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史料在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023-02-22 03:07梁晓霞温锦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家书史料命题

梁晓霞 温锦平

摘 要

家书丰富的史料价值使得它在历史课堂和试题中的应用并不鲜见,应用于课堂中能够发挥拓展教学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润泽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应用于考试中则顺应了高考命题挖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趋势。

关键词:家书史料;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3)33-0001-03

家书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在感受层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叙事优势创设历史情境,引入真实的历史场景;在认知层面能够利用其丰富的内容拓展革命史、战争史和社会生活史的教学材料,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供素材;在情感层面,家书里的真情与深沉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提供有力凭借。现今历史高考倾向于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在这种趋势下家书史料渐渐进入命题人的选材范围。家书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一、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真实感

历史具有一度性,不可能重演。随着时间流逝,那些鲜活的人、事、物凝固成文字和文物,渐无声息。历史课堂需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与抽象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活化,将学生带入一幕幕的历史场景,使它们变得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联想,从而增强历史在学生心中的真实感,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过去的人和事。这本是历史教师大有可为之处,但过去的历史教学过于强调理性和思辨,去情境化的课堂只留下一堆干瘪瘪的概念和符号。历史课堂想回归生动、形象,想教学生见其趣、乐其学,就要运用相关素材创设情境将浓缩的历史具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去触摸和感悟历史。家书史料是历史亲历者写就的文字遗存,与其他形式的史料相比,其更具细腻的情感、动人的故事和浓厚的个人性,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具有优势。

以深圳实验学校黄倩老师的片段教学为例,主题是“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何而败”,教师将《陈京莹写给父亲》这封家书呈现在屏幕并播放音频:

“日本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兹值土匪作乱,高兵大败,将至土城,危在旦夕。高土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日本乘此机会亦兴兵,名为保商,实为蚕食。……故中堂先托俄国钦差调处,日本不听;后又托英德钦差,亦不听,必要以上五款。然此五款,系中国万不能从,恐后必战……北洋员弃人等,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 孙园园:《陈京莹甲午战前的珍贵家书》,《中国文物报》2013年9月13日,第3版。](经节选呈现)

甲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学生在饱含深情的朗读声中走进教师利用陈京莹家书营造的中日大战在即、清朝统治者消极备战、将士亦忧亦无奈的历史情境,鲜明地感受到了当时形势的紧迫和清政府的迂腐无能。

创设历史情境不是单单服务于生动或激趣,其最终的指向是要学生运用情境提供的信息去完成任务。这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设置非纯知识性问题供学生探究。黄倩老师给学生设置了思考题:京莹之危:日本战前做了哪些准备?(出兵朝鲜前后的行动)京莹之虑:清政府面对日本挑衅态度如何?京莹之忧:陈京莹面对这场战争持什么观点?这样使得情境与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利用情境信息思考解答的基础上也就更容易理解清朝的军队为何战败。

二、拓展教学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今天的历史教学,已愈发不能离开史料,何成刚甚至认为“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史料教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页。]社会生活史是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要内容,离不开相关鲜活的史料支撑。但正如圭恰迪尼所言,“所有的历史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例外,都犯了个错误。他们把他们同时代广为人知的许多事情预设为众所周知,所以在著作中就懒得提起”。[ [意]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著,王坚、刘训练校:《圭恰迪尼格言集》,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32页。]这就造成了传统历史记述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名人与大事。家书史料的特征之一就是内容广泛,从中可以得到有关婚姻、礼俗、交通等方面的第一手史料。德国人骆博凯[ 骆博凯,原是普鲁士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受张之洞聘请来到南京。他促成了江南陆师学堂的建立,担任总教习,于1900年5月回国,在南京工作了四年半时间。]在数百封家书里详细描述了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如南京城内小商小贩的吆喝叫卖、普通人的劳作与衣着、民众的日常迷信活动、裹脚的女性、贪腐的官员、传染病的种类及流行情况等等,生动展现了十九世纪末南京城的社会风情。

张汉林认为,历史思维能力体系应包括时序思维、运用证据、历史理解和建立意义四种能力。[ 张汉林:《历央思维能力体系的建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9期,第4-16页。]家书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提高分析与概括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提供家书时提出问题或明确任务,适时帮助学生从史料里“走出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概括家书承载的历史信息。这一进一出间,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便得到了锻炼。如谚语所说“人之像其时代,胜于像其父亲”,个人心理是在个体与时代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人行为及其心理的理解有助于丰富对时代整体的认识。在运用家书史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棵树”身上去窥见整个“森林”,带领学生去总结时代的特征。这个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过程所体现的正是历史理解能力中“在整体中理解局部,同时通过对局部的理解丰富对整体的理解”。[ 张汉林:《历央思维能力体系的建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9期,第12页。]

以湛江市第一中学魏嘉嘉老师的“从家书看新中国以来社会的变迁”一课为例[ 魏嘉嘉:《善用民间史料,丰富历史课堂——以“从家书看新中国以来社会的变迁”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4期,第7-10页。],魏嘉嘉老师将静态的家书转化为问题素材,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1955年女兵谭姗英致儿子谭安利家书、1968年某父亲写给参军儿子家书、2017年作家麥家《致儿子信》三封家书后,给出表格让学生概括三个时期的家教家风、家书特点及时代特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个从个体经验上升到群体体验、从个人记忆上升到时代记忆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润泽家国情怀,升华历史情感

“家国情怀”是新课标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之一是对家乡、民族、国家具有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对祖国和人民具有深情大爱。战争史是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进行历史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近代史战争频仍,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亦在战火中完成。尤其是抗日战争,在家国认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作为现代中国人的共同的经验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事件,因为它超越了种族、阶级、阶层、性别,以及立场、权力和财富……但唯独对‘抗日战争必须以统一的中华民族所内在规定的甚至是超越法律的方式加以尊敬”。[ 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关注家书史料中的战争细节,创设历史情境,以境生情。家国情怀实质是情感目标,与知识记忆和能力培养不同,道德情感的生成路径主要是在可感的道德激发情境中形成切身体验,由体验而感化,进而在内心深处形成认同。教师在抗日战争史教学中引入家书补充教材,运用战争细节创设历史情境,尽可能地渲染当时的战场氛围,帮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加深对战争的认知,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教师在讲授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时,谢晋元是不能不提的,可借助谢晋元家书: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十万以上,现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5页。]

教师:面对着武装到牙齿且增援不断的日军,此时的四行仓库是他们将要守护的阵地,亦有可能是埋葬他们的坟墓。临危受命的谢晋元没有丝毫退缩,带领着四百多士兵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即使是孤军,也浴血奋战;即使是拼尽最后一人,也确保四行仓库寸土不失,飘飘国旗不倒。这就是他们的信念,在殉国与苟活之间,他们选择践行“泰山鸿毛之训”。

通过谢晋元家书讲述“八百壮士”的故事,运用细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尽可能让学生走进当时的历史情境,理解这些爱国将士面临恶劣战况时的大义选择。家书配上教师这样的讲述,学生能够感受到将士不畏牺牲、坚决不放弃守卫每一寸土地的精神。此情此境,学生的情绪怎能不被调动,学生的家国情怀怎能不被激发呢?

情感发生的另一心理机制是以情育情。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具有互动性,即人与人的情感是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因此,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可选择蕴含丰富情感的家书进行教学,以历史体验强化道德体验,更有效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比如,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设计“品读先烈家书,体悟家国情怀”的教学环节,出示秋瑾和林觉民的家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陈平原:《秋瑾女侠遗集》,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7页。]

秋瑾《致徐小淑绝命词》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华锺彦:《中国历史文选》,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63页。]

林觉民《与妻书》节选

秋瑾在生命的最后时日所写的绝命词中没有提及儿女,仍是心系沉沦破碎的祖国,因革命壮志未酬而心有不甘,难道她不曾想念那对娇小待哺的儿女吗?林觉民在与妻子的诀别书中,并不仅有个人的情爱,更有舍一人、舍小家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教师空洞的“口头道德”和“书面仁义”相比,家书此时如何不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最好素材呢?这些家书流露出革命志士抛弃人世间最珍贵的情爱而谋求民众幸福和国家复兴的情感,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纯粹,怎能不触动学生的心弦?在细细品读这些鲜活的、细腻的家书过程中,学生质朴无华的家国情怀得以沉淀,情真意切的历史感悟得以滋养,“无需提醒的自觉”得以激发。

四、顺应高考命题挖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趋势

在“能力立意”理念的指导下,命题在选材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模式逐渐成为历史科命题的常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出现了“情境”,而且多达26处。新课标在关于考试与命题中是这样建议的:“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页。]可见,历史高考命题所依托的载体就是情境。这无疑会继续巩固“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模式的地位。家书史料中含有丰富的政治史、战争史和社会生活史素材,命题人可通过挖掘这些家书材料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解读史料、知识迁移、历史思维等能力。

2020年浙江卷第13题,命题人从一封抗战家书节选了片段,意在考查淞沪战争的意义。试题如下:

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劃”。经“沪战”一役()。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这道高考选择题属于情境命题中“选择有情节的历史片段或历史故事”[ 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年第7期,第9页。]类型,利用家书呈现战争的具体情境。上海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多次战火,脱离情境的“沪战”一词可有多种指代。学生通过解读家书对战争的描述,可知战争至少持续两个月,日军在上海投入的兵力至少二十万。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沪战”指的是淞沪会战,再结合淞沪会战的知识点即可选出正解。

2015年重庆卷第14题,该题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人物的三封家书创设试题情境,立意新颖,是典型的新材料、新情境命题。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胜利七十周年,当年中央电视台为传递抗战记忆推出的《重读抗战家书》节目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备受好评。命题人显然受两者的启发,将历史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该题通过挖掘家书的背景和内容精心设问,把学生的思维从家书链接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等知识,充分体现了考题源于历史又贴近学生生活。(1)、(2)、(3)题的第一小问的要求皆是“根据材料”,考查的是学生在新情境下阅读、理解家书史料,从而有效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第二小问的要求都是“结合所学知识”,考生需要依据家书史料提供的背景信息进行时空定位,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4)题“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是开放型设问,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亦有体现浓浓的人文色彩。

随着家书史料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来源,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模拟考试中亦使用家书史料命制客观题和材料题,增加学生对此类型史料的熟悉度。就目前从组卷网和无忧题库网的检索结果来看,试题中较为常用的是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梁启超家书、抗战家书和一些官员的家书。近年来,在高考综合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历史科考试由“知识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转变,[ 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64页。]家书史料作为新材料、新情境命题的素材仍具有应用的价值。

(责任编辑  袁妮)

【基金项目】广州市海珠区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家书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C06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家书史料命题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清晨忆家书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家书》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