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金 姬,丁永霞,韩世范,2*
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办学理念体现着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是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建院,建院之初结合护理专业特征提出“爱心仁术”的办学理念[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在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全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近年来,护理学院更新教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深化教学改革,以新时代背景下护理高质量发展为路径,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爱心仁术”的基础上,增加“大医精诚”的核心理念。本文追根溯源,从“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医护协同”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与护理职业内涵相结合,对现代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办学理念进行哲学思考与探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我国古代医学是传统文化精髓,其中“三分治,七分养”的思想诠释了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医”“护”“药”不分家,以家庭治疗为主的形式,逐渐形成了注重护理、寓护于医的治疗特色[3]。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根基、思想所在、精神底蕴。将“大医精诚、爱心仁术”作为办学理念,既体现了“大医精诚”之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即“道”之层面;又体现了“爱心仁术”之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即“术”之层面。
1.1 大医精诚——“道”之层面:医学科学与哲学的统一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大医精诚》篇[4],将“大医”的学识德行、诊疗规程及医患关系等方面做了精辟论述[5],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及先贤诸家思想,是孙思邈人文与医学思想的精华体现。《大医精诚》强调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博学”“厚德”“谨慎”,以医术践行着儒家的仁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人本、忠恕”等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1.1.1 医之“大”者:从医者的职业定位与价值观 “大医”出自《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第一》[6],“大”是“医”的修饰词,是德才兼备医生的代名词[7]。自古以来,对于“大”都带有无上的推崇和敬意。《老子》中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庄子·则阳》有:“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管子·法法》中有:“矜物之人,无大士焉”,《辞海》中有“大师、大家、大将”等描述,以“大”作为修饰语对一类人中德才兼备之人的称呼[6]。
1.1.2 “博”学专“精”:博学而后成“医” 在《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行医需具备的两个条件 ,即“ 精 ”与“诚”,“精”的前提即为“博”。文中提到,愚者“读方三年”便认为可治天下疾病;“治病三年”,才发现用不上所学药方。因此医者必须“博极医源”,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博采众长,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一知半解,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而成为大医需要博学的内容,在开篇即提到,欲为大医,必须熟读《素问》《甲乙》《黄帝针经》等医书;“张仲景、王叔和”等经方;还要精熟“《周易》六壬”“内经”“庄”“老”等诸家之法。“博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学精神的五个层次之首,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所能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冰山一角,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博学和创新是推进医学发展前进的动力[7]。
“精”为治学之道,“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成为“大医”“上医”就要博学勤学,认为行医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具备精湛的医术;《尚书·大禹谟》有“惟精惟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精”意有精华、完美、最好、机灵心细、精通等。孙思邈认为,要想成为“大医”,就要博学古代文化及医学知识,否则会对医道有所滞碍,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1.1.3 医者至“诚”:厚德而后为医 《言医·序》中提到,“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技术与医德相辅相成,医德是技术的灵魂,技术是保障医德的前提。《大医精诚》篇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诚”出自《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诚”为行医之道,医者,德为先。凡大医者,先立誓“普救含灵之苦”,胸怀“大慈恻隐之心”;要求医者无欲求“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得“道说是非”“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若有疾厄来求救者……普同一等”;对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对病人之疾苦感同身受,“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勿避险巇,一心赴救”。
1.1.4 “慎”思慎独:谨慎而后行医 医学承载了生命之重,医学的责任跟“人”有关系,关系到人的生命,而生命又是人最宝贵的,医者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大医精诚》篇中,对医者必须具备的谨言慎行与慎思慎独的品质做了描述,行医中一是要慎言,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二是要慎思,“不得于性命之上”“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在诊疗疾病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三是要慎行,虽然“病宜速救”,仍须怀悲悯之心理解生命之重,做到“临事不惑”即临危不乱。
1.1.5 大医精诚:重视高级护理人才的治学精神与德育养成 将“大医精诚”作为办学理念,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源泉,对造就大医、名医具有精神引领作用;对厚植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具有弘扬和传承意义;对培养符合新时期护理高质量发展需求即“懂”医“精”护的高级护理人才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提高护生的综合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荣辱感,坚定护生的专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影响力。
1.2 爱心仁术——“术”之层面:厚植人文修养和职业态度 护理起源于人的本能,伴随人类的产生而出现。护理承载着博爱、牺牲、奉献的职业精神,这种纯净的善良,博大的爱,牺牲奉献自我、服务他人的品质,是护理职业的价值精髓。
1.2.1 “爱心”无疆:护理源于人类最本源的爱 护理是关爱他人的职业[8],体现着人类最本能的情感,以母爱意识关爱弱者是原始社会护理的萌芽。《大医精诚》文中提到,“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提出珍爱生命,对待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护理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逐步向纵深方向拓展和延伸,其概念与内涵也不断演变,但“爱心”是亘古不变的核心内涵。
1.2.2 “仁术”仁心:倡导人文精神 《大医精诚》中多次提到的“仁”,是儒家思想的理念核心,“精 诚”是中华精神的具体要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9]。“大慈恻隐之心”“普同一等”“不皎不昧”等论述又是对道、佛等思想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及价值观[10]。
立德树人是引领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11],培养“仁术与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12]。
2.1 大医精诚中的“立德” “大医精诚”中的“精诚”体现了对从医者技术和医德的要求,提出医者既要“精”于高超的医术,又要“诚”于高尚的品德,历代医家将其作为行业高标准的行为准则[13]。2.2 爱心仁术中的“立德” 对于护理而言,“仁”体现在尊重、理解、共情、一视同仁[14]。儒家的“仁”与医者的“术”结合在一起,诠释了医者需具备的“仁心”与“仁术”,高级护理人才要具备“仁”之价值观,掌握“术”之职业观,以“仁”之爱心与“术”之精湛来从事护理这一神圣且崇高的职业。
2.3 践行医学的初心和使命 医学的使命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只有做到精诚合一,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医学不能包治百病,医学是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空里活出品质和尊严的学科[15]。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人文关怀才是核心,在技术中融入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在广博的爱中唤醒对生命的敬畏,人类需要爱和守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最美逆行者”用生命守护生命、坚持人民至上的“大医”精神,正是对“大医精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办学理念,“大医精诚、爱心仁术”的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以精诚仁术为核心理念,其思想精髓包含医务工作者价值追求、道德行为规范,强调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强化护生专业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与专业自信。
“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医学的最重要特点[16]。临床医护人员不应该仅看到疾病,也要重视生病的人及其所处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在复杂的临床工作中,护士是医生最重要的助手与合作伙伴,照顾对象及工作目标都是一致的,因此,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及理论功底,熟练地掌握护理专业技术,同时要有高度的细心、耐心与责任心,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的可靠线索和临床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的作用。
3.1.1 天人合一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候诊》中提到,从疾病本身去救治病人是“下医”;从思想上去救治人,是“中医”,而通过人、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治理国家是“大医”,是最高境界。“医国”对应社会因素,“医人”对应心理因素,“医病”对应生物因素,这种医国-医人-医病的医学模式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吻合[17]。
3.1.2 精诚合一 “大医精诚”中的“精”“诚”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精髓,提出从医者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更要“诚”于高尚的品德,恪守医德,只有做到精诚合一,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18]。
3.1.3 仁人合一 孔子“仁”的思想精髓是“人”和“为人”之道,是“人与人”的普适哲学。孙思邈所作的《千金方·大医精诚》中体现的医学伦理道德,以“精诚”“仁人”等精神作为培养“大医”理想人格的宗旨。“有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人”的思想正是护理人道主义的内涵和本质所在,“仁术”就是以精诚为价值追求的知识技能;“仁人”就是以德术合一为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仁道”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爱之道,即医者的初心“善念”。
3.1.4 忠恕合一 大医精诚中提到:医者“不得以彼富贵……谅非忠恕之道”。文中提到“忠恕”,“忠恕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儒家的一种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个体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要求和道德层面的约束,同时也是践行“仁”的方法和途径[19]。
3.2 医护一体化“协同”发展
3.2.1 “治未病”理念延伸了护理学科内涵 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提到,“上医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医已病”,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认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应重视在没有病症前就加以防范、重视调理。历代中医高度重视护理,护理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维护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 年)》中提出进一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领域延伸,进一步完善护理服务体系,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
护理学院紧跟国家健康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护理防重于治、养生理念在慢性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21],深化产教研用融合,积极推动“治未病”理念,丰富护理学科内涵,深入开展“护士处方权”“慢性病病人饮食护理”研究,提升护理社会服务能力。
3.2.2 培养“懂医精护”的高级护理人才 早期的“医”“护”“药”不分家,护理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附属于临床医学之下。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颁布的学位目录中,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实践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护理学科的内涵不断延伸,护理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医疗质量与安全、治疗效果和医患关系。护理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和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加强文化修养,有不断进取的求知欲,不断学习医学、护理学科前沿知识,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懂医”即掌握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成为医师互通、互助、互补的临床工作伙伴;“精护”即全面深刻地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病人信赖的临床护理专家。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2]。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提出将“大医精诚、爱心仁术”作为办学理念,走“医护协同、护理为主”的改革之路,培养“今天懂医精护的护士,明天的高级实践护士(APN)”为方向,实现发展战略转型,我们将秉承这一理念,渗透到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向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级护理人才,推动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