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隐喻的《误杀》中羊的意象解读

2023-02-20 12:04甘小亚
语文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僧人寺庙普通人

○甘小亚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误杀》是2019年末推出的一部贺岁片,以其巧妙缜密的情节设计和干净利落的故事节奏,刷新了人们对国产犯罪悬疑片的认识,其票房在上映后30天已突破11亿元大关,创下了国产犯罪悬疑片的票房新高。故事讲述泰国小镇平民李维杰,他的大女儿平平在参加夏令营活动中被恶少素察迷奸,当素察以迷奸视频再次要挟侵害平平,平平和母亲阿玉在反抗中失手打死素察。素察母亲是骄横的女警长拉韫,父亲是市长竞选人都彭,本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但电影中都是惹不起的当权者。面对不择手段的警长拉韫和恃强凌弱的警察桑坤,为了保护家人,李维杰模仿电影中的反侦查技巧斗智斗勇,虽然遭受严刑逼供,但最终让拉韫和都彭身败名裂。不过,心地善良的李维杰在自责中最后还是选择了自首。

该影片的轰动效应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影片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包括影片中曲折离奇的悬疑设计、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影片折射出的社会问题,笔者也被影片及相关研究所吸引。影片片名为“亡羊”,并且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羊的画面,不难看出羊对于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尝试从多模态隐喻的视角解读影片中羊的意象,通过隐喻传递出的这些不同意象,挖掘出影片想要传达的观点,帮助大众更深入地理解欣赏这部作品。

一、理论依据

(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是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文学中,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常用于小说、诗歌、影视等艺术创作中。电影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质量高、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撼立了自己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意象是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秀的电影作品常常通过意象的设定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充当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电影作品中,“意”是“象”的内涵体现,“象”是“意”的表达方式,“立象以尽意”。意象是创作者的主观世界与审美对象的物我融合。影视意象与其他艺术意象又有所不同,“象”是指虚拟四维声画世界中人、景、物以及光和色构成的“影像”及“声象”,还包括叙述、叙事的“事象”,是客观自然界“物象”和人类主观自然界中“心象”在创造者的意识投射下的统一。隐喻也被称为比喻性的意象,它通过不同类型的隐喻,将始源域和目标域,即象和意连接起来,帮助观众或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影片中的人、景、物及影像、声像、事象。

(二)多模态隐喻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最初,隐喻只是被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修辞手段而已,随着科学尤其是认知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工具。1980年,乔治·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隐喻是通过其它事物理解和经历一种事物”,强调“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隐喻式的”,“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1],从此隐喻研究被正式纳入认知科学领域。

20世纪80 年代以前,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以语言这一单模态为主,此后,研究范围从单一的语言领域拓展到非语言领域,实现了从单模态向多模态的转向[2]。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语言隐喻之外的其它符号或模态的隐喻愈来愈关注。语言学家查尔斯·福尔切维尔(Charles J.Forceville)在《多模态隐喻》一书中将隐喻定义为借助具体的感知过程来进行阐释的符号系统,与单模态隐喻不同的是,多模态隐喻是指利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模态的形式来体现隐喻的现象,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是在不同的模态中被表征的[3]。多模态包括:1)视觉模态;2)听觉模态;3)嗅觉模态;4)味觉模态;5)触觉模态。但查尔斯·福尔切维尔后来在实际运用时发现这样的分类还是过于宽泛、不够明晰,于是他又将视觉模态分为图像符号、书写符号和手势及动作;听觉模态分为口语符号、声音和音乐,所以总共有九种模态[4]。这些模态能够把日常生活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给予接受者不同的感官信息,进而传达文字以外的含义。

二、影片中有羊的场景及其隐喻和意象

在这一部分,笔者以隐喻为工具,聚焦于影片中有羊出现的多个场景,尝试解读这些场景中涵盖的多模态隐喻,从而揭示这些羊的意象。

(一)影片中有羊出现的场景

基于查尔斯·福尔切维尔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模态隐喻包括五大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其中视觉模态又可细分为图像符号、书写符号和手势及动作,听觉模态可细分为口语符号、声音和音乐,故共有九种模态。相应地,本文在解读影片中的多模态隐喻时,将不同的符号隐喻也视为不同的模态隐喻。在这部影片有羊出现的场景中,本文提取的主要是视觉模态中的图像、书写、手势、动作,以及听觉模态中的口语、声音和音乐等符号。

在这部影片中羊一共出现了七次,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男主第一次去寺庙布施,在气宇轩昂的大殿外,男主对着僧人跪拜,洁白温顺的羊就伫立在僧人旁边。伴着寺庙里空灵悠长的钟声,僧人为虔诚的男主洒圣水并祈福。这个场景涉及了至少四个模态:图像、口语、手势和声音,图像包括羊、寺庙、僧人和男主人公,口语是僧人为男主祈福的话语,动作是僧人为虔诚跪拜的男主洒圣水,声音是寺庙里空灵的钟声。

第二次是男主去湖边抛车沉湖,企图让真相深藏水底,此时正巧有羊群经过,男主掩埋真相的过程被羊群凝视,它们表情木然、未作停留。这个场景主要涉及图像和动作两个模态,图像包括羊群、湖面、男主,动作是羊群木然凝视着汽车慢慢沉入水中。

第三次是恶警桑坤暴揍承包商,男主替友出气把桑坤踹倒,桑坤暴怒,拔枪就射,结果射死了男主身边的羊。这个场景主要涉及图像、动作两个模态,画面中是面目狰狞的警察举枪射击,男主满脸惊恐,羊中弹倒地。

第四次是警察去学校找大女儿问询,当时老师正在讲解动物习性。画面中涵盖了至少三个模态:图像、口语和动作,画面中有严肃庄重的老师和端坐聆听的学生,老师正在循循善诱地给学生讲解羊的习性,“羊是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这段话貌似在讲解动物习性,其实是借羊喻人,在影片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效果。

第五次是男主用羊掉包了素察尸体后,再次去寺庙布施,结果被僧人拒绝。虽然庄严肃穆的大殿、空灵悠长的钟声以及超然和善的僧人还在,但那头洁白温顺的羊不见了。此时僧人不受男主人公的布施,并且告诉他“感谢施主,无相布施,才有无限功德”。这段场景主要涉及图像、声音和口语模态。

第六次是大雨中警察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棺材里素察的尸体不翼而飞,长方形的棺材里躺着那只被恶警桑坤打死的羊。这段场景主要涉及动作模态和图像模态。

第七次是影片末尾男主人公又来到寺庙,他已经决定坦白真相,面对僧人,他毫无隐瞒。与第二次去寺庙布施时的场景略有不同,这一次僧人旁边的那只洁白温顺的羊又一次现身,伴随着寺庙里悠长的钟声,这只羊又恢复了第一次时的温顺平和。这段场景主要涉及动作模态、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

(二)上述场景中的隐喻解读

纵观所有影片,图像是每部影片的必备符号,可以高效呈现概念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5]。在本片羊出现的七个场景中,图像、动作出现得相对较多,效果更为直观,口语、音乐更抽象含蓄,出现得相对较少。在这些符号的共同作用下,一连串的隐喻被构建,从而羊的不同意象被呈现出来。

在羊第一次出现的场景中,庙宇、僧人和钟声都是为了凸显羊,气宇轩昂的寺庙、平和超脱的僧人和悠长空灵的钟声通过本体隐喻,构建出了一个高贵向善的世界,而此时立在僧人身边的羊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洁白高贵、安宁平和,它隐喻着一心向善、过得淡泊宁静的普通人。

在羊第二次出现的场景中,包括三个画面——车缓缓沉入湖中、湖面很快恢复平静、羊茫然凝视。车被推入湖中缓缓下沉,寓意着人极力地掩盖过错,当车沉入、湖面瞬间又变得光滑如镜,不见一丝波纹,隐喻着真相被深深地隐藏。而羊群经过,木然地凝视这一切,然后径直向前走,没有丝毫停留,此时的羊隐喻着完全不辨真相、分不清对错善恶的糊涂人。

在羊第三次出现的场景中,主要有两个画面——警察因私愤拔枪射杀男主、结果误杀了羊。警察以查案为名,实则借机泄愤,报复男主,欲杀男主,警察隐喻着滥用职权、欺压百姓、甚至随意践踏百姓生命的权贵阶层。男主侥幸逃过一劫,羊却无端丧命,没有任何缘由、悄无声息地死在了警察的枪下,此时的羊就是普通民众的象征,他们在权贵眼里无足轻重、命如蝼蚁、死不足惜。

在羊第四次出现的场景中,老师的讲解画面和文字“羊视力不好,很容易离群,被大型动物吃掉”貌似是向学生介绍羊的特性,其实是以羊喻人,隐喻普通人看不清真相、容易被权贵阶层欺凌践踏。男主的女儿被警长儿子欺辱、男主被警察泄私愤射杀险些丧命,男主及家人遭受的这些欺凌就是这段文字的真实写照。通过语言文字这种较为抽象的符号,影片强化了羊代表的普通人的凡庸、不辨真相、易遭迫害等特性的普遍性。

在羊第五次出现的场景中,寺庙、僧人和钟声都在,羊却消失不见了。气宇轩昂的寺庙、平和超脱的僧人和悠长空灵的钟声通过本体隐喻,构建出的是与第一次一样的高贵向善的世界,唯独不见了那头洁白高贵的羊。羊原本是这个高贵世界的一部分,隐喻着像男主一样高贵善良的普通人,而此刻男主杀害素察、毁车沉湖、隐藏真相的种种行为已经偏离了高贵善良的方向,更无法做到宁静平和,他已不属于这个高贵向善的世界范畴了。僧人的话“感谢施主,无相布施,才有无限功德”表面是不收男主布施,实则是告诉男主他已偏离了至善至美的方向,提醒他任何时候都要回归善良的本心。

在羊第六次出现的场景中,羊和素察躺在棺材中的画面交替出现,棺材里躺的应该是素察,此刻却是那头被误杀的羊。素察躺在棺材里的画面是真相,而羊躺在其中却是假象,此处的画面交替寓意着真相被隐藏。此时的羊隐喻着像男主一样的普通人,无权无势、命如草芥,莫名地丧命,成为替罪羊。

在羊第七次出现的场景中,画面和第一次几乎一模一样,寺庙、僧人和钟声都在,那头洁白高贵的羊也重回到僧人身边。两次的场景貌似相同,实则不同。羊是同男主一样的普罗大众的象征,第一次场景中的羊隐喻着天性善良、单纯的男主,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与世无争,只求过着自己的安稳日子。而第七次场景中的羊则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碾压后的男主,困苦、彷徨、犹豫过后,他依然选择了回归善良本心、追求内心安宁。此刻的男主真正领悟了善良、高贵的内涵,找回了至善至美的方向。

上述七个场景中包含的符号及其隐喻意义,归纳在下表。

(三)上述场景中羊的不同意象

影片中的羊是普通人的象征,影片通过多模态符号,展示羊的不同意象,其实是在给观众展示普通人的多维特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性。

1.善良高贵的天性。在动物特性上,羊天生丽质,象征纯洁高贵。《诗经》中有一首篇名为“羔羊”的诗,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春秋繁露》中记载:“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羔羊似乎懂得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所以会跪着吃奶,从而羊被人们赋予了“至孝”和“知礼”的意义。

提到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善良、高贵的特点,影片中羊的意象就是拥有善良高贵之心的男主,即,出身平凡却心地善良、灵魂高贵的普通人。在影片里羊第一次出现的场景中,男主去寺庙布施,对着僧人跪拜,虔诚地祈愿一家人平安顺遂。对家人,他全心付出毫无怨言,对同事、邻居,他乐善好施,舍己助人,此时的他完全称得上是心地善良。在女儿被欺凌后,男主愤怒、恐惧,为保护家人,他杀害素察、掩埋证据、隐藏真相,但他的内心却未曾有过片刻安宁,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男主终于悔悟,他决定讲出真相、承担罪责。此时的男主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寺庙跪拜时的那个只求家人安稳、与世无争的单纯好人了,在被生活碾压、经历了重重磨难后,他的责任感、是非观经受了激烈的斗争和严峻的考验,最终他毅然选择了勇敢和坦诚——公布真相、承担罪责,他不仅找回了最初的善良本心,而且灵魂经过了苦难的洗礼,变得更加高贵。

2.温顺胆小、易被攻击的特性。在习性上,羊性情温顺,但同时也是较胆小的畜种,自卫能力差。比如,羊怕雨水,遇到下小雨即匆匆逃避,如果居所过分潮湿,还会患湿病而晕倒。又比如,突然的惊吓,容易导致羊群“炸群”。因此中医学上以患有痉挛失神、口吐白沫、声如羊鸣之病叫“羊癫疯”或“羊角疯”。因为羊的温顺胆小,也很容易被攻击,因此羊也有弱者、被牺牲者的内涵。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在影片里羊第三次出现的场景中,恶警桑坤暴揍承包商,男主人公替友出气一脚把桑坤踹倒,桑坤暴怒,打死了男主身边的无辜羊。另外,在羊第六次出现的场景中,警察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棺木中素察的尸体不翼而飞,长方形的棺材里躺着那只被恶警桑坤打死的替罪羊。这两次场景中的羊都是被欺凌压迫的对象。此时羊的意象就是像男主一样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他们地位卑微、低如蝼蚁,因此在权贵人士眼里他们命如草芥、死不足惜。

3.乌合之众、易迷失的特性。从动物习性上讲,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鼻者即食之,因此羊用来隐喻那些蒙昧之人。在《大智度论》中,则以“牛羊眼”来比喻凡庸之眼。禅宗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因为蒙昧,所以需要群居,才能得以生存。

在影片里羊第二次出现的场景中,男主人公为销毁证据抛车沉湖,此时一群羊经过湖边,神情木然地凝视着汽车沉入水中。此时的羊群虽然目睹了男主人公掩埋真相的全过程,但它们没有任何判断,亦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此时的羊群俨然是乌合之众、凡庸之眼,这也是男主当时的写照。他作为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在女儿被欺凌却无处申诉的境况下,对政府和警界失去信任,情急之下杀害素察、抛车灭迹、编造证据、隐藏真相,全然忘却了是非曲直的准则。这时羊的意象就是像男主一样在现实中、在困境时忘却了是非真伪的做人标准,迷失了方向的糊涂人。

三、不同意象串联出的影片主题

从第一次伫立在僧人身边的美善羊,到最后依然静静立在僧人身边的回归羊,影片做到了首尾呼应。影片开头是寺庙里祥和宁静的画面,接下来发生的女儿被欺凌等一系列事件令人猝不及防,给男主及家人带来了深重的磨难和煎熬,男主被亲情牵绊,情急之下他杀害素察、掩埋证据、隐藏真相,但内心未曾有过一丝的安宁,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坦白真相、承担应有的罪责,此时他又看到了重返僧人身旁的那只洁白高贵的羊,一如找回了自己的善良本心。影片通过不同模态隐喻,呈现出了羊的不同意象,这些不同意象最后串联出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即,虽然地位卑微、经历磨难,但普通人身上向善向美的初心从未消失和走远。这是一部充满了正能量的电影,它呼吁大家无论面对任何遭遇,都要保有勇气和希望,保留善良本心,唯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在这个充满正能量的整体意境中,影片里羊的意象也有另一方面的内涵,即普通人胆小、易受攻击、易迷失是非标准而成为乌合之众,这也表达了另一种声音,即大家都要努力改善社会环境,才能避免像李维杰这样的普通人成为亡羊。只有构建更为公正、人性化的社会制度和保障体系,每一个普通人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践行真善美,去永葆善良和高贵的初心,而不会被生活逼迫得无助绝望,成为忘却是非对错标准、迷失自我的亡羊。

四、结 语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研究的不断发展,意味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电影作品是镜头画面、语言、声音和配乐等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台词语言来进行主题思想的表达,也可以结合影视画面进行多模态认知的深化和印象的加强。本文以多模态隐喻为工具,解读《误杀》中的有羊出现的一系列场景中羊的意象,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构建出影片的主题,使大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让读者领略到了多模态隐喻在电影主题构建中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僧人寺庙普通人
必然的结果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白云深处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