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2023-02-22 07:50山东省郓城县兴郓学校李欣恺
家长 2023年34期
关键词:视域化学目标

□山东省郓城县兴郓学校 李欣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树立科学评价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工具、以终结性评价为重要工具,围绕学习内容与学生情况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使教学与评价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局面,从而帮助教师精准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为教学反思提供了可靠支点,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学习与理解、应用与迁移,继而高质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文章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从其理论内涵出发展开探究,分析了具体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实践策略,探究如何使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三者达成一致、形成一体,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使教学工具与评价工具有机融合起来,顺应教育改革,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质量。

一、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思路

(一)明确课堂特点及教学原则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围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展开设计,而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应采取逆向设计法,打破传统的设计流程,先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内隐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再确定评价任务、教学任务,使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逐渐明晰。但在教学中需要遵守学生主体原则、开放性原则,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有思考、有探究、有合作的开放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评一致,使教学过程成为实现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不断发展、张扬个性、提升能力的过程。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上实现的基本导向,在确定目标时,教师要从课程内容、基本学情、学科特点以及学科素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使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素养两大部分。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预期结果,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课程要求、学生要求,以便根据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评价方案设计,对教、学、评的落实有明确的指向。

(三)明确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化学教学工作的重点,既需要确定评价内容,也需要确定评价指标。每项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清楚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评价教学质量与学业质量,并掌握每项评价指标对应的课程要求、素养要求。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教学设计的流程与顺序来看,评价任务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中获得的结果用于教师评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指导后续教学活动调整。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评价通常需要围绕理论理解、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素养提升四个大方面展开,每项评价内容特征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评价任务。

(四)明确教学任务

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教学任务将教学目标、评价任务细化,为学生朝着目标学习搭建支架,是实现学习与评价两大工具融为一体的环节,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任务。考虑到初中化学知识性强、实验性强、应用性强,教师可以设计板块式任务,明确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指向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初中生认知特点,由于知觉意识性、目的性以及精准性、概括性均有了提高,逻辑性知觉、抽象性知觉也有所发展,更喜欢灵活、开放且具有挑战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以多样方式构建教学任务体系。

二、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一)根据学情,细化教学目标、评价任务

教学设计环节确定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具有笼统性,在开始教学前,教师还需深入分析学情,分解教学目标,分配评价任务,体现目标与任务从低阶到高阶、从单元到课时,并准确描述学习目标。下文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教学为例:

1.目标与任务分层。

在细化过程中,教师应将目标与任务分层,体现思维的进阶性。从短期学习角度来讲,学生仅需要掌握知识与技能,如学习新的理论、概念、原理,掌握新的实验工具、实验方法。但也要明确长期素养的养成,每项理论的学习都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精神而服务,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析复杂的现实问题,运用实验技能对物质的表面现象做出客观判断,从而能够做出正确评估与选择,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学习得到上升,更深入地分析化学问题。

在本节课浅层学习部分是通过氧气与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的现象,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评价任务是总结内容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深层学习部分是总结氧气与物质化学反应现象的共性,学会从化学实验表象深入探究性质,并从一个具体现象抽象出探究其他气体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从观察、分析、总结进阶到比较、抽象、归纳、评价,感受科学探究。评价任务是围绕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评价思维发展情况以及对科学精神的体会。

2.目标与任务分配。

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需要经历从单元到课时过程。教师根据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与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来明确单元基本目标导向,再将其分配到课时,构建具有层次的目标结构体系,以此保证课程标准与每节课的目标一致,每个环节的评价任务与课程标准联系。但在细化目标中,要避免目标过大、过于宽泛问题,否则容易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混为一谈,每个课时无法找到具体的目标,并影响评价任务成果导向作用的发挥。同时,要保证目标与评价任务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减少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语描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过程。除此之外,必须保证目标与评价任务相对应,每课时目标之间应具有关联性、进阶性。

本节课属于“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单元意在培养学生的分类观、构性观、转化观、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其中,“氧气”部分让学生了解到气体可以分类(分类观),通过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来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可以转化(转化观),氧气的活泼性质决定了其用途(构性观),再以实验现象抽象推理、解决化学问题(科学思维),感受化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认识化学的价值(科学态度与责任)。可以看出,单元目标在课时内有具体体现,也联系着核心素养,应在浅层学习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观念,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化学观念的内涵,在深层学习部分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具体的行为表现评价素养发展水平。

3.学习目标的表述。

在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细化中,不仅要强调教师的工作目标、突出教学成果,也要让站在学生视角进行描述,立足学生立场,描述学生需要通过哪些方法、活动达成什么行为,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使评价任务明确观察与测量对象;描述学生需要通过哪些行为条件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独立实验“带火星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探究出检测氧气方法,既使学生明确怎么学,也使评价任务明确如何证明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通过检测手段,证明学生是否达到最低学习标准,如能独立设计实验、能证明化学原理,既使学生明确学到什么程度,也使评价任务明确如何证明学生学会。

(二)分层教学,落实教学目标、评价任务

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差异,结合学生的能力与发展需求落实教学目标、评价任务,确保全体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应实施分层教学。先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学习能力强、对化学兴趣高、知识接受程度高;B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良好、需要激发化学兴趣;C 层次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化学基础薄弱、对化学兴趣低。按照层次设计任务,在总体教学目标导向下明确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达成不同目标,在“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上均有差异。评价任务应伴随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下文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例:

1.分层发布任务。

为避免学生感受到能力方面差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以微课、电子任务单等形式直接将学习任务内容发送到学习机上,在任务中明确完成任务形式、内容,以此照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情绪,避免打击学习自信。在接受任务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顺利开启落实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的第一步。如,提前发布电子任务单,针对同一项任务“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守恒原因”,要求A 层次学生结合实验自主探索,并能够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而对C层次学生的最低标准是能够从理论层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尝试与现实生活构建联系。

2.分层执行任务。

学习过程中,应在评价要求的引领下发生各项学习行为,行为表现需要与学生层次、活动类型相对应。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通常设计吸收型活动,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讨论两种现象,煤燃烧后只剩灰烬与天然气燃烧后无灰烬产生,从中梳理化学信息,理解质量守恒表示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其中,A 层次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B 层次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C 层次学生需要合作探究。根据知识特点,教师可以采取交流式评价,通过对话、口头检测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原因与价值的探究,需要深层理解与运用理论知识,通常设计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本节课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与“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中探索。其中,A 层次学生要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举例说明知识的运用。B 层次学生能够根据知识作出判断与理解,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C 层次在探究中形成初步理解,讨论中不断完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理解意义的特点采取选择式、论述式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展示思维的机会,初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3)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迁移,需要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更高层次发展,通过研究活动、深入思考活动等完成学习,将知识与生活或已有知识经验关联起来。本节课应从反向展开探索,分析化学世界中是否存在违反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其中,A 层次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灵活应用知识寻找合适实验对象,自主完成实验设计与操作。B 层次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完成实验。C 层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实验,感受化学的奇妙,尝试性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基于学习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围绕学会迁移中学生技能、能力的表现情况评价。

(三)动态评价,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法

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教学评价应嵌入教学活动中,贯穿教学全过程,具备随着教学变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落实动态评价,并使动态评价结果作用于教学效果判断上,指导教师动态调整教法。每项任务探究结束后均要组织课堂交流,围绕学习情况做出分析、评价,补充学习成果,既引导学生加深知识认识,也使教师掌握更多阶段性学习依据。下文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

1.分析教学效果。

在动态评价过程中,评价内容要与学习目标、表现标准、学生层次相对应。学习目标使教学评价有了具体对象,围绕学习目标,评价学生能否抽象概念、推导原理、解释原因、总结特点、运用知识等,而评价中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依据则是表现标准,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抽象概念、推导原理、解释原理等行为时,才能判断学习目标是否实现。考虑到分层教学情况,动态评价过程中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表现标准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判断目标达成情况且明确教学效果后即可进入调整教法环节。如本节课中,A 层次学生自主通过铁与硫酸铜反应实验,发现铁与盐酸反应后生出气泡、铜与盐酸不反应,推理出铁与铜活泼后,才能确定达成推导原理、解释原理目标达成。

2.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若有意外与突然情况出现,则难以按照预设进行。对于这种突然的变化,任何经验丰富的教师均难以完全精准预料,因此,在无法改变与预测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积极地应对,结合变化做出快速调整,使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得到纠正,从而使化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分析教学结果,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参与课堂情况,反思教学全过程,明确教与学中的不足,判断教学活动、评价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自主提升、教研交流、参与专业培训等方式优化与改进评价任务的形式,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按照学生需求提供教学服务,促进学生持续进步。在本节课中,面对C层次学生并未在讨论中发现按照金属活泼性顺序氢前面金属能置换出盐酸与稀硫酸中氢的规律这一问题,教师应认识到后续的教学中每个探究步骤的元素均应与实验紧密结合,如从最开始的实验中则要提出金属活泼性顺序这个大前提,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使C层次学生的结构化学习程度更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努力将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教学评价三者融为有机整体,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将教学评价迁移,对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引领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开展教学中详细分解教学目标、分配任务,指导教学、评工作顺利落实,动态、全面反馈教与学情况,促进教学工作优化,从而以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视域化学目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