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研究

2023-02-21 01:56李冠楠谢忠志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工科

朱 艳,李冠楠,谢忠志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江苏 泰州 225300)

1 背景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正式印发。教育部、财政部2019年10月25日公示第一轮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197项,进入建设名单之列院校将以此为新起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未进入“双高计划”建设之列的院校,将如何在未来五年内沉积磨剑,厚积薄发[1-3]? 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计,到2025年,我国重点发展的十大制造业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2 985.7万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个领域人才缺口最大,分别占到32%、30%、15%。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研读“双高计划”的建设价值,自我提问,是否建设了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是否培养了能够真正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双高计划”推动下,必须重新审视高职工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问题,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进行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研究。

2 高职工科专业结构的现状

本文以泰州市五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为研究样本,针对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职工科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地方企业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对高职工科工程人才具有如下新的能力需求:核心专业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目前工科专业建设中仍然无法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设置部分脱离前沿;2)现有课程体系与新经济下的新技术人才需求不匹配;3)缺乏全方位多层次伴随性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智慧教育终端;4)缺乏一支教学、实训、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学生管理一体化的高水平教学团队;5)高职院校+企业的合作育人机制太过于形式化。同时,在校企合作中缺乏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4-6]。

3 高职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路径

3.1 打造面向未来产业的“新技术+专业”的格局

图1为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改造升级的框架图。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等国家战略的推行,药品生产产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形成“制药装备智能化”“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等新业态。学院紧跟经济发展前沿,从制药核心技术、信息智能化以及装备自动化几个层面,围绕药品生产、信息系统应用以及智能设备装调维修3个岗位群,融合药品生产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7个专业,构建智能制药专业群。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拓展多专业交叉领域等措施,对传统高职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高职工科专业(群),做强优势专业群,探索“新技术+专业”的新模式,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服务、助推及引领”的双效双赢。

图1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改造升级的框架图

3.2 以“双高计划”为引领,重构工科课程体系

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例,重构工科课程体系,探索柔性、可拓展、面向岗位群的课程建设新模式。

图2为“模块组合、分层多元、跨界融通”的课程建设思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4个专业的课程重组,同类知识点所涉及的课程组合在同一个模块内,在一个模块内,依据岗位技能以及能力发展方向,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叉组合,形成由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等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各类生源的特点,分层设置课程学习内容,以学生获取知识及技能为中心,实现多元考核。打造工科与设计、管理、营销等有关联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工科与社会实践高度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业务领域与行业岗位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融合的高职工科课程体系。

图2 “模块组合、分层多元、跨界融通”课程建设思路

3.3 依据“双高计划”建设要求,探索智慧教育新生态

利用“互联网+”平台思维和跨界融合的特点,打造贯穿教师学生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体系,探索智慧教育新生态。

图3为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智能教学新生态模型,其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实时监测系统、智能学习行为及成效分析系统、教学及学习评价系统、个性化智能服务体系等5大部分。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以智慧职教云课堂以及超星泛雅平台为硬件教学平台,通过线上微课+直播互动+线下实践的混合教学模式来实现。以机电一体化子专业为例,将线下的实践教学项目与线上的企业真实案例教学资源库通过泛雅网络课堂立体交融,开展装备制造专业群主干课程+机电专业核心课程+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教学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平台教学监测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监测两大部分,着重于教学数据采集存储、教学信息反馈及提醒以及教学预警与干预,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联合开发校本监测系统,将教学、科研融为一体,基于深度视觉技术开发线上线下教学实时监测系统。

智能学习行为及成效分析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学习助手、学习信息反馈及提醒、学习注意力大数据智能分析以及学习预警及干预几个部分。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持,挖掘学生学习进度、喜好及效果,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及时调整学习进度。

教学及学习评价系统即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教学质量评估分析系统,以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依据,全过程输出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3.4 打造高职“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

“双高”师资队伍建设是“双高计划”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是基于“双师”理念又高于其要求的一个概念,是“双高计划”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任务。如图4所示,共构建了5个类型(高端教学人才团队、专业实训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学生管理优秀团队、创业实践优秀团队)的教师队伍,根据不同类型教师队伍分类培养。高端教学人才梯队核心培育教学名师,专业实训团队核心培育技能大师,科技创新团队核心培育学术带头人,学生管理优秀团队核心培育专家型辅导员,创业实践优秀团队核心培育创业导师。通过分类培育,突出拔尖专家型教师,整体与个性化并重发展,打造“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同时拟定考核指标,不同类型教师队伍侧重考核指标分类规划,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展现价值的舞台,都有属于自己努力的小集体,形成符合“双高计划”要求的高职“高水平双师”教师团队,激发高职工科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技术人才提供服务保障。

图4 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分类培育及分类评价构建图

3.5 打造协同创新多元服务平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根据企业所需求的核心专业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指标,邀请企业专家与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共育方案,深化产教融合,调动企校双方的能动力,通过跨校企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产业学院、学习工厂等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合作育人机制[7-8]。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江苏制造强省战略,紧跟泰州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趋势,打造高职协同创新多元服务平台,包括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切实发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学院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框图如图5所示。围绕协同创新多元服务平台,连接企业—校企合作学院—专业群,形成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耦合。

图5 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框图

4 结束语

本文立足我国近年来推行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双高计划”的政策环境下,将高职工科专业升级改造的各个环节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提出“模块组合、分层多元、跨界融通”的课程建设新模式、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教育新形态、高水平教师队伍、协同创新多元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规划专业(群)的改造升级路径,形成与泰州地区支柱、优势、特色、战略性产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群体优势,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高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支撑江苏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本文所提出的研究路径也将为其他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造建立参考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推广性。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工科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