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周长远 郭鑫
当儿童感到压抑或被限制时,可能会说“我需要一些空间”,表明他们的心理空间受到了挤压,接收到了负面能量。在批评、忽视或冷漠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可能会有一个更为封闭的心理空间,而一个在充满幸福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形成一个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理空间,有利于一生的健康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努力追寻幸福的生活。究竟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给个体带来幸福?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说,一个人想要让自己带着一种持续性旺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并时刻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一定要懂得让自己的精神有一个安放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只有拥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我们才能够充实自己的人生,获得幸福。儿童获得幸福感的两个主要途径就是投入和成就,也可以称为个体的兴趣和梦想。兴趣和梦想能够帮助儿童发挥自身潜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兴趣培养应以儿童为本
以发展为依据,关注儿童成长。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连续建构的过程。认知发展指的是儿童看待世界、处理信息、存储和调取记忆、解决问题、语言沟通方面发生的变化。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逐步发展和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为他们提供食物、安全的环境和娱乐方式。逐渐长大后,他们开始找同龄人互动,蹒跚学步的小孩不管性别相同与否都很容易打成一片。童年中期,儿童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此时的玩伴多数是自己的同性。随后,大多数青少年都会面临自我同一性的整合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儿童逐渐内化了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习得的规则、道德等因素,不仅儿童的沟通和情感表达的能力有所提高,其认知能力也随之发展。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儿童兴趣的过程中要结合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不能对儿童抱有超过其发展阶段的期待。
以儿童为中心,发现儿童最爱。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无论儿童多么幼小,都是生命的个体,应当受到尊重。培养儿童的兴趣,不是家长之间的攀比,也不是盲目的跟风。兴趣爱好不应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座大山,强迫儿童上不喜欢的兴趣班,只会增加儿童的压力和负担。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儿童总会接触到各式各样新鲜的事物。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的发展。美国生物学家马克·罗兹维格曾将饲养在单调或贫乏环境中的白鼠与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白鼠相比,两者在大脑发育和化学物质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在豐富环境中生活的白鼠的大脑皮层更重、更厚,且其大脑的化学活动有更高的水平。
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儿童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家长可以从儿童的发问中,仔细揣摩儿童的兴趣方向,将儿童“最爱”的选择作为培养兴趣的基点,抓住儿童得天独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坚定的兴趣爱好。
蒙台梭利也提出,儿童有自发地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本能和欲望,成人应充当儿童与“有准备环境”间的纽带,担当唤起儿童深入探索和继续研究的关键角色。教师应该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课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近距离地观察儿童,记录儿童对该事物兴趣的程度、表现方式以及保持时间,以便实施更好的指导。
追求梦想应重视科学引导
重视家庭教育,全身心支持孩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的儿童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任务。父母在儿童“最近发展区”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脚手架,有了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儿童就能慢慢从害怕遇到问题到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15岁少年陈烨夺得了世界大赛滑板项目的首枚金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达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父母。在陈烨学习滑板的过程中,父亲和他一同学习,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父亲还专门为他建造了滑板比赛专用的碗池。建造碗池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可能会因为客观原因劝孩子放弃滑板。尽管陈烨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他的父亲还是选择了坚定的支持,并强调了为孩子营造“追梦”氛围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树立榜样示范作用。《颜氏家训》中说:“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这里,父、兄、夫分别作为子、弟、妇的榜样,对后者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儿童恰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的。在儿童教育中,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重要的榜样。奥运冠军谷爱凌曾在采访中表达了对妈妈的崇拜与感恩,她直言妈妈是滑雪启蒙老师,并给予了她滑雪方面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家长和教师不妨给儿童树立一个榜样,使儿童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家校共育,助力儿童追求梦想。儿童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儿童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有些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您了,孩子就听老师的话,我们的话就不听。”儿童为什么不听家长的话?这与失信和溺爱相关。家长要以信任、鼓励的方式养育孩子,还要主动参与家校合作,促成家校合作。学校要建立长效的家校联系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家长需要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达成共享理解,也就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表达、交流、理解并相互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立场,准确理解对方表达的想法。
学校、教师在与儿童进行沟通并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之后,可以在家长座谈会上沟通,也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交流。另外,学校可以设置家长接待日、教学观摩日、家长开放日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就特定主题和内容开展深入交流,促进家长充分体验学校环境和深入参与合作。学校也需要把家长放置于平等的合作伙伴位置,真正与家长建构起沟通、理解、配合与互补的合作关系。
成人应了解身边儿童的气质特点、兴趣爱好,并在关键时期适时引导、言传身教,给儿童适合的心理空间,为儿童插上理想的翅膀,助力他们追求终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