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彬 覃晓宁
【摘要】瑶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涵丰富。不同地域的瑶族有着不同的特色。瑶族音乐文化传承既是传统的问题,也是现代的问题。在传统瑶族社会中,瑶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仪式传承、节庆传承等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瑶族音乐文化生存境遇、生态巨大变迁,瑶族音乐传承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逐步演变为学校教育传承、政府文化馆宣传、自由职者及自媒体等多样化传播模式。新的传承模式既给传统的瑶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瑶族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非遗文化;金秀瑶族;音乐;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2-0039-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12
一、引言
瑶族是一种跨地域的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越南、老挝、法国、美国等国。泰国萨蓝·那洛(1998年)硕士论文《清莱府梅发郎县帕德村瑶族音乐研究》中,就有提及该民族的相关内容。该论文认为瑶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主要传播方式为口口相传,主要表演于社交仪式比如大型的婚礼、葬礼与新年。Chang Kun从语音学角度对瑶族音调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法籍台湾学者郑瑞贞介绍了瑶族民歌适用的四种分类办法。Herbert C Purnell对国外瑶族婚嫁仪式中歌词音色与音乐调高进行了探讨。国外学者们有关瑶族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等方面,关于瑶族音乐的研究又更多的注重音乐本身,而对于音乐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很少涉及。例如近年来以日本学者为主的研究团队对中国瑶族(以湖南、广西为主)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研究。自2008年以来,逐渐以“瑶族文化研究所”为中心,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20世纪30至4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以中山大学学者等为代表,对于瑶族音乐进行了初步考察研究。黄友棣1942年的《连阳瑶人的音乐》则是我国最早基于瑶族音乐的田野考察报告。到了50至6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方面的活动。在编制《中南少数民族山歌选》的过程中,一共收录了数十首滇、粤瑶族山歌;《两广民歌散辑》当中,收录了广西瑶族民歌十余首;《广西民间歌曲集》也收录了十几首。关于瑶族音乐的研究性专著、民歌以及论文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专著类的研究有郑伯农的《江华瑶族音乐概况》。《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瑶族传统音乐》部分,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的《瑶族音乐史》部分。《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针对少数民族音乐形态的产生、传播等情况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关于民歌类的研究,早在1983年,就在《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了许多歌谣,由此可以发现,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对瑶族歌谣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根据相关的规律将它们划分为十种不同的类别,且均是通过文学角度把歌词记录下来,如甲子歌、创造歌、滑稽歌、爱情歌、立传歌、信歌等。而樊祖荫的《瑶族多声部民歌》对瑶族使用勉语、布努语、汉语的各支系“双声歌”的调式、音列、双声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还有很多论文性的研究,主要针对瑶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例如张华兵(2001年)发表的《瑶族音乐走向新世纪》认为瑶族音乐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代文明对着瑶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瑶歌的保存率和传唱率也在不断下降。甚至到了将来,这些融合了瑶族人民各个方面的内容、形式多样化的瑶族音乐,或许也会逐渐地减少,最终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本文认为这一方面与大量的青年男女外出打工有关,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瑶族人中间,会唱瑶歌的已经很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覃晓宁(2014年)在《广西金秀瑤族民歌中的文化内涵》一文中认为因五个瑶族支系聚居的地域、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当前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金秀瑶族民歌,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十多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上,特别是“香哩”“离惯”“刮架”等。这些广泛流傳的民歌,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金秀瑶族人民智慧旳结晶。它也属于个人和集体智慧融合的结晶,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兼具着娱乐、教育、审美等功能。甘秀芬(2017年)在《瑶族音乐的欣赏与传承》中提到,瑶族音乐承载了瑶族人民的文明与智慧,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并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民族艺术特色。对于其传承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继承传统,保护瑶族音乐的生存环境;二是顺应时代,创新瑶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方式;三是普及欣赏,宣扬学习民族音乐。赵书峰(2018年)在《再思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中提及,自从举办了“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之后,在深入探讨我国各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念。
基于此,更多学者针对瑶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建议。例如赵秀芬(2019年)于《浅谈瑶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一文中提到现阶段瑶族民歌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瑶族民歌事业缺少接班人;第二,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第三,因该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阻碍,难以持续下去;第四,瑶族人民对自己音乐文化的关注度比较低;第五,因为语言障碍,致使瑶族民歌缺少传播的途径。这五个方面都不利于当前的瑶族民歌保护和传承。此处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增强传统音乐保护意识;二是发挥教育传承的优势;三是举办民族特色音乐活动;四是加大经济扶持力度;五是瑶族民歌的创新。
赵书峰以及徐花(2020年)在《当下瑶族音乐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中认为瑶族音乐研究在融合多个不同学科理论的情况下,逐渐朝着重视音乐与文化语境互动关系的方向探究。换句话来说,在此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瑶族音乐本体结构特征之外,同时还需要根据其他的学科理论分析其音乐风格和其独特的相关文化语境互动关系来分析,比如地理文化、民俗信仰等。
纵观国内外瑶族音乐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研究,而瑶族本身是一个跨地域离散性群体,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有必要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开展对瑶族音乐的研究。这样才能从国际的大环境中更加全面地理解瑤族音乐的变迁和发展,也更有利于针对其传承提出更全面的建议。
二、瑶族概况
瑶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世界上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北部。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和江西与海南等七省,其中广西最多约171万人(2015年),地域分布东起江西全南,西至云南勐腊,南达海南,北迄湖南辰溪,瑶族迁徙地域广阔,支系众多,居住地区多为山地,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少数从事林业,生活习性基本相同。位于广西金秀的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文化丰富多彩,目前金秀瑶族拥有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坳瑶五大瑶族支系。瑶族人民无论在田野耕种还是行走山间、无论在木楼脚下还是在家中火塘,聚会婚嫁、交往恋爱,歌情兴起,随时唱起。
三、瑶族音乐种类
金秀的瑶族有五大分支:花蓝瑶、山子瑶、盘瑶、茶山瑶、坳瑶。金秀的瑶族是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区域。瑶族的音乐就如同瑶族的支系一样丰富多彩、内容斑斓。在瑶族,音乐是人们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有传说、神话、爱情、风俗、宗教、生活悲剧、礼仪交往等。由于瑶族支系聚居区域、生活习俗,民俗习惯,文化背景不同,金秀瑶族民歌风格多彩,瑶族传统民歌如“香哩歌”“深牌歌”“离贯歌”“大声歌”“细声歌”等数十种不同民歌体现得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充分地展现了金秀瑶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灿烂的文化内涵。
(一)离贯歌
“离贯歌”是以花篮瑶语演唱,是花篮瑶民间经典音乐曲调。相传花蓝瑶最初从贵州古州迁徙到广西柳州,后流落到中平梧桐,最后辗转到今天的金秀,主要分布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乡、长垌乡、罗香乡,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离贯歌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离惯歌”以“离贯”为起音词,用于歌的开头,原意“离远”,寓意欢迎远方朋友之意,离贯歌有两种演唱方式:说唱与长音演唱,可一人独唱或众人合唱,古韵悠长,由民间艺术家即兴创作。离贯歌于2021年3月成功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细声歌
“细声歌”是以山子瑶本族语言演唱,山子瑶是一个能歌善舞的瑶族支系,歌谣里富含了本土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子瑶宗教文化十分丰富,充满山野情趣,也充分体现在了山子瑶的山歌之中,山子瑶的山歌有“情歌”“婚礼歌”和“生日歌”等类型。这种歌的歌词多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其歌腔使用“61235”五声音阶,脍炙人口,深得瑶族人民的喜爱。
(三)深牌歌
“深牌歌”是以盘瑶本族语言编唱,自然纯真。600多年前,盘瑶族从湖南的千家垌迁至金秀大瑶山。盘瑶“深牌歌”最常见的演唱方式是对歌,其形式多样,如:一人说唱、二人对歌、群体对歌等。盘瑶的“深牌歌”有“长腔”和“短腔”,歌曲可随唱师的兴趣心情,不拘地点、不论时间、田间农作、行走在山间、家中聚会、恋爱婚嫁等各种场合随心随时编唱。歌词内容包括有传说、神话、风俗、宗教、爱情等。
(四)香哩歌
“香哩歌”是金秀瑶族茶山瑶支系的古老民歌,是瑶人赞美事物、表达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歌曲。所谓“香哩”即歌者对对方的称呼,其所蕴含的意义则根据情况而决定,比如,面对着情人唱的“香哩”意为情人,如果是面对着朋友唱的则意为朋友。而且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每一首均会以“香哩呃香哩”为开头和结尾,故名。香哩歌的“喊香哩”,其曲调粗犷、悠长、起伏较大。“唱香哩”曲调柔美,一般用于青年男女恋爱时颂唱。“讲香哩”曲调类似吟咏,向世人讲述道德礼仪、人生哲理。“唱香哩”是在对歌时对歌者的尊称,意为“您好”“朋友”“情人”等。颂唱的内容主要有历史、习俗、传说、生活礼仪等。“香哩歌”是瑶族民族民间音乐宝贵遗产,是瑶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于201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坳瑶据说在宋朝期间从贵州迁徙到百色、田阳、南宁,以及广东等地,后又辗转到广西桂平、江口,最后来到金秀罗香、六巷和大樟。坳瑶人民特别热爱歌唱,坳瑶山歌有“大声歌”“小声歌”“春歌”等多种,形式多样。“大声歌”曲调庄严,沉重。唱大声歌根据场合决定人数,人多的时候有近百位,而人少的时候也有数十位。“大声歌”多在一些大型民歌宗教庆典活动中进行演唱。这些民族歌谣如同一本百科丛书、万花筒,从各角度、各层次、各细节无不反映出少数民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向往,同时歌谣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将这些文化瑰宝一代一代传下来。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四、瑶族音乐传承模式
瑶族音乐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蕴涵了瑶族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在当今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当下,如何让我们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并同时发展得更好,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瑶族音乐传承模式分为:传统的传承模式与现代的传承模式。
(一)传统的主要传承模式
1.家族传承
瑶族的音乐基本是靠口耳相传,音乐的灵感均来自现实的生活。音乐可随时诞生于农田、耕作、灶台边、山寨里,村落中,由瑶族人民父辈、祖辈们代代有意无意学习、传承、发展下来。因此,在瑶族里,家里老人善于传唱的家族,后代也善于传唱。人们渴望通过歌谣的演唱方式来祈求神灵保佑、渴望来年的五谷丰登。同时,民歌的形式记载了人民的生产劳动、天文地理,历史传说。
2.师徒传承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是师傅在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以“带”的形式传承,需要用心体会,多看、多听、多模仿,不需要特意去教,慢慢就把上辈的民歌传过来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方法一般需3到5年,如果徒弟所掌握的民歌较全面,而且具备较好的歌唱方法,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歌师。
3.仪式与节庆传承
瑶族的五个支系均有自己的节日仪式与节庆模式。节庆及仪式歌谣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其淳朴民风、独特民俗以及灿烂瑶族风情充分体现在这些节庆及仪式里。瑶族的仪式与节庆有:坳瑶浪节、山子瑶度戒节以及盘瑶的还盘王愿等。而音乐通过仪式与节庆的方式来进行傳承与传播,这对于没有文字的族群来说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代的主要传承模式
1.民间及自由职业者传承
瑶族歌谣的文化构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与民间力量。歌谣的传承部分来自民间及自由职业者对其进行传播,但许多行为目前属于自发性行为,缺乏持续性保障,因此,在文化传播及传承过程中保持民间及自由职业者传播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实现活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2.青少年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娱乐活动增加。瑶族音乐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发展,则需要从年轻一辈入手,让青少年走近非遗,了解瑶族音乐,喜欢上瑶族音乐,从而传播瑶族音乐。非遗文化进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校的受众群体相对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给传统的文化塑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也为这行专业培养潜在的从业人才。同时让青少年从小学习瑶族音乐,如:“离贯歌”的吟唱式儿歌,通过小朋友的吟唱给“离贯歌”增添了蓬勃朝气,渐渐地让瑶语歌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政府机构的保护及传承措施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成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组织各级文化单位、科研机构、院校专家学者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组织开展相关节会活动;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确立以“人”为载体的保护机制。同时,也为非遗工作提供智力支撑。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长期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与发展。
4.自媒体的传承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大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碎片化阅读到短视频观看,而且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一些自媒体也飞速发展起来。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对于瑶族音乐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成了一种手段,网友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APP等各种渠道,通过搜索欣赏到瑶族音乐的音频与视频,这种新型的媒体受众面广,传播范围宽、速度快、互动性强,给瑶族音乐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四、瑶族音乐发展与变迁
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说过:“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瑶族的花蓝瑶、山子瑶、盘瑶、茶山瑶、坳瑶所传唱的传统文化“香哩歌”“深牌歌”“离贯歌”“大声歌”“细声歌”经过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其演唱风格、演奏的乐器、表演的形式,以及音乐保存的模式都发生了改变。
1.演唱风格
瑶族的音乐是瑶族人民在劳动及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其演唱风格从最初的原生态的民族“吟唱法”“喊唱法”“真嗓演唱法”,通俗的演唱风格渐渐融入、结合美声唱法。演唱的风格及方法逐渐丰富多彩,诠释了传统演唱方法的演变过程:原生态演唱方法转向民族、通俗、美声唱法。
2.演奏乐器
瑶族民族歌谣里的演奏乐器也开始结合了新时代乐器。在传唱民歌的民间乐队演奏中开始出现了中、西洋乐器相结合。演奏的乐器也从此中国民族乐器转向中、西洋乐器相结合。例如:瑶族民谣原创艺人——陶歌(艺名)陶星霖乐队创作的瑶族原创作品:《跟你多了成双对》《妹像杜鹃一样美》《童年的瑶歌》等在演奏时所用的乐器就融合了中、西方多样乐器。
3.表演形式
瑶族音乐的表演形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创新,并逐渐多样化。由原来的独唱、独奏的形式转变为演唱会、乐队伴奏、卡拉OK伴奏等。而表演形式的多元化,表演手段的多样化,也为瑶族音乐吸粉无数,例如原创瑶歌作品:《跟你多了成双对》《妹像杜鹃一样美》《童年的瑶歌》等在演奏时结合了乐队伴奏,歌声融合了本土独特的魅力,又糅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呈现出一种异域风情、轻松轻快的曲风,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4.音乐保存
瑶族民族音乐保存方式一般为师徒口传心授,长辈吟唱传颂,对于没有文字的族群来说,口传心授是最常见的保存方式;也有年长长辈用纸记下乐谱,但保存的方式还是倾向于简单、原始。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的保存方式也逐渐转化为书籍、光碟、手机APP、电子数据库等。
五、结语
金秀瑶族音乐是瑶族人长期在生活与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蕴含了瑶族人民过往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部行走的宝贵的活典书,值得我们保护、传承与发扬。尽管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比如音乐文化变形失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文化歪曲,走向低俗导致艺术价值降低;文化人才的萎缩等。面对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政府出台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政策及经济扶持政策,培养、孕育、保护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播人才,从而提高推进非物质文化传播的进程,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工程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奉献。
参考文献:
[1]萨蓝·那洛.清莱府梅发郎县帕德村瑶族音乐研究[D].泰国:诗纳卡琳大学,1998.
[2]郑瑞贞.瑶族音乐中民歌的分类法——瑶族民歌分类[J].新亚学术集刊,1994(12):199-204.
[3]Herbert C Purnell.“优勉”瑶民间歌谣的韵律结构[C]//载乔健,谢剑,胡起望.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143-155.
[4]吴宁华.瑶族音乐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2004(02).
[5]张华兵.瑶族音乐走向新世纪[J].歌海,2001(08):33.
[6]覃晓宁.广西金秀瑶族民歌中的文化内涵[J].音乐创作,2014(05):158-159.
[7]甘秀芬.瑶族音乐的欣赏与传承[J].艺术评鉴,2017(10):14-15+10.
[8]赵书峰.再思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18,31(05):91-101.
[9]赵秀芬.浅谈瑶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J].黄河之声,2019(18):57-58.
[10]赵书峰,徐花.当下瑶族音乐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01):59-64.
[11]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民间歌舞的继承与创新:茶山谣[Z].2012(01):182.
[12]覃晓宁.广西金秀瑶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分析[J].参花,2013(06):50-52.
[13]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民间歌舞的继承与创新:花篮谣[Z].2012(01):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