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令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乡村教育振兴最为具体的实践者和最为根本的动力源泉。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农村地区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居广东省前列,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等986所,其中农村学校669所,占比达67.8%;专任教师36321人,其中乡村教师22086人,占比达60.8%。韶关教育的重心在乡村,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是韶关全力以赴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
念好“引”字诀,拓展乡村教师来源渠道
乡村教师队伍要想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不仅需要善修“内功”,也得巧借“外力”。近年来,韶关市聚焦健全乡村教育人才培养培训“造血”机能,贯通城市教育人才下乡“输血”渠道,不断密切城乡“血肉”联系,打造乡村教育人才高地。
落实“县管校聘”改革,加大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对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同时,推动各县(市、区)在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选派优秀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让县域内教师流动起来,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如我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推动全县1941名教师参与竞聘,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交流轮岗228人,其中城乡交流97人,有效补充乡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加强公费定向培养,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深入实施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计划,近两年,全市招聘公费定向生421人,有384名补充到乡村学校,特别是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师资得到有力补充。优先保障农村中小学编制需求,每年组织团队到省内外知名学校招聘教师,2023年我市十个县(市、区)共招聘1229名教师,其中有409名补充到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与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实施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推动城乡学校互学、互帮、互促。优化城乡一体配置渠道,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有序流动,促进城乡教师合理交流。如南雄市试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试点以管理规范、办学特色明显、办学质量高、指导能力强、社会声誉好的城区优质中小学校为牵头学校,以乡镇中小学校为成员学校,组建“1+N”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以教研活动为切入点,实施共同体内教师联合备课、联合教研、合作科研、教学评比,探索推进共同体内资源共享和教学管理、教研培训、考核奖励、经费保障等工作体系的对接,初步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构画出城乡教师队伍“师资同盘、教学同步、研训协同、考核一体”融合式发展的美好蓝图,力争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念好“育”字诀,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质
自主培育乡村教师人才是筑牢乡村教育的源头,只引不育,人才何来,队伍何兴?韶关市立足乡村教师自主培养的基础性地位,围绕夯实思想根基、注重专业发展、创新送教下乡等,悉心培育本土乡村教师队伍。
夯实乡村教师队伍师德根基。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等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组织广大教职工向张桂梅等榜样人物学习,每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遴选表彰100名“四有”好老师,创新开展“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师德主题巡讲活动8次。同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融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评估中,并作为教师职称聘用、年度考核、干部任免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持续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注重乡村教师培训和专业化发展。加强乡村小学校(园)长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将乡村教师培训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专兼结合的教研训一体化队伍,不断强化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升乡村教师教研能力。積极推荐乡村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市级培训。遴选成立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48个、乡村名班主任工作室18个,遴选出乡村骨干教师1149名、乡村名教师188名,发挥示范带头和引领辐射作用。
创新送教下乡模式。探索“线上”+“线下”模式,在开展线下送教下乡活动的基础上,举办省级学科教研基地和省名师工作室线上教学直播分享讲座36个批次,主讲教师143人次;跟进和指导806名乡村教师线上教学;开展线上教研培训活动60多场次,参与乡村教师近3000人次。打造教研基地辐射引领,整合全市14个省级学科教研基地力量,聚力解决乡村学校学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带领薄弱地区和乡村学校学科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全面促进全市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选树典型示范引领,各学科学段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动员优秀青年教师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参加送教下乡的青年教师有近200人次,分享优质课例300多节次。
大力开展跟岗锻炼。派出乡村教师前往东莞(支援地)进行跟岗锻炼,重点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育教研能力。2023年我市派往东莞参与跟岗锻炼的300名教师、教研员中,有一半以上是乡村教师。合理安排东莞前来支援的支教帮扶人员,名额分配向乡村学校倾斜,重点以培养乡村学校的教育人才为主责主业,发挥“传帮带”作用。
念好“留”字诀,保证乡村教师总体稳定
培育乡村教师是个难题,留住乡村教师更是一个难题。前者需要解决“需要什么乡村教师”问题,后者需要解决“乡村教师需要什么”的问题。留住乡村教师既需要“硬实力”引导,更需要“软环境”保障。韶关市通过保障乡村教师队伍工资待遇、评优评先政策倾斜,让乡村教师想留、愿留、能留。
确保“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政策落实到位。压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国家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同时,落实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目前全市补助标准已提高到人均每月1000元,累计发放近8万人次。
确保“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向乡村倾斜。立足韶关教育实际,推动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落实向乡村教师适当倾斜的政策,如乡村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不作课题、论文、专著、表彰等具体要求,在校长提拔、职称评聘、评优表彰、骨干培养时,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优先考虑,鼓励和引导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接下来,韶关市将继续把人才建设作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引准育好留住乡村教师人才,营造出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全力促进城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推动全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