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魁
“留白”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设计中常见的一种手法,旨在突出重点目标并留下想象空间,引发人们更深的思考和体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认识到了“留白”对孩子成长和健康的影响,本文从脑科学的视角,探讨“留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人脑中的“默认网络”
从功能角度上说,大脑主要分为视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背侧注意网络、默认网络、控制网络和突显网络六大网络。脑科学研究发现,默认网络与个体心理弹性、社会认知、发散思维等脑智能力密切相关。
“默认网络”是人脑中一组分散但又连接在一起的区域形成的脑网络,涉及内侧前额皮层、左背外侧前额皮层、前扣带回皮层、后扣带回皮层、楔前叶、顶下小叶、海马旁回、右侧杏仁核等大脑结构。该网络在人处于静息等被动状态时,其激活水平比主动任务条件下更为强烈。当人们开始转向认知任务,比如学习或开始专注于外部环境中的场景和目标时,此网络几乎总是表现出“去激活”。研究者认为没有外界任务时,人脑会自动使用此网络,因此将该网络命名为“默认网络”,这意味着,当我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做或发呆、走神时,大脑中依然有很多区域正在以较高的激活水平工作,以帮助我们在非主动状态下恢复心理弹性、自我反省、形成创意、回忆过往、展望未来等,这种状态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当然,默认网络在任务状态下也是活跃的,只不过更多聚焦于内部思维功能,而非指向外部。
默认网络被发现以来,20多年的深入研究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大脑功能的认知。研究发现,默认网络功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水平密切相关,重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各种精神疾病几乎都伴随有默认网络功能的异常。
脑科学与心理学对“留白”的理解
当人们在安静状态下或长时间学习、工作中,经常会“怔怔出神”“思绪翩跹”,就是通常说的“白日梦”,被称为“心智游移”。
心智游移是指当人们处于空闲状态下甚至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其意识常常会不自觉地转移到与当前环境或任务无关的内部思维、想象或体验中去。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白天自认为清醒的状态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能处于心智游移状态。当我们从窗户朝外看、看书、听音乐时,都可能会出现“发呆”“走神”的心智游移情况。
显然,频繁的心智游移会影响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表现;然而,脑科学与心理学研究发现,心智游移现象与默认网络密切相关,当人们处于心智游移状态时,其脑中的默认网络非常活跃。适度的心智游移对恢复心理弹性、提升注意力、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具有非常重要且显著的作用。因此,当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压力较大的学习或工作状态时,可以适度地发呆、放空,或者主动将注意力迁移到其他任务和场景中。
《庄子·人间世》中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或事情的有用之处,但并不知道无用的东西或事情往往也有其可用之处。“走神”或“发呆”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正被逐渐接受,人们认识到了“心智游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19年,在国家卫健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起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中,就建议大家“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
此外,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现,适当的心智游移可以让人们暂时脱离手头的困扰和问题,为顿悟的发生提供一个简短的机会,从而为创意的产生提供帮助。这种状态下经常会出现“灵感迸发”的茅塞顿开或豁然开朗的思维涌现,这也是为什么脑科学建议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众里寻他千百度”但又不可得时,不如先放一放去放松一下或做些其他事情,反而更容易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酝酿效应”。
脑科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认为,营养、睡眠和运动是决定人一生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睡眠和运动,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发现,营养(尤其是肠道菌群)、睡眠和运动对于默认网络的功能均有显著影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充足的高质量睡眠、适度的有氧运动、正念冥想均有助于保持默认网络功能的稳定性。
教育中如何给儿童青少年“留白”
2023年,一条新闻引爆了网络。一所高校在学校图书馆设置了“发呆区”,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有一个地方可以吹风、发呆甚至胡思乱想。公众的观点两极分化,支持的声音非常赞同学校的做法,反对的意见认为学校多此一举、浪费学生时间,给了学生偷懒的理由和机会。实际上,关于默认网络和心智游移的研究表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休息或发呆,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改善注意水平、提升学习效率。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我们都必须给孩子适度“留白”。
一是家庭教育的“空间留白”。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给孩子留有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物理空间。留一面墙让孩子装饰,鼓励孩子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间。
二是家庭教育中的“时间留白”,即给孩子留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太满,每天尽可能给孩子留下半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什么都不做。看到孩子无所事事或躺着发呆时,不要吼,做一个“温和而坚定、严格不严厉”的父母;不要拔苗助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做什么事”,不要随意、盲目地预设未来。
三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留白”,即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长、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和时间。父母与孩子距离“三米之外”,这种距离既是空间和时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让孩子逐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任务和目标,没有必要对孩子事事管教;不要随意打扰孩子,更不要过多限制孩子在家中的日常行为,严格地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当孩子在家中处处、事事需要向父母请示的时候,父母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亲子关系了,这是高控制家庭才会出现的亲子关系类型。高控制不仅体现在“打、骂、吼、催、逼”等严厉管教行为中,也包括“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等隐蔽的精神控制语言。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学会区分“请示”与“请求”的不同,“请示”指的是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征求父母的同意,能不能、行不行;“请求”是指孩子希望父母帮助自己做些什么或者跟自己一起做些什么。
四是学校教育中的“空间留白”:教室的环境创设如墙面、板报可以交给孩子去设计和装饰,也可以用孩子的作品、画作、书法、作文、照片去布置教室的某个区域或墙面,给孩子一些自由想象、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五是学校教育中的“时间留白”:小学阶段在满足国家基本课时要求的基础上,不要增加太多课时,尤其是有条件的小学建议上午安排3节课即可,在保证大课间和体育课的同时,每天给小学生留有半小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延时服务中);中学阶段,每天下午尽可能给孩子留下半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必限制孩子究竟做些什么;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不要拖堂,課间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晒晒太阳、聊聊天、适度运动或者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六是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留白”。任课老师要对孩子多包容、多鼓励,而不要过于严厉;班主任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上课过程中,中小学生每节课有5—10分钟会处于“心智游移”状态,当课程安排太紧凑或者学业任务过重时,上课时学生的“心智游移”时间可能会更长。此时老师不要急着批评,提醒一下即可。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给孩子“松弛感”,不要在琐碎、偶发的小事上消耗孩子的心理资源,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要抓大放小,对于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小问题尤其是无心之失,不要过多采用扣分机制进行过程性评价。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与脑科学和心理学对于儿童青少年学习与发展的理解不谋而合。我们要适当给孩子“留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自由、时间自由和心理自由,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管教者,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