本主义。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时,就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3]663这就明确肯定了物质(存在)的第一性。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作了科学阐释:肯定了作为物质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作为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也肯定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人的认识对象,只有从客观出发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即从“实事”中可以求出“是”。

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中国化的最精辟的科学表述。坚持唯物论,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前提。列宁在给物质下定义时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4]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毛泽东关于“实事”的观点,就是列宁关于“物质”的观点。他强调“求”即去研究,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完全可以认识的。“求是”,就是认识和解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研究总结,从中得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来。实事求是坚持存在的第一性、思维的第二性,唯物主义地回答了哲学的第一方面基本问题,肯定人们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向导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由此,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与实事求是

感性认识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对于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全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毛泽东说,感觉解决的是现象方面的问题,理论解决的是本质方面的问题[2]286。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不可分离。理性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获得大量丰富而又真实的可靠的感性知觉材料,并通过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运用主体的认知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发现事物的规律,才能产生理性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但认识不是到此为止,因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2]292。人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而是为实践而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于客观实际,能否指导革命实践,还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2]292所以,就整个认识过程来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只是二分之一,而且是非重要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下一半,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毛泽东看来,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次飞跃,与前一次相比,意义更大[5]。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要认识和掌握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要将经验发展为理论。理论来源于感性认识,有它的可靠性所在;但它以感性认识为中介,靠抽象概括而完成,因而有它的主观性。理论的这一局限性,只有在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才能得到克服,因为实践是具体的,是与现实事物的本来面貌相联系着的。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改变事物的面貌;但如果只靠局部经验或主观意志对事物作出间接反映,这种实践大多是离开事物本来面貌的片面、盲目实践。要克服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这一缺点,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也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因此,理论和实践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达到统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通过考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克服了实践中的盲目性,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相互依赖性。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从“实事”出发而“求是”,就是以实践为基础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将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人们对“实事”的认识来自感觉经验,但要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现实本质和规律即“求是”,就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新民主主义论》在批判国民党顽固派要共产党“收起共产主义”的谬论时指出:“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3]686毛泽东在这里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中国人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708,但理性认识也不是完全可靠的,也有其缺陷。这—缺陷,只有在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才能得到克服。由此,《新民主主义论》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决不能主观化和公式化,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既完全又恰当地统一起来[3]707。

一切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整个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受历史条件、认识能力等限制,人们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毛泽东指出:“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2]29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在积极反共、加紧制造军事摩擦的同时,大肆制造反动舆论,声称“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拒绝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适用的真理,幻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革命队伍内的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则把马克思主义词句和个别经验看作绝对不变的真理,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重要著作,依据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批判了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完全对立的错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正是这样。”[3]686又因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所以又必须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3]707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掌握反映了普遍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又具有相对性,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所以需要我们深入把握中国实际,认真分析中国革命自身的特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从具体情况出发贯彻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方针,同时,实事求是的过程既是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修正错误的过程,这就蕴含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地存在着,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客观规律决定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限度及其结果,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掌握、利用客观规律至关重要的条件,因为客观规律隐匿在事物内部,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经过反复的思索研究,才能达到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目的。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实践带有一定的目的,然而人的目的能否实现,还要看其目的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只有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但是人能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的目的。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多年来奋斗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3]663。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探索和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对象、道路和前途等基本问题,终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所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结尾满怀豪情地写道:“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3]709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样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热情积极探求事物的本质,以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实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三、唯物史观与实事求是

唯物史观的首要基本观点就是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以精神力量通过不同的形式极大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恩格斯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1]691

毛泽东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矛盾论》中指出:我们承认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326。这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肯定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力求使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这样才能显示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的能动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论》一方面从中国社会的存在来分析中国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指出新的文化必须为新的社会存在服务。“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663-664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指导下,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发展相统一。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实践是社会的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3]663,因而指明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在毛泽东看来,革命文化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武器,“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3]708。离开了人民大众的实践,就无所谓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理论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同时,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也体现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创造性是相统一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形成和实现的。因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3]67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生动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事”在社会领域中主要是指社会存在,从实际出发,主要就是从社会存在出发。人民群众是最基本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及实事求是问题时指出:“毛泽东同志着重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特别强调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建议党员干部重温党的重要文献,其中第一篇就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也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在延安考察时,他又明确指出:“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之时,延安整风运动尚未开始。延安整风运动正式拉开帷幕的标志是毛泽东于1941年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是在这一报告中毛泽东重新解释了实事求是,从而使其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能动性实事求是
“三件大事”历史性胜利所彰显的客观规律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实事求是”定乾坤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如何学好语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拔苗助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