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五维”教育理念下的学前教育改革工作,立足当前幼儿德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有关资讯,结合相关工作经验和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学习、分析,探究有效开展幼儿德育的相关策略,以资参阅。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策略
作者简介:邵秋凤(1994—),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幼儿园。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德育得到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道德培养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也没有适配的策略体系,这不但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还会使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总体方向,并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探索、践行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提升幼儿德育的趣味性
幼儿的身心发育刚刚起步,他们对外界信息的认知、获取和吸收能力都非常薄弱,常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无法实现注意力的长时间高度集中,思想活动和行为都表现出明显的自然性。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认清这些事实,在工作过程中突出德育的趣味性,以此来更好地吸引幼儿配合自己,并借助更多有趣的形式和载体来降低幼儿的认知难度,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成效。
(一)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幼儿身心刚开始发育,对于语言、文字等常规信息的理解能力还较低,更无法独立理解、消化抽象的理论知识,唯有依托感性化渠道才能实现知识学习和思维构建。基于这一客观认识,幼儿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应避免空洞、抽象、乏味的理论输出,而要凭借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呈现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的优势,利用音频和影像等手段将德育知识直接展现在幼儿面前,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逻辑体系,让幼儿通过更符合个人认知能力和有趣的途径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并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活幼儿的学习灵感和潜能,进而使幼儿德育更为有效、高质地开展。
例如,在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意识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动画作品,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幼儿看,让幼儿在观看有趣的故事和欣赏鲜活的角色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场景与情节认识到“团结合作力量大”以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真正明白互帮互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借助趣味活动开展德育引导
幼儿活泼、好动、爱玩,对于他们来说,坐在教室里乖乖听教师讲话绝对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才符合他们的喜好,而且很多幼儿会在参加游戏活动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时,应该体现其实践性和活动性,根据德育内容、要求,以及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兴趣,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并注重对生活元素的有机融合,为幼儿创造具有真实感的德育情景,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对德育内容形成更加深入、透彻、全面的理解。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幼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保证安全和秩序,设计针对各种意外情况的预案,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1]。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盲人过桥”的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其中一人用布蒙上眼睛,另一人要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由教师在二人中间用粉笔画上两条线段,两条线段之间的部分便是“桥”。比赛开始后,蒙眼的幼儿要在搭档的语言提示下在规定时间内走过“桥”,中途不能踩到“桥”外,否则便算“落水”,用时最短且平安过“桥”的幼儿可为本组积1分,最后积分最多的一组即为获胜方。这个游戏既培养了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幼儿的进取心和团队荣誉感,对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很有帮助。
二、突出幼儿德育的生活性
幼儿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子。绝大多数的幼儿对自己生活圈子中的人、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触欲。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利用这一点,积极引入幼儿熟悉的生活元素作为德育的场景、载体和素材,使幼儿感受到德育无处不在和其具有的价值,从而对道德形成更为清晰、准确的理解。
(一)利用生活化場景开展德育引导
生活是各种真、善、美的合集,而真、善、美就是对良好道德的精炼概括。很多幼儿虽然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只是对这些事物进行表面的观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以及其所具有的德育价值,因而在接受教师的道德教育时缺乏有效的生活体验。对于这个问题,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引导幼儿发现蕴含在丰富生活场景中的美好,让幼儿在观察和体会中进一步形成正向的情感认知,提高幼儿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中的花园,引导幼儿欣赏美丽的景色并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勃勃生机,看一看色彩艳丽的花朵、青翠茂盛的小草、高大挺拔的树木,嗅一嗅馥郁的花香、清新的草味和淡淡的泥土气息,听一听悦耳的鸟叫、欢快的虫鸣,还可以观察整齐列队的蚂蚁、花间飞舞的蝴蝶、辛勤采蜜的蜜蜂以及在泥土中时隐时现的蚯蚓……通过这些景色和生灵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利用生活化活动开展德育引导
道德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以软性的方式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种公共认知,从这一方面来看,道德可以说是充分融入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幼儿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潜意识里还是将道德作为一种适用于特殊场合的东西来看待,既没有体会到道德的广泛存在,也缺少在平常生活中践行良好道德的鲜明意识。据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积极利用幼儿在园期间的日常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积极按照教师所讲述的道德理念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幼儿不仅明白良好道德的含义,更能在行动中践行道德[2]。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时,可以故意将原本充足的玩具藏一部分,然后询问幼儿们:“玩具不够分,大家说一说,老师该把玩具分给谁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谦让的良好品质,同时,活跃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开动脑筋,合理分配玩具。
三、体现幼儿德育的细节性
“细节决定成败”,因为细节能够对人的思维认知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据此,幼儿教师开展德育引导时必须从细处着眼,帮助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断修正自己的道德认知,让德育成功渗透幼儿每日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从环境氛围入手体现德育功效
环境和氛围能给人的主观认知方面带来不易察觉但又深刻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幼儿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据此,幼儿教师可以从环境氛围角度切入,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入环境的改造和建设当中,如在幼儿经常活动的场所设置一些具有一定观赏性、趣味性和道德引导力的信息符号,以对幼儿的道德认知产生正向影响。借助这样的手段,幼儿的道德教育将变得更加顺利,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审美取向的健康发展[3]。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体现日常行为规范的连环画挂图;也可以在幼儿活动或吃饭时,利用广播设备播放一些弘扬正能量的儿歌;抑或在幼儿园围墙上画文天祥、岳飞、林则徐、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画像,并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等等。
(二)从日常行为入手体现德育功效
一个人的日常行为能表现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样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会受到其日常行为的影响。由于缺乏自律意识和能力,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出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对此,幼儿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加以引导。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从幼儿行为的细节处入手,结合园中的日常活动安排对幼儿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并在发现问题时予以幼儿耐心、和善的引导,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受到思想道德层面的深刻影响。
比如,在幼儿吃午饭时,教师要提醒他们尽量将碗中的食物吃完,不要用筷子指其他人,吃完饭后要捡起桌子上和地上的食物残渣扔到垃圾桶里,还要认真清洗好自己的餐具;在园中遇到教师时,要主动向教师问好,进教师办公室时要敲门或问一句“老师,我可以进来吗?”;得到别人帮助时要主动说谢谢,而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说“谢谢”时要回一句“不客气”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参加升国旗仪式或在教室里学唱国歌时,要起立站好并保持严肃,不要嬉笑玩闹;等等。
四、完善幼儿德育的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的确,实践是一切知识和情怀的根本来源和最终归宿,也是激发人们认知潜能和思维灵感的绝佳途径。出于对这一基本道理的认识,幼儿教师在塑造、强化幼儿道德体系的过程中,要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设计和运用,一方面让幼儿将自己已经获得的道德感知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帮助幼儿在实践当中获得更为真实而全面的道德认知[4]。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带一些自己爱吃的蔬菜的种子到幼儿园,并将这些种子种在开辟出的菜地里,要求幼儿定期去为自己种下的种子浇水、除草、施肥。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将蔬菜种子的生长过程画下来,并记录相应的日期。最后,根据这些蔬菜的长势评选出一名“育苗小行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培养耐心,还能感受到培育生命的喜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到父母照顾自己这株“小幼苗”所付出的辛劳。
五、注重教師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幼儿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对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刚刚踏上人生起点的幼儿来说最为明显。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从自身做起,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为幼儿树立起一个鲜活的道德榜样。同时,还要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保持爱心和包容心,多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以此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
结语
良好的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指引一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顺利的根本所在。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幼儿的德育工作,围绕提升幼儿德育的趣味性、突出幼儿德育的生活性、体现幼儿德育的细节性、完善幼儿德育的实践性以及注重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等策略,切实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和行为习惯,使德育成为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让幼儿能够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张一凡.试论幼儿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10(24):22-23.
孙小红.幼儿德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2(6):82-83.
李玉莲.浅析当代幼儿德育[J].考试周刊,2018(61):191.
孙晓英.谈幼儿德育教育的特点[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