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成果可视化分析

2023-02-21 05:18王晋高鹏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聚类文化

王晋 高鹏飞

摘要: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明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整体态势,该文以中国知网期刊近10年发表的文献作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科学知识图谱,从电影产业和文化传播等多角度进行考察,明确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性、价值和导向,具有其理论和实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经历了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逐渐成熟3个时期;跨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等关键词反映了该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从产出、合作到研究主题都已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和范式,对于中国特色电影强国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跨文化;国家形象;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060-07

Visualized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ilms Based on CiteSpace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clarify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ilms, this paper takes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s of CNKI in the last 10 years as the data source, uses the software of CiteSpace to visualize the data and draw the map of relate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nvestigates i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film industry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clarify the scientific natur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hich ha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ilm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periods: rapid growth, steady development and gradual maturity. The key words such a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mage reflect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ilms has formed a preliminary scale and paradigm in terms of output,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themes,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film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inese film;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e; National image; Visualized analysis; Knowledge graph

影視传播力是推动影视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影视文化软实力最为显著的指标[1]。曾经,中国电影需要采取泛西方化的形式得到世界的认可;如今,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文化格局中重要积极的建设者,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通过数据—图谱—结论的方式厘清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1 分析方法和数据搜集

CiteSpace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是对科学文献的视觉化描述和趋势展示,其能够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该领域的综述性研究做出全面科学的阐释,并利用图像对信息的视觉化来发挥一定作用。如综述性分析可以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等科学知识图谱,展示出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快速锁定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热点。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检索文献的时间跨度为2011—2021年。关于检索主题的选取,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创始人陈超美教授对于文献检索过程中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取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相对于对原始的检索结果不停地精炼和清洗,更有效的方法是留着它们,而这些不相干的数据在后续进行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中会自己暴露出来[2]。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中国电影”和“传播”为主题进行检索,一共检索到文献2 334篇,作为此次可视化研究的数据源和研究对象。

2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可视化分析

2.1 总体趋势分析

根据文献发表总体趋势分析图(见图1),可见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的文献数量在2011—2012年有一个陡增的趋势。2010年我国首次提出要积极实施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130亿的预期目标,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最快的国家。由此,中国电影的普及和传播速度大大提升。2011年,我国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参加在境外举办的电影展及专题活动,55部次国产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伴随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也在2011—2012年呈现翻倍增长的趋势。 2011年12月,“新媒体时代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二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行,基于该研讨会的国际会议期刊“从孙中山到乔布斯: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第三极文化论丛” 于2012年8月出版,会议论文集一共发表文章25篇,其中超过一半的文章集中探讨了中国电影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走向世界,推动了中国电影国际化传播研究的进程。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在经过2012—2016年的稳步增长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在2017—2018年达到峰值,每年发表的该领域文献数量超过了300篇。2017年是“电影质量促进年”,中国电影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借助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和庆祝建军90周年的契机,以《战狼2》和《建军大业》为首的献礼影片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战狼2》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塑造了中国式“超级英雄”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个人英雄和国际利益的有机融合,在文化价值上具有国际传播的共享性。同时,“一带一路”倡议集中反映出中国文化希望走出国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主动姿态,亦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契机[3],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有力载体,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论文数量也在这两年显著增加。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2020年后的研究开始关注后疫情时代及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更多聚焦于迈向“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该领域的文献数量也呈现出稳步增加的态势。中国电影发展态势持续总体向好,在银幕数量、市场规模、电影票房、电影产量等方面,中国无疑已是世界电影大国[4]。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快速发展的实践也伴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成熟和完善。

2.2 作者和机构合作分析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见图2)和该领域作者发文量前10位排名表(见表1)显示,整个主体网络图形成了365个节点和119条连线,密度为0.001 8,说明该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其中,最高产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黄会林教授(81篇),发文量遥遥领先。黄教授是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在2010年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的概念,将中国文化定义为除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以外的世界文化之“第三极”。黄教授认为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放大镜”,因此格外重视中国电影的传播力量。从2011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银皮书》,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分析数据和理论依据,在国内外电影学界和业界均得到了广泛关注。黄会林教授强调创作和学术的相辅相成,其不仅在北师大举办一系列与中国电影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的国际论坛和研讨会,同时在国外也创办了英文杂志,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前沿资讯和持续动力。发文量排名第二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黄海贝,其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探讨中国电影如何“扬帆出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的发文量也居于前列,其一直致力研究和探讨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并形成了很多相关的文献和图书成果,其中探讨了新疫情时代造就的世界电影新格局下中国电影的发展,“一带一路”电影的使命和问题,以及中国电影如何做到与时代同行等。

根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见图3)和研究机构前 10位排名表(见表 2)可见,中介中心性为几乎为0,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105篇)。以黄会林教授为核心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心机构,其合作作者还包括作者发文量排名第五的杨卓凡等。机构发文量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成为继北师大后又一个进行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机构。陈犀禾和田星合作完成了多篇关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文章,主题内容涉及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策略、中国电影的跨国型题材、合拍片的发展模式,以及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等。其多篇文章发表在黄会林教授举办的文化论坛期刊《“第三极文化”论丛》上,形成了一定的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关系。

2.3 研究关键词分析

根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以及该领域重要关键词表(见表3),该网络一共形成了472个节点和 604条连线,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有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等。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频次排名前10位且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有海外传播和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的基础是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接受程度,这也是早期研究的重点。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直接影响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程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需要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成功经验。好莱坞电影国际传播的成功确实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助力,但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不断崛起的新时期全球化大背景之下,还需要重新把握好莱坞电影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共生,使其成为展示世界各國文化的竞技舞台。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334次)。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影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其本身就承载了许多本国的文化符号,通过大荧幕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更加直观和贴切。一开始,中国电影输出的文化符号着重强调中国特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武侠片、动作片打开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市场,其弘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典型印象。然而,海外受众对武侠功夫片的喜好、对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功夫的认知,从某种角度看,反而成为阻碍其对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符号全面了解的障碍[5]。现在,中国电影的主题趋于多元化,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题材电影、以《哪吒》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都在跨文化传播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努力夯实本国文化基础,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至关重要[6]。

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因素是该关键词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历史和情境符号、刻板印象、文化霸权主义、认知差异、语言障碍等成为影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中西价值观差异、“文化折扣”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面临及解决的重要问题[7]。各学者针对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对如何提升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文献中提出的传播策略包括:(1)重视和引发共情,讲述能够唤起国际文化共情并能被海外观众接受的中国故事;(2)讨论全球性的议题,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理念,从文化折扣走向文化共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3)电影的跨国合作,通过合拍片的形式降低传播的成本,提升传播的效果;(4)提升文化自信,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5)推动汉语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并有兴趣的受众,加快跨文化传播的速度。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战狼2》《功夫熊猫》《卧虎藏龙》等是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被引用和探讨最多的电影。

同时,另一个关键词“国家形象”也居于前列。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着强烈的文化属性和国家意识形态特征。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电影作为对国家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文化产业来考察,明确电影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电影既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一大使命就是要增强通过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感。通过在影像叙事中建构国家形象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对于发展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8]。

通过关键词聚类视图(见图5)分析,可以发掘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及研究趋势。聚类图的两个显著指标是模块值(Q 值)与平均轮廓值(S值),通过Q值和S值可以判断聚类效果的优良。当Q值大于0.3时证明划分的类别是显著的,当S值大于0.5时认为聚类合理,当S值大于0.7时则说明聚类的效率较高。通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领域关键词聚类视图在预设分析条件下,选取该领域内聚类排名前十的模块展示,聚类的模块值(Q值)为 0.810 1(> 0.3),平均轮廓值(S值)为0.939 3( > 0.5,> 0.7),说明聚类中的社团结构显著。通过Q值及S值可以看出聚类合理并且效率较高。每一个聚类都由多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组成,聚类顺序从0到9,数字越小,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最大的聚类是0银皮书。由此可以看出,每年定期发布的《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在该领域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动力。

关键词突变图谱主要用于探测在某一时段引用量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从而发现某一个主题词或者关键词的衰落和兴起。该图谱主要用于明确最新的研究趋势,为未来研究主题的把握提供理论参考。根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领域关键词突变图谱(见图6),从关键词突现的演变来看,该领域研究的早期(2011—2014年)以整合营销和外国观众等为主,中期(2015—2017年)以功夫片、动作片和好莱坞电影等研究为主,近期(2018—2021年)则以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和新时代等研究居多。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与总体趋势分析结果相吻合。“一带一路”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搭建了平台,并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9]。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本文针对中国知网CNKI上以“中国电影”和“传播”为主题的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了相关科学知识图谱,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的总体趋势、作者和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关键词突变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是就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近10年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经历了快速增长期、稳步发展期,以及逐渐成熟期。其中,2011—2012年的文献数量成倍增长,增速很快;2013—2016年基本保持在每年50篇左右的增长速度,直到2017年和2018年的研究高峰,虽然2019年和2020年的文献数量稍有回落,但目前的文献数量和研究主题呈现出越来越成熟的趋势。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发展与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已经从最开始的典型形象输出到如今的双向融合。

二是从作者合作网络图和机构合作网络图可以看出,黄会林及其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心作者和核心机构;以陈犀禾和田星为代表的上海大学也是高产出作者和机构。这与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国际化开放程度高密切相关。

三是从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分析图谱和关键词突变图谱来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海外传播、跨文化传播、好莱坞电影,以及国家形象等方面。最新的研究则集中在跨文化、一带一路及新时代等方面。关键词的变化与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呈一致趋势,说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既是电影本身的输出,也是中国文化和国际社会的碰撞和交融。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策略方面都日趋成熟。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更需要在现代影像技术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新技术在电影制作和电影产业链条上发挥积极作用[10],打开新时代对外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胡智锋,杨宾.传播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3):140-147,193.

[2] 陈超美,李杰.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3] 黃会林,朱政,方彬,等.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2):17-25.

[4] 侯光明,李晓昀,杜若飞.传承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引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2):82-88.

[5] 许波.论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文化符号的认知[J].齐鲁艺苑,2018(1):86-91.

[6] 黄会林.结合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谈新时代中国电影“走出去”[J].中国电影市场,2020(1):4-5.

[7] 黄会林,黄昕亚,祁雪晶.中国电影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的实证研究——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1):74-81.

[8] 黄会林,杨卓凡.我国电影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9):18-21.

[9] 焦玲玲,郭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与影响研究(2010—2020年)[J].中国电影市场,2021(4):55-61.

[10]李平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电影国际传播[J].电影文学,2022(17):24-27.

猜你喜欢
跨文化聚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谁远谁近?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