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的运用要走出传统教学机械训练的泥潭,要善于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借助积极的语言实践,习得语言运用规律。强化语言实践是达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方式,而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引擎。只有运用情境,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真实情境;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孙淮芹(1979—),女,江苏省淮安市周恩來红军小学。
2022年版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其中,语言运用既是落实其他三个维度素养的基础,也是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抓手。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对“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一理念的解读、实践和思考。
一、基于课程标准,解析理念的深刻内涵
2022年版新课标所倡导的“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包含两个关键元素:其一是语言运用情境,其二是真实性。
(一)语言运用情境
情境,即情景和境地。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相关要素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基于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属性,语言运用情境就可以被定义为: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板块的学习中,为学生创设的能够推进语言实践的鲜活场景。
(二)真实性
对于情境的真实性,部分教师会误认为真实的情境必须是在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否则就是虚假的。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教授的观点,情境的真实是指学生基于现有的认知觉得是真实的,或许他们目前还没有遇到,不过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发散学生思维的情境,就是具有真实性的。从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情境的真实性是决定情境层次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追求情境的这种真实性时,教师要根据语言运用的内在需求,致力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学生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语文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1]。
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真实情境的阅读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文本转化成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载体,实现语文教学从机械问答、烦琐分析向任务驱动的转变。
二、把握理念定位,依循基本的实施原则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任务。但为什么直接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不如通过创设的情境进行语言实践的效果好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运用是学生运用积极思维对知识进行的迁移实践。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思维的培养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依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时间性原则。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营造良好氛围,引领学生经历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后,将注意力聚焦在如何学习上,利用最佳契机来创设真实情境,保障学生在用中学。时间性原则还体现在课后。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情境组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依托学生学习需求深化学生思维认知,推动学生语言能力不断发展。
其次,品质性原则。由于学生就算置身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也不一定会有收获,因此教师要秉承品质性原则,充分关注每一次学习活动与情境创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效学习知识,激活内在的思维意识,借助单元语文要素助力其能力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对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而要注重其实效。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原则。2022年版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学业质量。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原理,教师要秉承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将教学评价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借助评价工具,依托评价量表,以终为始,将评价与课堂教学目标相融合,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师生共评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并提炼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内化的方法。
三、凸显课程属性,采用多维的教学策略
真实情境的创设,不仅仅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更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习经历关联起来,彰显真实情境的育人作用。
(一)巧妙借助多种角色,揣摩内心活动
1.借助故事中的角色
叙事性文本在统编版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文本作者为了使表达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常常会变换叙述的视角。而即便利用相同的素材,如果叙述的视角不同,也可能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意思。教师可以通过叙述视角的变换,让不同的角色“开口说话”,相机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排了经典的历史故事《西门豹治邺》,主要通过“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等三个板块,展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机智、为民着想。这篇课文的作者以全知视角,完整描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介绍了丰富的人物细节。基于本单元复述的要求,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如你是西门豹的一名随从,有人向你打听西门豹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将邺县治理好的,你会怎样讲述你的经历和见闻呢?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以自己的视角和口吻,来展现西门豹治理邺县的过程。
利用历史故事中契合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教师需要走进文本,通过对信息资源的转化与重组,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语言运用。
2.借助故事外的角色
在系统化的阅读过程中,故事外的角色也不容忽视。文本的创作需要作者选择素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确定写作风格,把握好读者这一角色来创设情境。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一个纯粹的读者转化成角色精神的代言人、角色言行的评判者以及故事情节的讲述者。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教材编者选编了经典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基于本单元创造性复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在理解这一故事时的心理活动,通过情境的创设,拓展学生创造性复述的维度和范畴。如对于“海力布凭借获得的神力,知道了村子里将要发生洪灾,于是竭力劝说乡亲们离开”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不少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增加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但这容易使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和灵活性的提升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视角,设置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导演,要将海力布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你会如何拍摄“海力布劝说乡亲们离开”这一部分和如何指导演员的表演呢?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化身为导演的角色,需要将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和认知融入导演活动。同时,在导演活动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课文中没有提到的细节进行补充,彰显创作者的作用,使自身的思维向高阶发展。这也有利于巧妙地落实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
(二)充分开掘留白资源,深挖文本信息
1.“从贫到丰”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有著极强的可读性。对于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不应直接照搬,而要做到“从贫到丰”,善于从单元语文要素入手,把握文本内容的特征,并相机寻找作者略写的部分,设计与之相契合的真实情境,助力学生的语言运用[2]。
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设置的其中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田忌赛马》时,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习惯于按部就班,引导学生从孙膑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等表象出发,尝试探寻人物内在的思维。依照这样的思路教学,不利于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的理解也往往只能停留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他们无法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由于作者对故事的结果—田忌引荐了孙膑,孙膑成为齐国的军师只是一笔带过,设置了留白,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以下语言运用的情境:面对田忌的引荐,齐威王为了对孙膑进行考核,询问了孙膑在田忌赛马时的思维过程。如果你是孙膑,你会怎样回答呢?
这一充分利用文本留白的情境,既合乎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又契合人物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考量角色身份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和盘托出。通过情境任务,学生能够在辨析和思考中完成语言实践。
2.“从无到有”
为了表达的需要,文本作者有时并不会将内心全部的想法都一一呈现,而会通过设置留白,给读者更加广阔的体悟空间。这些留白是推动学生想象和表达、实现学生深度理解的抓手。
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排了《刷子李》。作者冯骥才通过种种细节并从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趁势创设如下情境:曹小三消除了误会后,对刷子李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了让别人相信刷子李的本事,曹小三决定发表声明。如果你是曹小三,你打算在声明中提及哪些内容呢?
这一情境的内容,作者并没有在文中提到。而教师可以据此做到“从无到有”,利用情境任务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同时,发表声明这一活动也与当下的许多社会活动类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一情境的驱动下,学生作为刷子李的代言人,需要运用语言展现刷子李刷墙的过程,并聚焦“没有一个白点”这一争议,用自己的视角,感受作者的内心,体会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
(三)把握单元整体定位,实现资源重组
统编版教材编者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对内容进行了编排、对板块进行了划分。这需要教师以单元为抓手,设计彼此关联的任务群。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或者每一节课的定位,都需要从单元整体情境入手。
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本单元的《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等文本,与语文要素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学生进行习作的范本。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单元整体定位,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单元整体情境: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达到39项。你如果将作为中国代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会选择介绍哪一处遗产呢?又会怎么介绍呢?
这一情境契合单元教学的要求,并且可以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大都不太熟悉这39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但可以在情境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这些遗产的资料,对这些遗产形成整体的认知,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要介绍的遗产。此外,介绍自己所选择的遗产这一目标,并不是单纯依靠资料的堆砌就能达成的,而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合,同时积极学习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相关的写作手法。所以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在教学《牧场之国》一文时,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动静结合这一写作手法;对于《金字塔》一文,则可以借助散文和非连续性文本在风格上的差异进行教学。
上述情境是教师从读写一体化的维度设置的,凸显了单元人文主题,更为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与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情境任务相结合,有利于对原本分散的资源进行重组,发挥情境教学的价值。
结语
2022年版新课标的“素养导向”理念要求教师从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等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明确语言运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巧妙设置真实情境,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积极推动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郭敏.小学生情境活动支架的搭建[J].教学与管理,2021(11):19-21.
[2]朱国忠.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样态[J].教学与管理,202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