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香
园本教研是当前幼儿园提高保教質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不少幼儿园在园本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研活动不高效、研和做脱节、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高等。上海市嘉定区星华幼儿园结合实际情况,重新思考教研活动开展的思路,关注教研真问题、教研新模式,在动四肢、动感官、动大脑、动情感、动心灵的“五动”教研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体验,发现问题、转变观念、思考策略,提升了园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分析影响因素,提出“五动”教研
师资力量薄弱。我园是一所新开园,现有一线教师40人,其中有65%的非专业教师和63%的三年内新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通过调研发现,非专业教师及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专业提升的需求,但是缺乏专业底气,羞于表达,常常是教研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教研机制稚嫩。作为一支新组建的教研团队,无论是教研制度、教研管理还是教研模式,我们都缺乏经验,起步阶段的教研机制也相对稚嫩,更多是借鉴别人的教研机制。
教研动力不足。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园本教研缺乏期待,他们认为园本教研就是幼儿园为教师安排的一项必须参加的培训,因此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态度较为被动。
基于以上因素分析,我们清晰地了解了我园教师的基本特点及教研现状,提出了“五动”教研。
动四肢:即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围绕某一话题动手写一写、做一做、玩一玩,给予每位教师独立思考和体验的机会。
动感官: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所以,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充分给予教师观察、倾听、表达的机会,调动教师的各种感官接收外界信息。
动大脑:教研活动要能引发教师思维的激荡。“五动”教研就是提供各种机会激发教师的思维,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并引导教师自主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动情感:即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其在真实情境中积累情感体验,为其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动心灵:即教师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拓展推进思路,开展有效教研
找准问题,设计方案。我们一直高喊教研要研“真问题”,但是,到底什么是真问题,哪些真问题值得研讨,这是教研组织者一直困惑的。园本教研真问题,其关键在“真”字。《新华字典》中“真”的解释有三个:一为真实,二为清楚显明,三为本性本原。而在“园本教研真问题”这一词组中,何为“真”,是要针对“园本”来说的。园本,实际是以幼儿园教育实践为本。而广大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主体,与真问题的内涵确定紧密相关。
作为非专业教师占多数的教研团队,或许大家有很多理论的未知,但是,仅仅补充专业的理论是不是他们最需要的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实践的未及才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研究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研活动方案时,首先推敲的就是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例如,在调研生活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导致课程内容选择狭隘,总是聚焦在熟悉的领域组织幼儿开展活动。以“制作棉花糖”为例,我们设计了一次教学研讨。研讨导入就是一个棉花糖机,我首先用传统的方式口授使用方法,结果很少有教师能够清楚地重复使用的方法。于是,我又改变方法,让一位教师上来探索,教师即便离开了操作说明,仍在结束时完整地描述了方法。通过比较,教师感悟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并在后面的环节设计中自然地运用了“做中学”的理论,完善了活动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能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教师存在困惑并且提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所以,我们的教研更多地结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从剖析问题、分析原因到思考策略,这样教师更容易理解, 参与学习的兴趣较高,能踏踏实实地经历教研的过程。
网络互动,提前准备。教师对于参加专业类的研讨往往有一种本能的压力,而对于非专业教师和新教师来说,更有一种专业的自卑,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让教师参与研讨,会让他们因为紧张而不敢参与。“五动”教研的理念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动”起来,我们会提前三天将教研方案发布在内网,并开通BBS,让教师对研讨话题先了解,然后在没有面对面交流压力的情况下在BBS中进行预研。这个过程不仅让教师提前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还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
放低身子,真实体验。研讨不应是纸上谈兵,大谈高深的理论知识。在教研活动中,理论、实例与教师的亲身体验有机结合,才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亲身体验能够激起教师探究的欲望,通过角色的转换,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
例如,在开展“基于幼儿‘五动需求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专题研讨时,我们在每一次的教研中安排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运用“五动”理念,让幼儿动一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活动中设计的“动”流于表面,只是纯粹地满足幼儿肢体的“动”,对“动”背后的价值思考较少,有时不仅动得无意义甚至还会影响整个活动的组织。于是,在教研中我们设计了“模拟小课堂”的环节,教师扮演幼儿参与某一活动环节,在体验中感受 “动”的适宜性,这种形式让教师觉得很有趣、很真实。在体验中他们发现了活动设计中未思考到的问题,更充分了解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可能发生的问题,理解了“动”与教材内容和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利用多种学习策略、方法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又如,在研讨“各年龄段幼儿数学认知领域核心经验在主题中的融合”时,我们安排了“实战演练”的环节,给出一个主题的内容与要求,然后让教师结合该年龄段数学认知领域的核心经验两两合作,设计一份个性化学习活动材料。短短15分钟的时间,每一位教师动手画、动口说、动脑想,设计出了形式各异的材料,在小组互动碰撞中,教师自然内化了设计材料的原则和策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儿童观。
目前,“五动”教研还在实践研究的路上,还有待丰富与完善。我们会继续努力,通过有效的评价助推教研的实践研究,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助力幼儿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