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源 王岳
[摘 要] 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有机会在各类高校中接受教育,只有保障残障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益,才能更加全面地实现教育公平。在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中,需要注重教育、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路径。可以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资队伍、设置高适应性且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营造平衡且开放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等促进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关键词] 生态学;殘障大学生;高等特殊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6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对残障大学生的尊重和保护,只有保障残障大学生的受教育权,才能更加全面地实现教育公平。高等特殊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成效关乎我国的教育公平、社会公正和残疾人民生福祉,关乎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并不是孤立地自我发展的,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彼此共生。由于残障大学生自身生理方面的限制,更需要从生态化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发展问题,即更需要关注其与周围环境及他人之间的关系[3]。因此,建构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残障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等特殊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4]。高等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环节,其基本内涵包括直接面向各类残疾人提供的高等教育和旨在培养各类残疾人事业管理服务人才和特殊教育师资的高等教育[5],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高等特殊教育领域的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和谐共生等原理,研究高等特殊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符合生态文明的思想,也是高等特殊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培养模式。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全新的发展要求,有必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其未来的改革和发展路径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6]。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生态化教学更加强调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教育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和谐统一。本研究结合残障大学生的特点对当前高等特殊教育改革中生态化融入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路径提出建议,以助力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等特殊教育生态化融入的切入点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开始萌芽,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残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1987年,长春大学成立的特殊教育学院作为集盲生、聋生、肢残生教育为一体的本科学院,是我国第一个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开创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近40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在不断的积极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长期的实践中,高等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总结了一系列适合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帮助许多残障大学生走入社会并立足。但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历史较为短暂,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方面仍存在可以精进之处[7]。
维持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生态平衡是指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因子可以高效运行,各个因子之间、因子与环境之间能够达到协同运作、可持续发展。高等特殊教育系统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不管该因子是过于突出还是明显落后,整个系统的平衡都有可能被打破。高等特殊教育发展至今仍存在教育生态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中融入生态化的观点,以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师生关系等为切入点进行分析[8]。
(一)师资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特殊教育师资需求的增加。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高等特殊教育供需不平衡的情况[9]。为了更好地满足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需求,在师资方面可以通过扩大选拔规模和提高选拔标准等进行完善。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依赖于其中各个部分的稳定有序。因此,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可以从师资力量入手,不仅要注重供需平衡,也应当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程设置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其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也是残障大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来源,对高等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课程设置应基于生态化的理论,在教育生态环境内部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评价等要素做出调整,以使各个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残障大学生的发展之间保持动态平衡[10],使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学需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促进残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指影响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或要素,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等[11]。残障大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环境是相互适应的过程[12],他们既是教育环境的主体也是教育环境的客体,应该与教育环境和谐共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能帮助残障大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还能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高等特殊教育的生态化融入需要注重对教育环境的建设和改革,通过优化教育环境为残障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四)师生关系
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和残障大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要素,在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中,他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提高教师和残障大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为彼此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在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中,可以以师生关系的改革为切入点,以“绿色、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学理念为基本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促进残障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
三、高等特殊教育改革中生态化融入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资队伍
高等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是由众多教师个体组成的,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并在师资队伍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组成的团体与其他团体之间均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整体。应根据生态化理论中系统性原则对教师队伍进行平衡,进而为教师打造民主、平等的内部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共生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13]。从纵向看,教师的总体数量、梯队结构、学历学位等要合理;从横向看,理论岗位教师和实践岗位教师的比例要合理。纵向的师资结构是每个高校都需要建立的师资结构,但是要切实保障残障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则需要在横向上培养理论和实践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必要时还需要设置专门针对残障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教师岗位,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残障大学生需要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技之长,即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成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综合性的能力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14],这就要求教师遵循适应性的生态化教育原则,从学生成长和就业的适应性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形成开放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掌握本学科较为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方向,具有较为前沿的教学理念和科研能力。另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能传授给残障大学生技能知识,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技能。此外,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充足的耐心和爱心以及较强的共情能力。
教师是学校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持续性的成长动力,高效、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师生态因子活力最有力的因素[15]。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聘任机制、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客观准确的评价机制,以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尊重师资队伍发展的规律,关注教师生态系统的发展动态, 协调好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保证系统有效、稳定地运行, 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师资队伍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化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转变教师理念,调整教师建设方向,强化实践教育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等教师队伍生态发展的路径。师资队伍改革过程中的生态化融入能帮助高等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平等和谐的氛围。
(二)设置高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生态学原理,将课程设置看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整体,课程设计的各要素之间要达到动态平衡、整体平衡、相对平衡[16]。因此,在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应遵循适应性原则。一方面,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人类文化和科学技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只有让残障大学生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其更好地武装和充实自己,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与残障大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要将他们的发展性和独特性渗透其中,强化职业启蒙、身心康复、社会适应的功能,并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17]。此外,还应该更加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平衡。目前,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以必修课的学习为主,因学生身体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选修课所占比例较小且类型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的发挥。因此,应从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将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更好地平衡;在课程方案的制订中,可以适当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
在课程设置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能有利于残障大学生的持续性学习。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中要强调发展的持久力,强调未来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时需要根据残障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程,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秉承“最优化”原则,以适当的速度开展各门课程,以求让学生将知识学扎实,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以适应社会中的各种挑战[18]。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都是未来社会有影响力的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需要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理念的融入,能帮助残障大学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障人的权利与尊严[19]。
总之,残障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适应性的原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来制订课程目标。同时,在动态的变化中,合乎理性、合乎残障大学生发展规律地进行课程设置。
(三)营造平衡且开放的教育环境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种群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与外界环境共同形成的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对生物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两者始终处于相互创造的过程中[20]。高校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环境要素[21],它们可以作为一种隐形的德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于残障大学生来说,教育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帮助残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
根据生态学自然平衡的原理,创造有利于残障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应该从生态系统的全局入手。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要开展适合残障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如针对残障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模拟求职竞赛、残障大学生就业专项行动等。通过参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残障大学生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从制度文化方面看,要制定有利于残障大学生发展的学校制度,如残障大学生助学金制度及有利于残障大学生发展的选课制度等。通过有效的激励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效提高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物质文化方面看,需要讲究选址的科学性、校园规划的整体性、环境布局的合理性、物体建筑的审美性和特殊性等[22]。此外,也应该意识到“人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3],残障大学生在教育环境中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也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环境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就更需要依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帮助他们在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潜能。
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它既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也能通过与外部系统的联系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的产出,并且能直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适应外部环境是高等特殊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残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来满足谋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培养残障大学生的过程中,要有面向社会需要的开放性,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调整残障大学生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24]。
(四)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在求学期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残障大学生化解心理问题,保持学习积极性。在生态化的研究中,和谐共生概念广泛且多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5]。在高等特殊教育中,应努力建构以和谐共生为核心、以学生的生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化师生关系[26]。
在生态系统中,当新的元素进入后会对原本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以残障大学生入学之初为例,当残障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新的环境会对原本的教育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反过来原本的教育生态系统也会对新加入的残障大学生产生影响[27]。此时,残障大学生会与该系统中的其他元素形成新的联系,而师生关系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也是一种双向情感互动的关系。入学之初,如果残障大学生无法适应新环境,则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问题,而此时形成的师生关系若建立在良好交往方式的基础上,残障大学生则有可能通过师生互动克服困难,获得进步。从生态化的视角来看,首先,师生关系并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而是双方和谐共生、彼此依存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师生双方在关系中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共情的方法,站在残障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其所学知识和师生关系,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正确对待校园生活。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也能学习学生自立自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学生的反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等。残障大学生则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往体会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得更有价值,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发学习动机,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其次,师生交往的内容可以多元化。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残障大学生来说,他们也需要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发现生活的意义,战胜不良情绪,树立学习的信心,做好步入工作岗位的充分准备。最后,师生的交往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师生交往本身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师生关系建立和深化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成長,残障大学生更能通过生态化的师生关系促进知、情、意的协调发展,成为积极向上的人[28]。
总之,建构生态化的师生关系能给予残障大学生更好的情感寄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能丰富彼此对生活的感悟。在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中,残障大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更有信心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障大学生有机会在各类高等院校中学习,改变命运,奉献社会。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改革的生态化融入可以以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师生关系等为切入点,秉承和谐统一和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对师资队伍、教学环境、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的改革来促进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2][7]王建光.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等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2(10):34-36.
[3][4]梅翠平.生态化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J].外国语文,2020(4):137-144.
[5]冯元,王玲.高等特殊教育办学层次提升探讨——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4(6):66-72.
[6]丁晓磊,林司曦,陈鑫.基于教育生态学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208-209.
[8]刘志丽,刘晓明,李晗静,等.我国听障生高等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载文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8(3):52-57.
[9]杨小丽,杜学元.西南地区高等特殊教师教育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建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12):124-131.
[10]陈明洁.教育生态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1(5):32-36.
[11]谢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7):128-134.
[12]姜子敬,杨威.高校思政课提质策略——以教学环境构建为研究视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6):42-44.
[13]魏影.生态化理论视域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职教通讯,2018(10):67-71.
[14][15]宋继碧.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生态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3):19-28.
[16]徐启豪,王雪梅.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空间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4):38-44.
[17]王辉,王坤.特殊教育学校职业课程定位的逻辑解析与对策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46-52.
[18]余嘉云.生態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9]马佳妮.高等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教育研究,2023(5):119-133.
[20][27]白华.大学新生教育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与治理[J].社会科学战线,2017(4):237-243.
[21]孙丽娜,钟璐,王敏,等.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2):127-132.
[22]魏国孝.教育生态环境与学校环境[J].宁夏社会科学,2005(2):159-160.
[23]申怡铭,金瑶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重维度[J].新东方,2023(4):44-50.
[24]侯军英.生态学理论对高校教育环境构建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36-38.
[25]李胜会,邝焕君.和谐社会感知:客观保障与主观保障的双重效应[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96-109.
[26][28]余嘉云,顾建梅.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86.
Thoughts on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ZHAO Yuan1 WANG Yue2
(1.Police Officer Academ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250014;
2. Business School, Macquarie University Sydney Australia 2109)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ave opportunities to receive education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protecting the education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can education equity be realized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human and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 the reform path of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help them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nd contribute to society by establishing an equal and harmonious teaching team, setting up highly adaptable and sustainable courses, creating a balanced and ope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and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cology;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