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连增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从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差异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豪宅、华裳、名车等突出的消费符号,并不能反映拥有者真正的社会地位。盖茨比终其一生实现了物质上的极大富有,并想通过物的符号意义实现他社会阶层的跨越,因而其悲剧命运也终不可避免。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让·鲍德里亚;消费符号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3-002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09
一、引言
美国小说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下简称《了》)一经出版就在评论界备受称赞。美国评论家理查德·利罕认为菲茨杰拉德在《了》中“以高超的技巧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1]265。马里厄斯·比利则称赞这部杰作是“在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2]216。一众评论家们不仅对小说艺术手法、语言特征、意象进行了分析,还着重分析了盖茨比梦灭的原因与必然。
从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差异视角出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的豪宅、名车、赛马、游艇、美酒、华裳等均为典型的消费符号,具有超出其使用价值的符号意义。由于符号所标识的社会地位只不过是符号化的社会地位,是一种幻想,它并不能反映人们真正的社会地位,而盖茨比想要在消费意识形态中利用物的符号意义来实现他的社会阶层跨越是不可能的,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二、疯狂消费的时代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生产伦理让位于消费伦理的时代”[3]16,一战后的美国没有像其他参战国家一样遭受战争的创伤,反而借机发了军火财,进而美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类消费品涌入市场;传统清教主义提倡的勤俭、节约、清洁与禁欲被极端享乐、铺张奢华的各种聚会及炫目的消费所取代。因此,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这样一种境地。”[4]5
罗纳德·伯曼认为《了》中运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工业产品和形式”[5]206。有商业主街、通宵餐馆、如蛛网的高架铁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及专门报道百老汇丑闻的诸多杂志,也有大且豪华的电影院、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和橱窗,时时刻刻都在宣示着消费的喧嚣,同样也刺激着人们消费的欲望,“它们俯瞰小说的情节发展并提供了某些意义”[5]206,这些复杂的商品使消费者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动机。
汤姆的疯狂消费仅从他的英王乔治殖民统治时期建筑风格的别墅就可见一斑,别墅面向大海,草坪从海滩一直延伸到门口,竟然有四分之一英里。他异常富裕的家境支撑着他在大学时代就备受指责的“挥金如土”,从芝加哥往东部搬家能够把打马球的全部马匹都运过去,这种排场令人咋舌,也令人难以置信。这种上层社会引领的消费狂潮悄无声息地席卷着整个社会,所有人都被裹挟着在时代的旋涡中挣扎,迷失了自我。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搏击中,人们看似搏击奋进了,却“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冲退,回到了过去”[7]152,甚至连盖茨比那个看上去并不完美的梦想也成了“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7]152的象征,但终归于了破灭。
三、物的符号化消费
在消费社会,商品不再局限于使用价值,除了商品功能性的作用,消费由原始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转换,变成了如今的消费社会中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变,消费由物的消费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转换,从而转为对符号的消费,对符号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物的功能需求。鲍德里亚断言:“消费就建立在符号/价值的交换模式上。”[6]149人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在消费与对消费的追求中,人也在被符号化与物化。
小说中不断反复出现了一系列的消费符号——巨幅的眼睛广告、豪华汽车、电影院和各类休闲杂志,这些消费符号深刻影响着盖茨比,他选择豪宅、名车、华裳、盛宴来彰显自己作为成功人士的地位。故而,更吸引人们的已经不再是物品本身和物品的功能,而是被赋予某种象征性的符号意义或者说是具有社会价值的符号。菲茨杰拉德在《了》中对盖茨比宛如市府大厦的豪宅给予了非常细致的描述,比如说他那栋别墅,无论用什么标准都算得上是庞然大物,像是诺曼底公爵领地内的古建筑,耸立着的塔楼,还有大理石砌的游泳池,草坪和花园就占地四十多英亩。盖茨比的豪宅此时已经不再仅仅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可以供人栖身、遮风挡雨之所,更多的则是为了彰显他的财富、身份与社会地位。拥有这样宫殿似的豪宅对盖茨比而言,其符号的象征意义则远远超越了房子本身的居住价值。除此之外,作为区分符号,它还被完全赋予了社会文化价值,盖茨比希冀借助豪宅以及他在那里举办的豪华盛宴显示他已顺利挤入上层社会,成为其中一员,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穷小子。“既然物扮演着社会地位的体现者角色,并且既然这种地位已经具有了潜在的可变性,那么物也将总是在彰显一种既有地位的同时,还要彰显这一社会地位潜在的变动性。”[6]36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结构中,“物充分地展现了其主人的社会地位”[6]13。换句话说,“人们可以将物自身以及他们的总和视为某种社会成员身份的象征”[6]13。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除了豪宅,盖茨比还对华裳和高档汽车近乎痴迷。多年之后,盖茨比与黛西的见面,他穿着“一身白法兰绒西装,银色衬衫,金色领带”[7]72,并当着黛西的面“打开了两个名牌厂家制造的特大衣橱,里面装满了他的西装、晨衣和领带,还有许许多多的衬衣,一摞一摞像砖头一样码得十几层高”[7]78-79。服装所代表的社会身份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超级衣柜中,装满的衬衫已经不再是盖茨比消费的真实目的,其真正的含义则是这些衣服所指涉的阶层和身份,因为这些服装暗示了一种社會身份、一种实际地位。
盖茨比所拥有的高档汽车有很多辆,有罗尔斯—罗伊斯轿车、黄色甲壳虫旅行车,还有一辆彰显主人地位与身份的加长豪华汽车。“车子是浓重的乳白色,镀镍部分闪闪发亮,长长的车身上这儿、那儿的鼓突出来,是内设的放置帽子、食品和工具的暗箱,别具一格。”[7]55这辆超出普通交通工具范畴的名车是“一种符号性的凸状炫示”[8]25,通过购买这种超级酷炫的汽车,盖茨比极力想凸显自己已达到所期望高度的社会地位,自己已然跻身所谓上层人的行列。如鲍德里亚的所言:“某个体属于某团体,因为他消费某财富;他消费某财富,因为他属于某团体。”[4]51
显然,盖茨比的豪宅、华裳和名车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具有了社会价值的符号。盖茨比期望这些所有物能证明自身的成就或证明社会地位变动的可能性。因为“物总是围绕在他所隶属的那个阶层的周围”[6]36。盖茨比对豪宅、华裳和名车所暗示的符号价值深信不疑,并希望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运用唤回黛西的芳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初处于更高团体的黛西首先吸引着默默无闻、一文不名的盖茨比的,正是她漂亮的住宅、靓丽的服装和雪亮的汽车。黛西的家使盖茨比惊奇不已,从未进过如此漂亮房子的盖茨比被深深吸引了,“这所房子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使人联想到今年雪亮的汽车,联想到鲜花还没凋谢的舞会”[7]125。穷小子盖茨比“深切地体会到财富怎样帮助人们拥有和保存青春与神秘,体会到一套套服装怎样使人保持清新靓丽,体会到财富怎样使黛西像白银一样熠熠发光,安然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7]126甚至黛西刚结婚后,痛苦的盖茨比还重温了他和黛西当年开着黛西那辆白色跑车所去过的地方。黛西漂亮的房子、香车与时尚的服装直指黛西高贵的身份地位,处于社会下层的盖茨比对拥有这些物品的黛西很是着迷,对她所代表的阶层也是心生敬仰。黛西是盖茨比所认识的“第一个‘大家闺秀”[7]125,这也就可以解释多年之后,盖茨比总是凝视着自己豪宅对岸的绿色灯火,并穷其一生想到达彼岸的原因。他痴迷于黛西,更多的是源于与黛西所匹配的大家闺秀身份以及被他不可企及但逐步描摹并符号化了的圣洁女神形象。
四、阶层跨越的虚幻
社会分层不可能“仅仅根据一个物的清单就被界定了出来”[6]11。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身份通常以拥有和占有物的总和来象征。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层虽然不再有天生的贵族与平民的等级,但也并不是以是否拥有财物进行阶层划界。
鲍德里亚认为“借助于物,每个人以及每个群体都在某种序列中寻找他/她的位置,同时根据个人的发展努力挤入这一序列中。通过物,一个分层的社会出现了……它试图将每个人放置到某个特定的位置上”[6]17。在消费文化的激励下,盖茨比开始竭尽全力要挤入黛西所在的那个序列,并试图把自己放在想要抵达的位置。穷小子盖茨比的父母是老实本分的乡下庄稼人出身,但盖茨比却不愿承认自己低微的出身。为了摆脱穷困的境地,这个中西部的年轻人开始了他的宏伟计划,从各个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与《富兰克林》自传中所提到的十三美德相比较。他拼命练习咬文嚼字,重塑自己的谈吐,“说话字斟句酌,谨小慎微”[7]44;他舍弃精神上、内在品质的提升,转而选择丹·科迪快捷而实际的物的操控。为了能够很快地挤入富人行列,17岁的他来到明尼苏达州南部路德教的圣奥拉夫学院,希望在此能够改变命运。然而他却很快离开,因为学院不屑于穷学生不切实际的梦想,也因为他自己不屑困于学费而疲于劳作。后来盖茨比在苏必利尔湖干杂活时遇到了丹·科迪,这位靠采金矿银矿、做铜的生意发大财的大人物。聪明伶俐且雄心勃勃的盖茨比很快便追随在科迪左右。科迪的挥金如土,各种奸诈伎俩让盖茨比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7]86。科迪的引领为盖茨比后来与迈尔·沃尔夫山姆的合作做了铺垫。他们买了很多小街上的药房,并且不用处方就把酒精卖给人家以牟取暴利,盖茨比就通过这种方式一夜暴富。
然而,“消费符号蕴含着的意识形态,给人一种虚假的承诺,让人信以为真”[9]142,消费者被严重异化,“在符号系统的异化中……符号所标识的社会地位只不过是符号化的社会地位,是一种幻象,它并不能反映人们真正的社会地位和主体的个性”[9]142。
拥有豪宅、华裳、名车甚至水上飞机和数不清财富的盖茨比举办奢华喧嚣的酒会,挥洒重金,希望用最短的时间结识上流社会的人士,并希望通过这些派对,让大家接受他为其中的一员,进而把自己塑造成上流社会的人,实现自己地位向上流动的目的。小说中的富家子弟汤姆·布坎南——黛西的丈夫,也喜欢在同类人中扎堆,“他们在法国待了一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然后来回游荡,居无定所,只要哪里有玩马球的,有富人,他们就往哪儿去”[7]7。但来参加盖茨比狂欢宴会的“上层人士”并不认可盖茨比的暴富身份,关于他的谣传与污蔑也层出不穷,“有人告诉我说他杀过人”[7]38“多半他在大战时当过德国间谍”[7]39“我敢打赌他杀过人”[7]39“他是个贩卖私酒的……有一回他杀了一个人……他是兴登堡的侄子,恶魔的表兄弟。”[7]53可见盖茨比借助消费狂欢拉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想法,显然没有实现。汤姆直接质疑盖茨比的身份,他突然质问尼克,“这个姓盖茨比的究竟是谁?”“一个大私酒贩子?”“你知道这样的暴发户中很多人是大私酒贩子。”[7]91甚至,连带参加宴会的这些人的身份也受到了质疑和鄙视,“我说,他一定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搜罗到这么一大帮牛头马面”[7]91。当发现盖茨比要和他抢黛西,对他的地位产生威胁时,汤姆则毫不犹豫地深入调查盖茨比,并一招制胜。“我早已发现你那些‘药房是搞什么名堂的。”[7]114汤姆对盖茨比水火不容,揭其老底,直接让本已投入盖茨比怀抱的黛西选择退缩与回避。尽管盖茨比竭尽全力在黛西面前为自己辩护,“但是他说的越多,她就越往后缩,置身事外,不理不睬”[7]114。
盖茨比本指望借喧嚣的酒会,依赖物的消费狂欢来实现自己的阶层跨越和人生梦想,岂不知这是已固化的统治阶层制造的消费幻想,“消费建立在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之上,所以消费看上去曾经是一种普适的价值体系,但实际上它不过是一种制度、一种道德而已”[6]55-56。换言之,消费成为民主的借口,并被伪装成“一种民主社会功能”,“如同一种阶级制度一样发挥着作用”[6]49。美国社会宣扬平等、自由、民主,并对民众宣称只要在美国经过坚持不懈地奋斗,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实现物质上的成功。这白手起家、走向成功的阶梯的美国梦已然犹如这个消费梦魇。消费的秘密“在它的虚假的社会外衣之下,掩盖了真实的政治策略”[6]54。事实上,这种作为普遍价值体系的消费不过是统治阶层遮盖阶级对抗和控制社会的另一种手段而已,消费“在过去和未来都曾经或者将会是任何社会中权利策略的一个要素”[6]56。
五、结语
“人们依赖物,而物充其量不过是显现了他们无法实现的社会期望。”[6]36-37盖茨比在这种消费幻想下,企图借助物的消费来抵达新的阶层,其悲剧性不可避免。祥和的普遍性消费幻想之下,隐匿了一层更深、更强的控制意图,物的消费掩盖了真正的社会分层和对抗性阶级结构,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遮蔽。盖茨比借助豪宅、华裳、名车和流光溢彩的酒会来提升自己,追求阶层提升,却终无奈穿、住、行这些看似没有价值取向的消费,这不过是上层统治阶层为掩盖阶级对抗和控制社会而采取的手段。这种消费力的幻想,实则是社会区分的真实力量,奢侈品的消费或者说物质层面的优越并不能视为阶层的跃升,而只是较低阶层表达階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的一种虚幻参与。
参考文献:
[1]程锡麟,编选.菲茨杰拉德研究文集[C]//理查德·利罕.《了不起的盖茨比》——文本作为建构:叙事情节与展开.陈爱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程锡麟,编选.菲茨杰拉德研究文集[C]//马里厄斯·比利.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的批判.陈爱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程锡麟,编选.菲茨杰拉德研究文集[C]//马尔科姆·考利.菲茨杰拉德:金钱的罗曼史.孙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程锡麟,编选.菲茨杰拉德研究文集[C]//罗纳德·伯曼.《〈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现代时期》导论.程锡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J].江汉论坛,2008(09):23-29.
[9]李辉.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