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认知冲突 优化课堂教学

2023-02-19 11:39张婧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认知冲突

张婧祎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这类课文承载着传承革命精神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冲突是学生思想认知上的一种情感表现。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冲突,或者结合课文特点人为设计一些冲突,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要通过还原情境、品析语言、阅读实践等途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获得对文本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样,能达到提高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质量的目標。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39-03

阅读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一种矛盾思想或者情感表现。巧借认知冲突引领学生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助力教师了解学情,优化教学方法。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或者与文本中人物的价值观不同,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冲突来引领学生的阅读学习,就可以点燃学生的阅读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认知冲突来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助力呢?

一、还原情境,消除冲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的事件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教师结合文本内容,采取多种策略还原事件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的,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一)借助生活实例还原情境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由于受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在理解一些事件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还原课文中事件的始末,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学生对白求恩在形势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行为感到无法理解——炮弹不断在身旁爆炸,多么危险的环境,随时都会失去生命,况且抢救的还是其他国家的战士的生命。白求恩的做法显然与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存在冲突。针对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链接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时,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支援武汉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他们不怕被病毒感染吗?”在对比思考中,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白求恩大夫一样,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投入为人民服务中的工作者,他们是当下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存在。教师借助生活实例还原课文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来感受人物的所作所为,走进了人物内心,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通过模拟体验还原情境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描写的大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很难有深刻的感受。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情景模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化作事件发生现场的亲历者,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在这样的情境还原中,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情感定然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学生对周恩来为什么在少年时期就能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感到困惑。基于学生的认知,教学“中国女人被外国人欺凌反遭中国巡警训斥”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中国女人、中国巡警及外国人,还原文本情境,并说一说:“假如你在现场,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幕,你的心里会做如何感想?”有的学生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绝不容许外国人挑衅。”有的学生说:“我想狠狠地揍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还原情境,激起了学生对外国人的愤慨之情及强我中华的决心。在真实感受事件始末的过程中,学生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与文中周恩来的情感实现了共振,达到了认知平衡。教师依据课文特点,采取模拟体验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体验与感受,推动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补充资料还原情境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了解不多,很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对此,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清贫》一课,方志敏经手的款项多达数百万元,可是两名国民党军士在他身上连一个铜板也没找到,学生对此感到无法理解——方志敏经手那么多钱,怎么身上什么都没有呢?于是,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方志敏的相关资料,了解方志敏被捕的原因以及方志敏的任务。资料的补充,不仅消除了学生对方志敏的误解,而且使学生对方志敏清贫、一丝不苟、舍己为公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的感受。这样教学,学生对方志敏及像方志敏一样清贫的共产党员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知,消除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资料补充可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提升教学质量。

二、品析文本,化解冲突,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理解与感悟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理清文本结构、感悟人物形象特点等方面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精神,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

(一)梳理文本结构,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在高年级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篇幅普遍较长,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熟悉文本结构,理清文本脉络,以促进学生对革命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与感悟。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开头与结尾反复提到1947年4月28日感到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发现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顺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在梳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变得立体、鲜活起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课文开头和结尾为什么反复强调1947年4月28日,使学生发现了平时阅读中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从而化解了认知冲突,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真正理解。

(二)品读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有些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很到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人物细节描写的地方,将品味语言与感悟人物形象相结合,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对老班长的两次“笑”,学生感到无法理解。一处是“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特别少,老班长为什么还会笑呢?另一处是“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又是为什么呢?基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老班长这两次笑有哪些不一样,他的笑中蕴含哪些深意。通过细读文本,学生发现老班长两次笑的不同。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装出来的,因为今天端来的鱼汤特别少,老班长很自责,但又怕大家不喝,他故意用笑来活跃气氛,想让大家把鱼汤喝下去。第二次的笑是因为看到同志们真的把鱼汤喝下去了,老班长是真的笑了,但是又因为让同志们喝得太少了,他在为同志们的身体担心,因此嘴角才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样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的细节深入解读,化解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一心一意照顾战士们,带领战士们走出草地的精神有了深刻的感受。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细心阅读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在表达上的独到之处,真正体悟人物的精神内涵。

(三)品析特殊标点,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不仅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还运用标点符号来表达思想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的一些特殊标点符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深化对革命人物的认识。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第一部分有这样的描写:“那一次次的分离……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段话中,作者将问号、省略号、感叹号组合在一起。许多学生对这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难以理解,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使学生对毛泽东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形成深刻体悟。学生对毛泽东也会有这样的复杂内心感到不可理解。教师聚焦标点符号,引领学生深入品读文本,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样一来,学生对人物身份的认知冲突、对文本表达的认知冲突随着对课文的反复品读迎刃而解了。可见,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文的结构、细节,还要关注课文中独特的标点符号,并从标点符号入手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

三、阅读实践,降低冲突,感悟文本精神内涵

在革命文化題材类课文教学中,仅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可以借助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多形式阅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文本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一)拓展阅读,立体感悟人物精神

统编语文教材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后都设置了相应的“阅读链接”,凸显了编者以篇带类的编排理念。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与“阅读链接”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其中,《军神》一课后的“阅读链接”编排的是《丰碑》一文。学完《军神》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方法学习“阅读链接”的内容。学生对文中军需处长被活活冻死的内容感到无法理解。在学生眼里,军需处长掌握军中物资,他怎么可能会被冻死?基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红军长征的其他故事,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更多的英雄人物。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英雄人物”为主题,在班级内开展“走进英雄”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观看革命主题的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感悟。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由一篇学会一类,获得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与感悟。

(二)加强实践,深刻领悟文本内涵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文本阅读与语文实践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把文本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促进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刻体悟。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与雨来,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走近雨来,提出自己关心的话题。“小记者”问“雨来”:“雨来,你为什么要掩护李大叔呢?面对鬼子,你心里害怕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小记者”的提问,学生真正走近雨来,感受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或者观看《开国大典》的影片,感受开国大典庄严、隆重、热烈场面,加深对开国大典历史意义的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深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难免会产生认知冲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巧借冲突引领学生阅读,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力量,把原本沉闷枯燥的课堂变成活泼灵动的体验场,从而提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卫其.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落脚点及教学方法[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3):4-8.

[2] 游伟.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1(22):14-16,30.

[3] 李海华.大单元视域下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教学: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1(20):28-31.

[4] 郑皓珠.注重三“结合”,优化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教学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2(3):15-17.

[5] 廖丽萍.认知冲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助学契机[J].小学教学设计,2022(16):8-10,14.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统编语文教材认知冲突
“要素·活动”式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实施的一种路径
生涯启蒙与学科整合之旅
借助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口语交际内容之新变
统编语文教材之新闻体裁作品编写探究
统编语文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设计“陷阱”,引起质疑,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