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文
摘 要:“文化育人”近年越来越受到教育各界的重视,尤其在职教新商科教育领域,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正态形成十分重要。职业学校的育人文化以思政引领,深扎地方文化之根,凸显其区域特色,这将是“文化育人”“综合育人”的一个行而有用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新商科;文化育人;职业教育;区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32
1 关于“文化育人”
国家首届校园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专家提出“文化育人”的说法,“在当前比较忽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忽视美育、体育,忽视发展学生个性的情况下,发挥校园文化这些方面的作用,从而完善学校教育功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1994年提出“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在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上,文化育人的社会功能显得越来越突出。在影响青年思想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所占分量越来越大,一本好书、一首好歌曲、一部好的影视片,会在青年中产生很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鼓舞作用。”李斌1997年提到“物质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定的文化物质,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由人们自觉生产出来的。……(而精神文化育人则)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思想和行为来引导师生,构建能够包容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精神文化体系,为物质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动力、智力和思想保证。”从提出到逐步发展的这些内容来看,文化育人作为一种教育人的路径手段,被逐步重视。这也为以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早期的思考。
从党和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七大(2007)到党的十九大(2017)会议,对文化建设都有相关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2014年,习总书记又两次提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初次提出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观点,显然习总书记的“文化育人”理论体系已正式构成。
一般来讲,“文化育人”的大环境是社会、主阵地是学校。而校园文化通常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其主要通过环境熏陶、引领引导、示范辐射、行为约束等方式来体现或构建校园文化。物质文化是显性的,是一种比较直观可感的文化,能够从整个校园的布局,风格的设计,教学场地和环境的点缀,把学校物质文化的一些特点亮出来。而精神文化是内隐的,是校园文化中比较深层的一部分,是经过长期的淬炼、积累起来的的精神财富,它彰显着学校的特色,体现着学校的内蕴精神。而行为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表达,通过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各种活动,动态地、显性地传达和表现出来。制度文化则是将专业涵养、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态意识等融入学校对物质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的凝练、行为文化的表现、制度文化的相关规定之中,从而营造校园文化积淀深厚的氛围,使学校的人文内涵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目的指向的是人才质量的提升和校园品牌文化的凝成,最终服务于推动社会发展等。
2 关于“新商科”
“新商科”早就被提出,但是从2017年后热起来的话题。2017年常州举办全国电子商务教指委高职教改研讨会,提出高职“新商科”的培养思路。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年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商科”作为“新文科”的衍生概念被很多学校重新审视和重视。在此背景下,其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我们更需要多专业背景、多思维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这应成为培育新型人才的新动点。2019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行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委会首届会议,就“新商科”概念内涵、实施途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
对照“新商科”,传统“商科”如会计、金融、HR、市场营销、国贸等属于职能导向,为某一职业岗位培育专门性人才。而“新商科”倾向于行业导向,它所指向的是某行业领域内各相关部门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其强调职业场人必须要有融合发展理念。
商业的业态发展经历了更新迭代的过程:工业化初期是一种工具性的业态发展,机器的发明,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增强了适应自然界的能力,为追逐利润目标而去提高生产力;进入工业现代化时期后,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生态样式,互联网使人的互动空间进一步扩大,许多经济行的、文化的、社会的行为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特点,生产产品增值需要有扩大了的配套的服务价值;进入新世纪后,智能经济时期开始,物联网使人的智能空间、社会空间进一步扩大,体现出相互服务、多方协作达成共赢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主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培养方式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如果说,在工业化初期,学校教育类似流水线大生产,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形式,满足岗位分工和大量产出的需要;工业现代化时期,除了“批量生产”产品外,更重视产品背后“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也就是产品需要核心能力、关键能力;智能经济时期,5G、物联网、智能化、网络化技术集中涌现,企业顺应因数字化转型而不断推进的产业发展,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必然是复杂的且不确定的,因此职业教育也必将围绕“融合”二字,培养学生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能够辩证地多维度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成为新型融合性人才。这必促进职校教学组织形式需更灵活多样,培养学生适应多领域发展,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3 新商科背景下“三新”有效路径
在新时期科技革命和新商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开放融合、共享互赢的特点凸显出来,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产生新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型升级。具体地,可以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或者称为“三新”。
3.1 需要有新思维,做好顶层设计
一切为了学生,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健全制度,调整方法,满足社会多方需求对接,产业、行业模式变革对接。通过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质量标准、教学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学科跨界、专业跨界、领域跨界的融合发展。营造和维护校园特色文化氛围,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和现象的标准,步步推进,层层落实到考核层面。
3.2 需要有新体系,重塑商科教育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扩大与海外人才双向“跨境”交流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那么职业院校需要重构商科教育,就是要在新商科理念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方面厘清和优化互相之间的关系。加强专业群建设,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完整、互补、衔接、严密的有机体系,如:我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里面要增加贯穿专业群建设始终的“数据分析”等内容,培养要求是培养能进行数理分析、云计算等能高速度、大容量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入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新商科的“新”,也是对应的新技术,以应对复杂的商业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更要开展富有哲理思辨、文史感悟、艺术素养涵养的通识教育等。这些也是对新商科人才综合能力提出新要求的一种体现。
3.3 需要有新平台,建设产业学院
地方领军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是实现以“新商科”为办学理念的理想平台。一方面,领军企业引领行业产业的成长,具备行业前瞻性优势和职业岗位供给优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平台、社会服务、技术服务支撑等方面具有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领军企业与职校的强强联合——共建产业学院,是培育行业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平台。
4 凸显区域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有效策略
职业教育是与地区行业产业结合最紧密的一种“类型教育”。那么不同的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结合学校不同的专业特色,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夠充分的依托地域特色、行业特色来突出自己的校园特色文化。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中国案例,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
4.1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家国情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期新商科的时代背景下,以思政为统领,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导向,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加强课程政治建设,是寓文化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就是要解决我们现在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尽我们所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以团队、专业组、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相关政治理论的梳理和学习,用自己已经内化的语言去解释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可以形成有机联系的情况下,在需要观点提炼、视角提升的情况下自然融入。老师之间可以通过教研活动相互切磋、交流、融入方法,撰写成熟案例,滚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
4.2 深耕地方文化,采用中国案例
前面讲到,“新文科”提出后,对此很多高校衍生理解生成“新商科”理念,其从属于“新文科”的范畴。而其中的“新”,也包含强调着一点,那就是我们要开展运用中国的理论和方法的职业教育。我们求“新”,变过去那样的多采用西方理论、西方模式和西方案例,而成为多采用中国案例中国模式,在强调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更要对本国和地方的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多元文化包容性。
4.3 培养多元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处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期,诸多不确定因素会累积增加,变是某种常态,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纷繁芜杂的职业环境,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在诸多不确定情况下处理多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既要有底线思维,敬畏准则,又要有潜力和能力进行知识重组和跨界融通。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生活解决复杂问题,就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其及时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敏锐地获取信息,思考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哲理能力,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挖掘事物本质;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激发领悟力、创造力和灵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是增强职校生学生今后职业适应性的有效策略和重要手段。
4.4 重视情商教育,涵育社会责任
在新商科发展迭代的背景下,能力提升、技能培养固然十分重要,其体现的是人才应有的效率意识,但如果仅仅进行某种专门教育,容易造成利益至上、事不关己的窄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正向个性的定型,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商科人才的培养应着重加强情商教育,涵育社会责任,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信,提高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改变小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一意孤行、强词夺理,引导他们具备讲求科学合理的思辨意识,具有胸襟开阔的心态,在实践中善于深思,寻找合适的解题方法。
现代职业场对人才的情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商务领域,职业院校要根据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地方区域文化元素有机地整合充实到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构建起基础的知识框架,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疏导和调节“成长的烦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塑造乐观向上的优秀个性。
4.5 加强社会实践,文化虚功实做
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重在落实,因此也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悟。通过积极开展省、市博物馆、故居旧址、革命纪念馆、名胜古迹等各类教育基地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考察实践中感受到区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域文化,在思想上、认识上都能得到促进。
2004年习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时期曾用“哲欣”笔名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虚功一定要实做。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所以学校在进行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仅公共课要以文化来教育人,专业课也要以文化来教育人。不仅重视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在专业实践课、校企合作时,也要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比如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渗透入传帮带、实习见习实践、企业实操、市场锤炼等多个环节。使文化教育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而这样的潜移默化,可以精心创设专门的文化情境和专业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参与进来,可以带着学生共同欣赏具体的优秀文化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生成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品位。名人故居、纪念馆、文化宫也是传播先进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通过不断挖掘地方人文内涵、增加文化活动来育人,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现实氛围,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加强校园文化导向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J].广州教育,1994,(Z4):6.
[2]杨朝岭,查德荣,孙英兰.把青年喜爱的文化精品筛选出来——记全国青年“三评一展”活动[J].瞭望新闻周刊,1994,(40):31.
[3]李斌.正确处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J].涪陵师专学报,1997,(02):8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0.
[5]薛明剑.无锡杂志(第十三期)·工商号,1931430.
[6]哲欣.虚功一定要实做[N].浙江日报·之江新语,200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