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 王爱丽
摘 要:“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在實践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支持滞后、通存通兑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养老需求,严重影响其发展。通过分析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必要性,并阐述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问题,从国家、社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搭建四维一体的运作模式,引导高校大学生以志愿服务形式有效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推动其顺利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43
“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是一种有效缓解我国养老压力的自我劳务养老模式,正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支持滞后、通存通兑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养老服务供给的“哑铃型”结构与养老需求的“橄榄型”结构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养老需求,严重影响其发展。高校大学生群体数量多,综合素质较高,空余时间较充分,引导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进入“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当中,可以有效缓解“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困境,提高“时间银行”发展活力、创造力。
1 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1)有效缓解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当前,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政府无法完全承担社会养老责任,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养老院、护理中心等方式提供又超出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而且部分老年人受传统子女养老观念影响不愿到养老院养老。低龄老人、社区内中青年群体在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低龄老人劳动能力受限且多数还需要照看孩子,社区内中青年群体日常空闲时间较少。可见,其他参与群体受自身能力、时间等方面限制难以提供有效且常态化、持续的养老服务。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空余时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数量多的群体,经过有效组织,能够提供持续有效的养老服务,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2)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参与志愿养老服务,能够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社会认知,逐步与社会接轨,更好的融入社会。在实施志愿养老服务过程中,大学生接受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相关培训,培养社会生活技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大学生参与志愿养老服务还有利于培育志愿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青年思想作风、理想信念,激发互帮互助的热情,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1.2 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类政策文件,大力支持“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发展。自2019年国务院先后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缓解人口老龄化。民政部办公厅也印发《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推动五社联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另一方面,国家重视大学生的活力、创造力,出台相关文件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动员青年志愿军的力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国青实践平台联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组织联合发起中国高校关爱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号召青年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老龄化事业中来。可见,引导大学生进入“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中,促进时间银行有效开展,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既符合国家对养老产业的扶持发展政策,也能够推动社会志愿精神的推广普及,塑造有担当、有理想、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还能够完善城市治理多元主体,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社区面临巨大的养老需求短缺压力。作为社区“时间银行”实施的组织者、管理者,社区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而社区内能提供的有效养老服务短缺,迫切需要其他群体进入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在其他群体难以提供长期有效的养老服务的背景下,大学生提供的有效持续的养老服务,正是社区迫切需要的。社区也能够为其提供志愿服务场所和优质培训内容,奠定大学生参与养老服务的基础,推动互助养老持续化发展。
(3)高校具有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高校愿意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管理主体,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德育素质。高校积极倡导建设“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德育载体,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协同。另一方面,高校有能力组织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高校有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志愿者协会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志愿服务管理,有大量的专业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进行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养老志愿服务。
(4)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所需。从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来看,大学生需要社会实践的经历来完善自身发展,通过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提前进入、融入社会,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认同感,培育自身志愿精神。同时,通过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必需的二课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还可以获得评奖评优的机会,更好的发展自身。
2 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本文以日照大学城五所学校(济宁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每所学校60人,共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学校、性别、学历、年级等基本信息,对“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参与意愿、目的及可提供的服务类型等进行调查。
2.1 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區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大学生多与社区老年人结对帮扶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只有少数几例开展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案例,山东女子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先后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或企业组织等合作,建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示范基地”或公益平台,以政校共建、校企共建的方式,共同推进“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可见,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些大学生参与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活动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陪伴服务呈现短期性特点。大学生积极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一般都是以无私奉献为原则为老人提供简单短暂的生活照料、聊天陪伴等服务,且参与次数较少。通过调查发现,日照大学城76%的大学生只进行过1-5次养老志愿服务,服务短期性或一次性是志愿服务的通病,缺少长期规划。大学生自身生活能力不足,缺乏生活技能,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只选择提供调解纠纷、排忧解难等陪伴服务,不能满足社区老龄人口的医疗护理需求。
第二,假期扎堆式服务。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但零散,当前尚未实现社区与大学生良好对接时间与需求,大学生难以有效利用零碎的课余时间为社区老龄人口提供日常养老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有54.33%的大学生仅愿意在周末提供养老服务,高校相关组织部门也主要是在重阳节、劳动节等一些节假日组织志愿服务,这样就不能有效解决养老服务日常持续需求的问题。
第三,缺乏专业培训。目前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时,能提供的仍然是简单聊天陪伴、卫生清洁等简单内容,对于相对专业的护理、保健等内容,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调查数据显示,有84%的人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前,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可见,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时,缺乏系统化的志愿培训,服务缺乏专业性,无法为老龄人口提供有效养老服务。
2.2 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小。虽然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推进“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但在经费资金方面缺乏有力支持,缺乏相应的专项扶持资金。在志愿服务方面,政府更关注“大学生西部志愿计划”“大学生支教计划”等成熟志愿服务建设项目,对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未形成良好的顶层设计,扶持力度较小,志愿服务资金来源不足。因此,政府这一权威扶持主体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时没有足够的经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影响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的养老服务效果。
(2)高校在参与“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就存在着学生安全难保障、志愿服务难记录、服务热情难持续、服务项目难发展等问题,而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在与社区合作、宣传、培训、激励等机制方面不健全的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其志愿服务效果。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最愿意做的是大型赛事志愿者、献血等知名度高、一次性志愿服务项目,对“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较低,高校普遍存在着对“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宣传、评估、保障、激励的长效机制,高校与社区功能区分不够明确,高校缺乏组织大学生进入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往往造成大学生对“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不够了解,志愿服务安全难以保障,服务记录不及时,服务质量监督评估缺位,没有统一完善的评估标准,消耗学生服务积极性,不能保证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持续性。
(3)社区支持保障措施不到位。作为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中介、服务地,社区在管理规范、调控学生的行为上缺乏经验,缺乏对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的专门培训,未发挥好老年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未做好供需对接服务,导致老年人需求与大学生提供的志愿养老服务脱节,供需不平衡。社区也缺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价与反馈,没有统一的服务评价标准,缺乏信息化建设,导致优质志愿者流失。另一方面,社区工作的不到位,也导致社区内老年人对大学生提供的养老志愿服务存在不信任,质疑他们的服务能力。
(4)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不佳。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意愿低,动机不纯。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73.67%)只是为了获得第二课堂学分、社会实践经历、评奖评优加分等目的参与志愿服务,奉献动机不足,形式与内容缺少创新,只能维持短期服务,缺乏常态化服务。同时大学生独生子女众多,生活照料能力不强,缺乏服务老人的能力,且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及管理,大学生能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日常照料、聊天娱乐等内容。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4.33%认为在参加养老服务时存在养老服务难度大、比较累的顾虑。
3 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路径建构
如何引导大学生进入“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政府、社区、高校、大学生四个主体综合考虑,搭建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更好的推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作。
3.1 国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面对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中的政策障碍问题,政府应承担起推动扶持的责任,发挥好引领角色,为时间银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政府相关养老部门应制定出台“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的运行、管理政策文件,规范运行机制,推动时间银行标准化运营,形成规范化的通存通兑标准,完善养老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养老志愿服务资金投入,搭建全国性养老志愿平台,增加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线上如公益广告、公众号、线下“时间银行”负责人进高校宣讲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引导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提高大学生参与积极性。充分整合高校周边资源,搭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平台,号召养老专业团队鼓励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服务能力,为“时间银行”及大学生参与提供社会资源、政策便利,推动大学生有效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还可以将公益服务与个人信用挂钩,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相联系,积极推动有志向、有能力的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助力社会养老服务。
3.2 社区规范“时间银行”运营管理
社区作为大学生与被服务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媒介,要开展专门调研,调查社区内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做好老年人需求与大学生服务供给的对接工作,确保供需平衡,满足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要满足养老服务需要,志愿服务不能只停留在生活照料、精神支撑方面,康复护理方面也要兼顾,否则供给短缺问题难以得到缓解。社区应该与高校进行充分沟通合作,根据社区内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多形式、定期开展相关的养老知识和技能培训讲座,提高大学生养老服务水平。可采用互联网+养老方式发展养老服务,线上、线下混合发布培训任务并学习,社区线上监督评价服务质量,定期向高校反馈,对于低质低效的志愿者建立合理退出机制。社区要加强与周边高校的交流合作,整合优质资源,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种方式结对帮扶,将大学生按专业分类,提供更为专业化且擅长的养老服务,确保养老服务长效化。
3.3 高校做好引导工作
第一,高校要加大对“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高校通过校内网站、微信公众号、班级动员等方式积极宣传“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视频、图片作为素材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了解“时间银行”养老服务项目。
第二,高校要加强与社区进行积极沟通、合作,组织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高校依托学校团委等机构与社区进行合作,设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平台,培育完善“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高校与社区部门的合作,推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
第三,高校要加强养老志愿服务的系统管理。对于大学生提供的“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高校做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筛选工作,确保志愿服务顺利开展。高校要提供相应的养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和利益保障制度,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确立统一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与高校第二课堂学分、评奖评优挂钩,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养老服务动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4 大学生要提高认知和服务能力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是一项不断进步的事业,在服务过程中,国家政策、服务需求、社区环境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大学生必须提高认知程度、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才能有助于养老志愿服务的开展。第一,大学生要提高思想认知,对养老志愿服务有正确的认识,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参加“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第二,大学生要提高养老服务技能。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高校和社区组织的相关养老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养老服务能力,更好的提供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印荷杨.高校开展“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5):170171.
[2]李如玉.大學生志愿参与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市某高校为例[J].大陆桥视野,2020,(07):6869.
[3]贺家,冯香艳,袁甜甜,等.社区志愿养老服务现状及与医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意愿的相关性[J].护理研究,2020,34(11):19972000.
[4]马文琪,黄彩微,林晓璐.不同养老体系下的老年群体对高校志愿者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中外企业家,2020,(16):247248.
[5]蔡云彤.养老机构组织高校志愿者提供项目化志愿服务的研究——以南京市高校与F养老机构为例[J].智库时代,2019,(29):6465.
[6]汪子倩.高校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4):7677.
[7]何青玲,杨玉宇.高校大学生参与养老机构志愿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1):6062.
[8]赵梦洁,陆方,庄林,等.南京高校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参与意愿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6):459463.
[9]文书琴,胡翠环,朱思,等.高校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意愿及参与模式探讨[J].护理研究,2017,(35):45524554.
[10]廖劲为,张素培,陈伟,等.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