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023-02-19 06:44陆晓丽
求知导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学校给学生们减负。作业量减少,学业压力减轻,虽然让学生们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松散,成绩下降。“双减”政策的提出,原意是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减负。因此,从减负增效理念出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减负增效。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陆晓丽(1996—),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在教育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培养,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学生的童年生活都被课程所占据。在重压之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旨在帮助学生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一政策之下,学生的压力确实减少了,但也出现学习成績随之下滑的现象。所以在平日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遵循“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整合教材内容,借用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难题。

一、注重课前准备,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一)简化预习作业,提前熟悉新知识

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可能会听不懂,进而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因此,课前预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何在不给学生增压增负的同时,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熟悉新知识呢?教师可以合理地减少不必要的书面预习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预习课本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后续学习时对于知识点的陌生感,教学也能够更加轻松有效。

比如,在预习“时、分、秒”一课时,除了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时间概念单位的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时钟表盘内时针、分针、秒针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体会秒、分、时之间的转化关系。这样,把预习过程变成一个有趣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数学知识点,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同时促进学生后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1]。

(二)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趣味导入

数学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导入是关键。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教学效果。有趣的导入也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具有减负增效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温故知新法进行课堂导入,即利用学生已学内容,导入将要讲授的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出对陌生知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迁移知识经验,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新知教学。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的图形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顺利地展开学习。

比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室中现有的立方体辅助教学,如正方体的粉笔盒、长方体的黑板擦。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学习内容,再提问:这两个立方体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性质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顺利开展课堂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导入法,简单做一个与知识内容有关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问题驱动教学,增强课堂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授课模式,注重教师讲授,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他们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可以就课堂内容开展问题驱动教学,增强课堂互动。一方面,提问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问题驱动式教学可以让教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驱动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提问:生活中在何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进而深入讲解课堂内容。基本内容教授完毕后,再次提问:粉笔盒里一共有20支粉笔,要给班上56个同学一人一盒,一共需要多少支粉笔?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问题驱动模式有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

(二)运用趣味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了解尚浅,因此在学习数学时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陌生感,以至于没办法集中精神学习数学抽象概念。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2]。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景,在网状格上模拟小明同学的上学之路,使其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到达学校所在位置。另外,在学习完“轴对称”这一概念后,教师还可以提问,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教室里的轴对称图形。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问,有助于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同时加深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学习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去理解这些概念性质。比如,在拍照时固定照相机的三脚架就是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学校门口的伸缩门,则是由一个个平行四边形组合构成,其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特点。把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丰富课堂活动,展开实践教学

(一)利用多样教具,展开情境教学

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质量,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书中的典型题目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之中,也可以采用生动的配图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比如,在学习“千克与克”时,教师就可以在“一颗鸡蛋(50)g”的旁边配上鸡蛋的图片。又如,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也可以在应用题旁边配上相应的场景图片:王阿姨在超市买了三箱玉米,一箱玉米有二十根,那么一共有多少根玉米?这类题目配合图片演示,十分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教学工具来丰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正方体积木搭建图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画出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教师还可以通过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让学生运用空间想象能力搭建相应的积木图形。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利用多样的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有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亲自动手操作,丰富学习体验

传统数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避开教学误区,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丰富课堂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如:将一个白球和一个红球放入同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随机抽取一个球,并记录每次抽取的球的颜色。经过多次抽取后,可以得出抽出白球的概率接近50%。另外,在学习“时、分、秒”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时钟表来理解时、分、秒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师还可以借此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拨动秒针、分针、时针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时间单位的概念。实践操作活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一)改变作业模式,注重重难点

传统的数学学习中存在这样的误区:对于难点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方式进行学习。然而这样做学生看似都学会了该知识点,实则只是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对某一类题目有了一个大概的解题套路,一旦题目条件发生了变化,学生就难以举一反三,仍然不会解答。因此,教师需要摒弃题海战术,从减负增效的理念出发,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题目,让学生真正地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数学逻辑。

比如,避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而应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减少题目数量,将各种题型融入学生的作业中。题目难度要层层递进,以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稳固掌握。此外,除了减少作业题目数量、提高题型的多变性和经典性,还可以让学生对每一课的重难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可以布置“亮考帮”作业:“亮”点即提出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亮点内容;“考”就是总结题目中的考点;“帮”就是指出对这一单元仍存有疑惑的地方,向教师请教,加强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改变数学作业的模式,在减少题量、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提高题目的经典性,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

(二)设置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学习

想要实现减负增效,除了控制作业“量”,还要加强对数学作业“质”的追求,以达到增强数学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一套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设置回答问题加分制度,给每个认真回答问题的学生加分奖励。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时,在教授了克与千克的基本换算规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课堂提问:5千克等于多少克?再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加分。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许多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有畏难心理,越难做越不想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因此,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记下自己完成作业所用时间,以此来反向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正确率和完成作业所用时间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加分。最后清算每个学生一周的所得分数,对分数比较高的学生进行嘉奖,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得分比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私下谈话了解他们最近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等。在评价机制的作用下,整个班级充满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在“双减”政策下,数学教学越来越追求减负增效,在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的同时,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等方面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丁绍美.关于减负增效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77-78.

李卫红.关于减负增效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1(5):669.

肖伶丽.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习效果:关于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分析[J].文渊(高中版),2021(9):2061.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初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新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