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2023-02-24 02:20朱作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产教办学

朱作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报告为我国今后高职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指明了路径。如何从产教融合这个角度对标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1 产教融合导向对高职教育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必须提升服务能力,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这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政策贯彻遵循的原则和“有为有位”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紧密联系[1]。

1.1 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正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既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也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但是,高职教育如何能够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迫切要求。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1.2 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发展方向

产教融合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明确要求,既是工作方向也是问题所在,说明职业教育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存在差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本质上就是产教融合工作力度不够的问题[2]。这些问题直接切中职业教育发展的要害,其实也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方向。职业教育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必须要从产教融合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切实担负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不高,没有达到社会需求的期望值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原因在于这个问题长期存在且依然没有解决好。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末流教育的位置,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师生自我认可度还是社会认可度都比较低,是自我否定的一个群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包括社会层面,也包括高职教育自身现实层面[3]。从社会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在各类升学选择上,职业教育必然是最后的无奈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也必然是各类选拔考试的末流群体,导致社会层面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否定,同时职业院校师生的自我否定。从高职教育自身现实层面来说,如何办好职业教育,如何培养这些考试成绩末流的学生,始终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并没有弥补自身文化知识的缺陷,没有掌握可以胜任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少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形成个人良好的公民素养。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自身能力不足和自我认知的不准确导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连带的反应是高职教育始终处于不被社会认可的状态。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远远没有达到社会需求的期望值。

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4]。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自身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统计数据表明,30%以上的学生无法实现对口就业,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一线技术型人才需求缺口最高达到70%以上(机械制造工程人员)。这种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根本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够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没有达到社会需求的期望值。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最核心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更是高职教育能否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可度的关键问题。

2.2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这个问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很早就显现出来,各种层面的专家也呼吁尽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开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一直在摸索中前进。2009年前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范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次高潮。此后高职院校先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省示范(骨干)校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教师、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一系列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活动,所有这些工作为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显著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上述这些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质量,有些工作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工作推进阻力大落实难度大,真正的实践成效比较有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仍然需要进行彻底变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拨款,学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包括吸收办学资金的能力非常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力度不够,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兴趣不大意愿不高。由此导致高职院校没有更好发展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还是教学科研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都受制于经费和资源的缺乏。而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短期内也不可能有更大的改变,因此传统的办学机制已经无法达到产教融合的要求。

2.3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弱,社会声誉度和影响力低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重要指示批示中指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5]。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指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距离这一要求相差甚远,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存在感,社会声誉度和影响力非常有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客观也有学校主观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成熟,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对如何办好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很多学校的办学一直处于爬坡过坎的状态,在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都没有真正满足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二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认知不到位,改革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很多学校很多时候是关门办专业或是为了生存办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雷同,例如计算机、会计类等专业雷同率接近100%,专业设置不是为了对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迎合考生的需求,或者为了学校生存而盲目办专业,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2.4 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不够完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还不够完善。例如,对于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投入和收益,缺乏明确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对于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目前,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与教育的目标和利益不一致。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往往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也影响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2.5 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育管理人才和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师资队伍的绝对数量少,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按照国家规定的1∶18的标准,很多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底线,这是个共性问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和能力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多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企业的技能历练。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所谓的企业兼职教师大多也只是名义上的,没有真正参与实际教学过程。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三是师资队伍管理机制还不能够满足产教融合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职称评聘等方面的管理机制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尽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所有的工作都无法落地落实。

3 推进产教融合工作落地落实对策分析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一系列重大举措[6]。这些意见是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具体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关键办学能力改革、开发人才培养标准,提升办学内涵与水平、输出高质量人才的积极实践。

3.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

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的利益要得到保障。长期以来产教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主要是企业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为了保障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合法权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是可以制定更加明确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二是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估机制,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保障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合法权益。此外,为了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3.2 切实按照“产教融合”要求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7],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一定要真正落地落实,这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加强监管。否则,又会出现高职教育改革各类“名词化”现象,而没有实际作用。二是把职业教育办成开放式的教育。将学校围墙内外衔接起来,将生产现场的实践知识和隐性知识引进校园,把不熟悉生产实践的学生送进企业一线摸爬滚打,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存在惯性教学评价思维、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脱离产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自我培养评价模式,本质上产教融合不实的问题。如何在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力度,打造开放式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真正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

3.3 严格遵循产教融合内涵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双师”的内涵、要求,强化认证机制和定期考核聘用机制,高职院校的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而不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名义上的双师”或者“假双师”。二是组建校企“混编教研室”。通过产教融合“双师”队伍动起来、活起来,甚至是校企双向流动起来,高职院校的教师及时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动态,让企业兼职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培养状况,实现“教” 与“产”的深度融合。三是提升师资队伍各类培训的质量。目前的各类国培、省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训质量不高、考核不严、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自觉接受培训的压力和动力,另一个原因在于部分培训流于形式,参与培训的收获不多。因此,强化对各类培训的管理,提升培训质量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举措。

4 结语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深化对产教融合定位的认识,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高职教育应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产教办学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