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场景叙事的非遗短视频传播研究

2023-02-23 18:06樊飞燕
传播与版权 2023年4期

[摘要] “见人、见物、见生活”历来被视为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非遗传播应回归日常生活中,而短视频的生活场景叙事方式则满足了这一需求。文章以李子柒短视频中的非遗题材为例,探讨非遗短视频生活场景叙事的表达要素及叙事技巧,以期为非遗的“活化”传承与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短视频;生活场景叙事;叙事技巧

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支持各类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全面深入参与非遗传播。”[1]实际上,数字新媒体在非遗传播领域的应用与探索早已开始,如“非遗+直播”“非遗+短视频”“非遗+数字博物馆”等,可谓多渠道、多形式。尤其在泛大众化传播时代,人人都能通过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方式参与信息传播,很多官方机构、民间组织、非遗传承人或非遗爱好者投身非遗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行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传播推广。但是,目前多数非遗短视频仅以展现非遗技艺的精湛、非遗产品的美妙绝伦为出发点,以非遗故事的讲述、非遗技艺或非遺产品展示的方式进行叙事。这样的非遗传播让人惊叹之余,也会让其觉得非遗脱离了大众的生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这显然与非遗的“活化”传承和传播推广的目的相悖。

“见人、见物、见生活”历来被视为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非遗传播与传承也应回归日常生活中。因此,非遗走进短视频的“生活场景”并受到热捧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其中,非遗短视频传播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IP为李子柒,相比于传统的教科书式的非遗传播方式,李子柒创作的非遗短视频更接地气。她所创作的短视频以中华传统美食制作和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为主要内容,运用生活场景叙事的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生活美,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2019年8月,李子柒成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2019年12月,李子柒获《中国新闻周刊》“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现象,李子柒的短视频传播给非遗的“活化”传播和推广带来启示。

一、非遗短视频生活场景叙事的传播实践

日常生活是非遗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 也是对非遗保护研究的现实语境。以活态性即生活性为根本特征的非遗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所谓生活,大多围绕衣、食、住、行而展开。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不仅是为了生存的生物性需要,更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智慧。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审美的意蕴以及高超、精巧的技艺。在当代,一些传统的饮食制作技艺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中华传统美食的制作,其并非仅为了介绍某一菜品而进行拍摄和制作,而是将传统美食的制作融入日常生活中,时常顺应季节的变化或沿袭节日的传统来制作相应的美食,其通过原始的烹饪工具和简单的制作流程展现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和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例如,到了黄豆收割的季节,李子柒会用收获的黄豆制作传统手工酱油。当秋风起,她则采回梨子熬制秋梨膏,过年时则备年货:亲手炒瓜子、炒松子,制作虾片、蛋酥花生、拔丝糖葫芦、糖画、猪肉铺、吉祥吉饼、如意蜜枣、馓子等。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非遗,人们可以在观看李子柒的短视频时产生“非遗就在我们身边”的良好感受。

我国传统手工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展示了很多传统手工艺,其中不少是国家级非遗,如竹编、棕编、蚕丝制造、蓝印花布、文房四宝、活字印章、蜀绣等技艺。这些非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李子柒将这些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活中,或是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是为生活增添乐趣,并以此作为短视频创作的题材,呈现美好生活。李子柒通过构建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我国人民勤劳进取的精神,以及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拉近了人们与传统文化和非遗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能触动人们心中独特的文化记忆,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由此提升人们对非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这种融入自然生活场景的非遗短视频,真正做到了非遗的“活化”传承和传播。

二、非遗短视频生活场景叙事的表达要素

在新媒体时代,直播、短视频等泛大众化传播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生活日常成为相应的展演对象和媒介内容,同时,短视频中被展演的日常生活空间日益被塑造为有意义、有表征的生活场景。一般来说,场景是服务于叙事的,短视频创作者应根据叙事的需要来构建场景。对此,非遗短视频传播也应注重传统生活场景的构建,营造与非遗传承水乳交融的生活空间,包括传统生活环境的构建、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简单人物关系的呈现、真实的生活化同期声等。

(一)传统生活环境的构建

有媒体认为,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了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活着的中国文化”[3]。

乡村是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摇篮,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正是我国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呈现。在她创作的短视频中,有很多描绘乡村美景的空镜头,如白雪皑皑的雪山、仙境般烟雾缭绕的群山、夕阳西下的美景、群星璀璨的星空等,虽然一般仅出现短短几秒,但是构建了一个如陶渊明所描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环境,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除了大自然这个大环境,李子柒生活的小环境也是其短视频的主要场景,几间瓦房略显破旧,但她所拍摄的自家满院的鲜花蔬果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同时,李子柒通过自己的劳作和创造也在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其创作的短视频让人们看到了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图景,也让人从中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坚韧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离不开精雕细琢,而非遗传播更需要传播者用心营造,这里的营造并不需要华丽的外表,而是要在朴实无华中注重细节的打造。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就非常注重通过传统文化符号来构建传统生活场景。作为主要人物,李子柒会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选择不同的中国传统服饰,或一身棉麻布衣穿梭于田间灶台,或裙裾飘逸宛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从多个角度展示我国传统服饰的审美和意涵。这一方面与她的短视频内容相配合而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传播了我国传统服饰文化。除了服饰,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还展示了很多传统器具,例如,她会使用竹编的笊篱、竹篓、瓦罐、连枷等。这些传统器具是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智慧结晶,经过一代代的改良、传承流传至今,虽然工业化和自动化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更方便的工具,但是这些传统器具更环保低碳并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简单人物关系的呈现

人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和创新,非遗才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因此,在非遗短视频的生活场景中,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是展开叙事的主线。但与故事性短视频不同,非遗短视频的人物主要是起到展示传统技艺的作用,因此,非遗短视频不需要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中,她本身作为传统美食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者贯穿始终,另外出镜较多的人物为李子柒的奶奶,或者是偶尔出镜的助理、乡邻等。这些人物为短视频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乡村简单淳朴生活的真实写照。另外,另一类重要角色是小动物,如李子柒吃饭时扒着桌子的小猫,在地上打滚的小狗,李子柒做饭时跳上窗台的公鸡等,这些动物的出镜是对生活真实的记录,也为其短视频增添了不少生活意趣。

(四)真实的生活化同期声

对生活叙事场景而言,真实的同期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大众更容易进入短视频所描绘的情境中。其实,李子柒早期创作的短视频并没有环境音、人物对话等同期声,只是配上了传统的背景音乐,后来才逐渐添加环境音、人物对话等。对比她的两类短视频,不难发现添加了同期声的短视频更具有生活感染力,风声、雨声、鸡鸣犬吠声、鸟儿鸣叫声、火烧柴火的噼啪声、切菜声以及李子柒与奶奶、邻居的欢声笑语,触动着大众的心灵,人们似乎不需要观看影像,只听声音就能想象到一个温馨、静谧、美好、充满烟火气的田园生活场景,真实又生活化的场景更能感染人。

李子柒以生活场景叙事的方式不断讲述、传播我国的传统技艺。即使在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李子柒所展示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也是人们“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理想生活。可见,非遗短视频传播只有回归真实而又传统的生活场景中,才能有效传达非遗的真正内涵和意蕴,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非遗传统文化。

三、非遗短视频生活场景叙事的技巧

在新媒体时代,生活就是场景,场景就是生活。短视频使得生活场景的传播越来越容易,但是仅展示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不仅失去了传播的意义,也不会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在非遗短视频传播中,我们依然需要思考如何更巧妙地运用生活场景进行叙事,让更多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一)构建传统生活场景的叙事空间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以“集体记忆”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向往中,而由各种传统文化符号构建的传统生活场景能激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统生活方式的群体性认同,这有利于提升人们对非遗的认可。因此,非遗短视频传播应构建传统生活场景的叙事空间,若脱离传统生活场景,非遗短视频传播则无法传达其内在的意蕴和价值。

李子柒创作的短視频具有让受众记忆深刻的独特叙事魅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成功构建了一个与我国人民“集体记忆”相契合的诗意的传统生活场景:绿水青山,炊烟袅袅,有辛勤劳作又有闲适惬意的乡村田园生活,其耐人寻味的情感性吸引力在于“补偿性地拯救了人曾真正地、并与具体存在不可分地感受过的东西,拯救了被理智逐出具体存在的东西”[4]。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惊叹于李子柒这么年轻的女性却掌握了如此多的中国传统美食、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难度很大的蜀绣、文房四宝等非遗技艺制作方法,并且能将这些技艺应用到生活中,让人感慨“原来小时候拼命想逃离的生活是现在遥不可及的梦”。由此可见,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对传统生活场景叙事空间的成功构建对我国非遗的“活化”传承与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多元化叙事视角:外视角叙事为主,内视角叙事为辅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根据人物与叙述者的关系,将叙事视角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指一种凌驾于所有叙事者之上的开放的全知的叙事视角。内视角指“叙事者=人物”的叙事视角,叙事者和观众同时获取信息,发现线索得出结论。外视角则以摄像机为视点,客观地记录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是一种观察式的叙事方法。

不同的叙事视角在短视频传播中具有不同的叙事效果。生活场景叙事中的非遗短视频传播既要关注对非遗准确、全面的记录式传播,又要以趣味化形式呈现生活场景,从而达到吸引受众观看的效果。外视角叙事方式是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的主要叙事方式,即摄像机处于任何人物之外,充当客观记录真实世界的角色。这种视角满足了非遗记录式传播的要求,通过摄像机旁观者的视角记录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场景。在展示非遗手工技艺时,李子柒则采用特写镜头近距离展示其制作技巧及流程,引领观众仔细探究非遗技艺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内视角叙事方式是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的另一种辅助叙事视角,即以短视频中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进行叙事。李子柒作为短视频的主体人物,其所见所闻所感是内视角叙事的主要角度,此时的摄像机就如主人公的眼睛、耳朵甚至神经系统,带领受众见其所见、闻其所闻、感其所感,这样的叙事视角为短视频增添生活趣味。例如,《当腊味煲仔饭遇上胡椒猪肚鸡,你又以为有故事?还是没有!—腊肉》这一抖音短视频在开头就描绘了一个非常生动自然的乡村生活场景。第一个镜头是如画般秀美的山林俯拍镜头,却配上远处传来的响亮的猪叫声,第二个镜头是李子柒摘橘子的特写镜头,接着是李子柒侧面近景镜头,她一手揪着树枝,一脸疑惑地凝神静听,然后恍然大悟:“哦,他们在杀猪!”紧接着就是她跑去邻居家买回来半头猪的场景,为后面制作腊肉做了交代。这里就应用了内视角叙事手法,第一个镜头即是李子柒坐在梯子上摘橘子时的所见所闻,第三个镜头中她所表现的疑惑和恍然大悟使得视频具有了故事性,观众与主人公获得相同的视角,让观众更能沉浸于短视频的叙事中。该视频中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观众的感知真实性和观看沉浸感。

(三)“快中有慢”的叙事节奏

短视频是顺应现代人移动化、碎片化、快节奏化生活而产生的一种影像传播方式,而传统生活方式则是需要静心品味的“慢生活”。李子柒以短视频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可以说是“现代”与“传统”的一次成功碰撞,其短视频“快中有慢”的叙事节奏将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让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现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之余有机会仔细品味诗意又惬意的田园生活之美。

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很好地把握了“被叙述的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关系,其短视频大多按照四季更迭、作物生长的自然时序进行叙事。例如,其拍摄的“一生”系列,从植物的种植开始拍摄到收获再到食物的烹饪、享用美食,时间跨度至少为几个月,也就是“被叙述的时间”远远大于视频10分钟左右的“叙述时间”,而要在10分钟左右将植物的“一生”讲述清楚,就需要充分利用影像叙事的蒙太奇手法对叙事时间进行重塑。例如,对时间周期较长的如发酵、发芽等环节,李子柒采用延时摄影和微距镜头进行拍摄,抓住植物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等瞬间,然后将种植、破土、开花、结果、收割等重要时间点的影像按时序进行剪接,使得整个短视频更加紧凑,体现“快节奏,慢生活”的叙事表达。这种“快中有慢”的叙事策略符合当下大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契合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正如美学家叶朗所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播种、收割,采桑、纺织,打猎、捕鱼,航海、经商……,都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它们就会展现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5]。李子柒创作的短视频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展示,更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审美关照和生活美学传播。她的短视频无论是内容、形式、意境,还是内涵,都在展现和传递美好,而这正是非遗短视频日常生活场景叙事所追求的效果。“非遗+新媒体+生活场景”是新媒体助力非遗短视频传播的正确打开方式,基于生活场景叙事的非遗短视频传播,拉近了人们日常生活與传统文化的距离,能让人们产生代入感以及“非遗就在身边”的认知,由此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做到非遗的“活化”传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EB/OL].(2021-06-10)[2022-11-29].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6/09/5616511/files/3953c9f8068f4d6bba61adbaa4817827.pdf.

[2]韩顺法,刘倩.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J].民俗研究,2019(02):70-78,159.

[3]消费日报网.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落幕,李子柒获年度文化传播人物[EB/OL].(2019-12-23)[2022-11-29].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3159/2019/1223/content_31687024_1.html.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智能时代新媒体艺术介入生活场景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232)。

[作者简介]樊飞燕(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