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
【摘要】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催生了“瓦子勾栏”的出现,作为剧院最早的雏形,历经千年的发展,其对现代剧院的发展仍有一定的意义。虽然现代剧院在建筑结构、管理方法、声场设计上更加专业化、科学化,但是其集聚效应以及市场规模与“瓦子勾栏”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瓦子勾栏”的研究与思考,以探索现代剧院运营的新路径。
【关键词】“瓦子勾栏”;剧院运营;艺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2-005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16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高度繁荣的时代。“重文”的治国方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是在此时产生;“占城稻”的推广也使宋代的人口激增,促进了農业的发展,这使得当时的农民阶级拥有了一定的“精神消费空间”;“坊市分离”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宵禁”的解除为商品市场的交易提供了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作为大众文化娱乐聚集空间的“瓦子勾栏”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瓦子”作为商业聚集地,为“勾栏”的发展提供了人群流动的集中空间,促进了宋代市民阶级乃至达官贵族的文化交流,使“雅”“俗”文化不断碰撞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化局面。“勾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商业运营性质的剧场雏形,其运营模式与管理方法对现代剧院的运营不仅只具有历史意义,且在当下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的时代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艺术管理史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了解与剖析“瓦子勾栏”的产生与发展及其运营结构,产业聚集特性、产业链的打造等仍对现代剧院的运营具有启示意义。
一、对“瓦子勾栏”的解读
(一)“瓦子勾栏”概述
“瓦子”又称瓦舍、瓦肆、瓦市。关于“瓦子勾栏”的概念,说法不一。据程民生先生考证,言瓦肆,主要指其店铺;言瓦市,主要指其市场;言瓦舍,主要指其建筑,在宋代史籍专指市场意义的名称中,瓦子最为常见,使用普遍[1]。瓦子是随宋代文化娱乐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商业聚集圈。
“勾栏”又称勾阑、构栏、勾肆、游棚,是指瓦子里不同的演出场地,是瓦子的基本构成单位。其原意是“栏杆”的意思,与演艺没有直接关系,后便于演出,便在露台四周围上栏杆,这也为“勾栏”演变为正式的演出场所创造了条件。
(二)“瓦子勾栏”的结构与功能
“瓦子勾栏”作为文化娱乐的集散中心,在分布上呈现出分散式聚集的特性,满足了不同区域市民的娱乐需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多处记载,“其御街东朱雀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马行北去旧封丘外袄庙抖街州北瓦子”“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粱门外瓦子”[2]。整个宋代,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的瓦子最为兴盛。规模最大的瓦子分布在城内中心商业区和繁华的娱乐区,其他瓦子分布在里城城关外交通要道旁[3]。
勾栏内部设有戏台、戏房、腰棚、神楼,即演出台、后台、观众席,这与现代剧院的基本结构也十分相似。元杂剧《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记载:“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峦坐座。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个人旋窝。”由于朝代的更迭、战乱以及勾栏的建筑为木制等原因,目前也没有存留下来可供考据的原型图。
(三)“瓦子勾栏”的形成与发展
“瓦子勾栏”这一历史进程确切起于何时已无法确定,但其作为文化娱乐消费的场域起于北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至元中期逐渐消失。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使瓦子与勾栏的联系日益密切,瓦子为勾栏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场地,勾栏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聚集,瓦子与勾栏相互依存造就了宋繁荣的文化局面。
宋时的瓦子勾栏是可以通宵营业的,这与“宵禁”制度的废除有很大的关系,宋以前有着严格的“宵禁”制度,给商品的流通以严格的时间限制。宋后这种局面被打破且“坊市的分离”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加快了瓦子勾栏的形成。此外,文化艺术的消费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瓦子勾栏又是在市井中发端发展,这一对矛盾的均衡与宋当时经济繁荣有很大的关系,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造纸术、造船技术的发展,使当时的民众生活相对富足,给了瓦子勾栏一定的生存空间。为了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的乱象,宋采取“重文抑武”的发展方针,促使文化繁荣的局面。时代的繁荣促进了“瓦子勾栏”的发展与繁荣。“靖康之耻”后,南宋仍承袭北宋时“瓦子勾栏”的发展模式,且不断地完善。元以后瓦子与勾栏的依附状态被逐渐破除,勾栏脱离瓦子,瓦子也慢慢瓦解至元中后期消失。
二、“瓦子勾栏”的管理与运营
“瓦子勾栏”作为现代剧场的雏形,其管理运营也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宋时期的“勾栏”及艺人主要是由“教坊”统一管理,其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广宣传手段独到,适应了当时演艺市场的需要,通过功能集聚效应,促进了娱乐业的繁荣。
(一)“瓦子勾栏”及艺人的分类与管理
“瓦子勾栏”及艺人主要是由当时主管音律的“教坊”统一管理。《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中说:“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2]廖奔先生推测说,张廷叟、孟子书大概就是开封城瓦子的总管理人,且考证出孟子书就在教坊担任乐官[4]。即张廷叟和孟子书应该是教坊中的官员,主管“瓦子勾栏”的日常管理事务。“瓦子勾栏”中的艺人大致可分为教坊艺人、专业艺人、路岐人与和雇艺人。
教坊艺人,宋之前的艺人有着严格的分类,可分为宫廷艺人和民间艺人。宫廷艺人属于宫中教坊管辖,有着严格的管理条例,而民间艺人则相对比较松散。宋以后“教坊”的职能逐渐弱化,宫廷中艺人也可以在民间从事演艺活动,加快了宫廷与民间艺术的融合。专业的艺人,即指那些专门在勾栏中演出并以此为生的艺人。“路岐人”,即指那些技艺比专业的艺人稍次,在勾栏外热闹处演出的艺人,类似于现在的“街头艺人”。“和雇艺人”,即指宫廷通过“和雇”的方式招募大量的民间艺人进行宫廷演艺并支付其一定酬劳的艺人群体。“和雇艺人”的产生与当时“教坊”职能的弱化有关,职能的弱化使大量的宫廷艺人流入民间,当在宫廷演出需要艺人的时候,就通过“和雇”的方式进行艺人的召集。
(二)演出内容
瓦子内的演出内容也精彩纷呈,舞蹈、杂剧、杂技等不胜枚举。《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中记载:“六月六日……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趋弄……道术之类,色色有之。”[2]演艺内容的丰富也增强瓦子与观众的黏性,增强了勾栏的集聚能力。
(三)经营模式
1.收费入场。“勾栏”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通过收取门票。在勾栏形成之初,其建筑结构就有收费的“门槛”出现。明朝初年朝鲜印行的中国语言课本《朴通事谚解》中说道:“勾栏里看杂技去来。去时怎得入去的?一个人与他五个钱时放入去。”[5]
2.观众分类。这里的观众分类主要是通过观众席座位的安排以体现一定的尊卑次序。观众席分为神楼和腰棚。神楼是正对戏台的位置为最佳位置,腰棚是从神楼开始围绕戏台往后延伸的座位,整个观众席围绕戏台呈三面环绕之状,其中“青龙头”是座位中间最好的位置,一般为富家或官家占用[6]。
3.市场竞争。在勾栏内,观众往往有一定的审美倾向,对于那些刻板、不断重复的老唱本的艺人来说,很难受到大众的喜爱。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活力,一些勾栏为了吸引大众,获取更多的利润便开始通过演艺内容的创新、艺人技艺的提高来赢得市场。
4.产品周边。为了方便观看演出的大众,瓦子勾栏内往往还设有如酒楼、酒楼等店铺,以满足艺人和观众休憩饮食的需求。此外,也有售由演出的衍生产品的店铺,如演出内容的文字资料、曲谱唱词、纸画等。其他的如剃剪、喝故衣、货药之类的摊贩和店铺也很多,方便了瓦子勾栏内大众的娱乐与交流。
(四)营销推广
“招幌”,这是瓦子里的艺人专门制作的,上面写有演出信息,能让观众直观地看见演出的名称及演员信息等,方便其有选择性地观看演出。如《耍孩儿·庄稼不识构阑》中说:“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这里的纸榜就是“招幌”。“冠名炫技”,这也是勾栏艺人为了吸引观众常用的一种宣传手段。一些艺人常给自己冠以一定的名号,如受皇恩,曾赐予一定的名号。此外,也通过“炫技”来显示自己演出水平的高超。“视觉吸引”,这里的视觉吸引是指一些艺人常扮艳丽的服装,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勾栏也会击鼓,通过鼓声造势,吸引大众。如《耍孩儿·庄稼不识构阑》中说:“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地擂鼓筛锣。”
三、瓦子勾栏与现代剧院的贯通联动
“瓦子勾栏”作为现代剧场的雏形,其运营结构、管理方法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其经营的一些基本理念仍沿用至今。回看宋朝的“瓦子勾栏”,再看当下剧院的运营,一千来年已过,在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剧院的运营是否有创新,还是仍沿用“瓦子勾栏”时的运营方法,或是机械地继承,其对现代的剧院的运营是否仍有启示意义?
(一)“瓦子勾栏”与现代剧院的运营特性
现代剧院的“售票制”“观众分类”以及“营销策略”仍有“瓦子勾栏”的影子,以至于当看到宋代的“瓦子勾栏”便觉当时经济文化的繁荣,甚至有“穿越”的错觉。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剧院在运营的过程中常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管理的高效化,但其在运营的逻辑本质上仍与“瓦子勾栏”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招幌”“冠名炫技”“视觉冲击”等营销策略其目的仍是吸引观众,这与当下剧院通过内容营销、大家头衔、海报设计进行推广宣传一样,只是时代的变迁,其媒介手段不同,但本质都相同。此外,“瓦子勾栏”的集聚特点,也给当下剧院的规划以示范意义。现代剧院在规划时,其聚集效应是否充分,营销策略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创新,都是现代剧院的发展规划与运营模式创新中的重要问题。
(二)从瓦子勾栏看现代剧院运营模式的创新
1.创新营收方式,建立排练售票模式
一座剧院营收大部分是靠门票所得,常通过建立一定的售票机制并配合得当的营销策略来实现盈利最大化。然而,在当下运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票价过高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剧院的发展且违背了剧院服务大众、满足大众文化艺术需求的初衷。票价的不合理现象,不仅是剧院盲目地抬高票价,也与剧作的制作成本、雇佣费用及剧院的运营费用相关。宋代的“瓦子勾栏”本就扎根于市井且票价亲民,使当时的演艺业异常繁荣。在当下,剧院剧作若使价格普遍“低价化”,这对剧院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若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剧院也很难运营下去,这与当下的剧院建造和运营成本相关。“瓦子勾栏”的建造往往简单易行,当然这样的声场设计与现在剧院是不可比拟的,必然会损失一定的视听体验。
在现有的运营条件下,如何像“瓦子勾栏”一样,实现可观的营收,对剧院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最重要的一条探索途径就是丰富现有的售票制度,即通过排练售票模式扩大盈利。对于一场演出来说,演出团体通常会在演出前剧场进行一次全真的走位与演练,这样的演出效果与正式演出相比自然会少些“仪式感”,但演出效果也不一定会比正式差。因此,若剧院在运营过程中,将这次机会合理利用起来,通过降低票价的方式,让大众通过观看演出排练,这样不仅能让大众了解一场演出的过程,且能在现有条件下获得一定的精神体验。当然,这需要剧院对剧目进行筛选以及建立完善的运作体制,保持观众审美体验与演出团体排练效果的均衡来实现营收的最大化。
2.明确剧院发展定位,增强集聚效应
剧院常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聚集地,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和文化名片。但剧院现有的文艺类别和产业聚集性较“瓦子勾栏”来说是不够的,不应让剧院单纯成为一个看演出的地方,而是要拥有的更多的功能,让大众驻足。剧院不应是“高雅”“冷清”的形象,而应像“瓦子勾栏”一样具有“大众化”“热闹”的代名词。因此,剧院在规划之初应首先考虑建在人口的聚集的地区,若只能建在还在发展的城市规划新区或者郊区,只能通过打造“文化旅游休闲”的集聚区来扩大影响力。
在规划选区的基础上,要着力增强其集聚效应,通过“高雅”与“通俗”的结合,扩大受众基础,即剧院也应建立一定的小型剧场或者适应某一艺术品类的场地,吸引如相声、脱口秀、乐队演出等在剧院常驻,甚至建立一定规格的电影院,形成强聚合效应。此外,也应以剧院为中心让更多的文化艺术演出创制公司入驻周边,相应的衣食住行商业体也在此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一城一文化,一个剧院一个IP”的文化艺术名片,让“文化聚集地”名副其实。
四、结语
“瓦子勾栏”作为宋代文化艺术繁荣的一个代名词,历经千年,其对现代剧院营收模式和集聚规模的借鉴仍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瓦子勾栏”的运营的模式在当时是先进的,现代剧院历经百年的发展和科技的加持,应当是比宋更加繁盛的局面,然而用时代的标准衡量,现代的剧院发展却不及当时的“瓦子勾栏”。本文对“瓦子勾栏”进行研究,不仅是对古艺术管理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剧院运营创新的再探索,利用古今的交流对话,促使剧院及文化艺术走向更加繁荣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程民生.宋代瓦子勾栏新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5):1-15.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3]焦杰.北宋东京城体育娱乐文化空间分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4]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5]梁淑芬.北宋东京勾栏瓦子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6]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7]李润瑶,李小莹.刍议剧院管理运营与创新发展[J].音樂生活,2021(0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