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芳
【摘要】分层作业是“双减”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的有效方式.分层作业可以从作业数量的“多与少”、作业内容的“难与易”、作业梯度的“深与浅”、作业支架的“有与无”等着眼、着手.“分层”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更不是给学生贴标签、做记号.分层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遵循学生的差异.教师通过分层作业能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效率,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能力,引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内需,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作业支持.分层作业是“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设计、研发、实施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双减”背景;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减负增效、优态提质是“双减”背景下的“最强音”.如何真正地减负增效、优态提质?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分层教学、分层作业.传统的教学是大一统、无差别的教学,作业也是千人一面.这样的作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让作业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分层作业,赋予不同层次学生充足的对数学作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从作业数量的“多与少”入手,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效率
作业数量是设计分层作业需要注意的方面之一.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是让所有学生面对相同的作业量,这样的作业设置,往往导致学困生“吃不了”、学优生“吃不饱”.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不同的作业量,通过作业量多与少的差异,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效能.如中水平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性作业之后,可以选择发展性的作业;高水平的学生在完成发展性作业的基础之上,可以选择提升性的作业;而低水平的学生仅需要完成基础性的作业.这样具有“数量差异”的作业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不是将作业数量分层固化,而是鼓励全体学生朝着发展性作业、提升性作业迈进.如此,对学生的分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化的显性分层,而是一种隐性分层.这样的隐性分层鼓励全体学生去挑战、去超越.如此,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完成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争相完成发展性、提升性的作业.对于学优生而言,基础性作业的量应少一些,发展性作业、提升性作业的量应多一些;而对于学困生而言,基础性作业的量应多一些,而发展性、提升性作业的量应少一些.分层作业就是在把握作业量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中展开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化简比”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五个层面的“化简比”作业:其一是整数比的化简作业(即比的前项后项都是整数,下同),其二是小数比的化简作业,其三是分数比的化简作业,其四是混合比的化简作业,其五是单位比的化简作业.对于学优生而言,笔者重点引导他们完成混合比、单位比的化简;对于学困生而言,笔者重点引导他们完成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的化简,从而巩固他们化简比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挑战混合比、单位比的化简.在方法应用上,笔者鼓励学优生灵活选择化简比的方法,如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而对于学困生,笔者重点引导他们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作业量“多与少”的辩证性把握,决定了学生的作业速度和作业能力.
当然,作业量的多与少不是固定的,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把握实施.如当学困生掌握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之后,笔者同样鼓励他们尝试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如此,学生才能在化简比的过程中,根据比的特点、特征、特质灵活、机动地选择相关的方法.教师通过构建数学作业的“多与少”,可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数量分层的作业获得不同水平、层次的发展.
二、从作业内容的“难与易”入手,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業能力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致力于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为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作业量的“多与少”,还要注重控制作业的难度.高难度的数学作业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感,低难度的数学作业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机械感、枯燥感、单调感.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作业兴趣、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发掘学生的作业创造性呢?一个重要的策略是教师在作业设计、研发的过程中把握好作业的“难与易”,通过作业难易度的控制,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能力、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数学作业获得长程发展、长效发展.
要想把握好作业内容的“难与易”,关键是要让作业切入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让作业切入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作业的难易度对学生而言也就是作业的匹配度.有时候,作业的难易度要精细、精确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就设计了不同难易度的作业.基础性作业就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以及高,让学生直接求圆柱的体积,如“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分米,高是5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基础性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圆柱体体积的理解、应用.发展性作业就是将圆柱的体积与学生已经学习的相关内容(如圆柱的侧面积)结合起来,如“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94.2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发展性作业要求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与新知结合、融通起来,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作业的灵活性以及数学学习的灵活性.提升性作业则是融合了对圆柱的一些操作,比如将一个大圆柱切成两个小圆柱,或将一个大圆柱纵切成两个半圆柱,或将两个横截面面积相等的小圆柱拼接成一个大圆柱,或将一个长方形以长边为轴旋转形成圆柱,等等.提升性作业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数学思维、想象能力.如“将一个长度为5米的圆柱体的木材锯成两个小圆柱,结果表面积多出了6.28平方米,则原来圆柱体木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提升性作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操作,因此,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潜质、潜能.
把握作业的难与易就是要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无助感,就是要增强中等生的学习自信,就是要增强学优生作业的存在感、获得感、价值感、意义感.在作业设计、研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对象意识,要有意识地将高难度作业分配给学优生,将低难度作业分配给学困生.当然,这种分配应是悄然展开的,应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没有察觉,这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教育艺术.如此便可通过控制作业的“难与易”调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三、从作业梯度的“深与浅”入手,引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内需
实施分层性作业不仅要在作业量的多少、质的难易上下功夫,同时要注重作业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过渡,这就是作业梯度的“深与浅”.把握、控制好作业梯度的深与浅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动机,引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内需.分层不是简单地分段,而是要注重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一定难度的过渡.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种过渡应是缓慢的、逐步进阶的,而对于学优生,这种过渡则允许有一定的跃迁.教师要关注作业梯度的深与浅,从而让作业引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内需.
把握好作业梯度的“深与浅”,要避免作业的过度抽象、过度形式化.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作业应是适切性作业.对作业适切度的把握,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作业的梯度深浅.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认知,笔者设计了“循环小数再研究”的相关作业.作业一是引导学生研究循环节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作业二是引导学生研究除数是7的商的循环特点,作业三是引导学生研究循环小数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引导学生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从学生认识循环小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让学生的数学作业拾级而上,难度逐步加大.相比较而言,学生更容易将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而难以掌握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这样的梯度作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研究、实践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研究逐步从浅层过渡到深层、从简单过渡到复杂.教师一方面要包容学生的拓展性、延伸性学习,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并助力学生的挑战走向成功.在作业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验证,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体验作业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作业成就感,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作业梯度和作业数量、难度一样,是学生作业分层、优化的重要指标.在设计研发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水平、作业状态、作业能力等,只有从学生的认知、思维等现实出发,才能设计出富有梯度的层次性作业.实践证明,作业设计跨度的大小直接关乎学生的作业效能.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有效地架构低阶作业与高阶作业之间的梯度、跨度,让学生的作业实践实现从低阶走向到高阶的自然过渡,让作业具备一定的弹性,从而赋予学生充分的作业自主时空、权利,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积极地表现、自由地进阶,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原有认知、思维水平上获得发展、提升.
四、从作业支架的“有与无”入手,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作业支持
[支架1]这道题中应将哪一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量?应设哪一个数量为未知量?应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支架2]如果采用抓不变量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这道题中哪一个数量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应抓住哪一个数量进行思考?
不同的思路有着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在“支架1”中,学生以“现在总人數”作为单位“1”的量,以“36+x”(其中,“x”为后来到阅览室的女生人数)来表征单位“1”的量.在“支架2”中,学生认识到“男生人数是不变量”,在解决问题时,应将“男生人数”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作业支架能有效启发中、下水平学生的数学思考、想象与探究.用不同支架启发引导学生也是设计分层作业的一种途径.当学生在作业中“手忙脚乱”的时候,支架能帮助其理清思路;当学生在作业中不知所措的时候,支架能帮助其指点迷津.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架就是沟通数学作业与学生思维的桥梁、纽带,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能帮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路径.
作业支架是学生作业的利器,也是启发、引导学生作业的重要载体.学生独立面对作业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困难、困惑、问题等,作为教师,就要给学生的作业提供支架,给学生的作业提供支持,让学生在支架的支持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作业.当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可以拆除支架,出示一些同类题让学生练习,如此能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作业品质、作业效能.
结 语
分层作业是“双减”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的有效方式.“分层”是尊重学生的差异,遵循学生作业的规律.教师通过分层作业能突破传统作业大一统、标准化的弊端,能解决学生作业吃不了、吃不饱的疑难杂症,能突破制约学生学习效能低下的瓶颈.教师只有让分层作业落地生根,因材施教地引导学生展开实实在在的作业,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作业自信心,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让学生的作业品质、作业样态得到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J].人民教育,1993(6):40-41.
[2]毛景焕.班内分组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0(4):45-47.
[3]马双来.数学“分层教学”应注意“八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