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平
腺源性肛瘘即为肛瘘,即肛门直肠交界的齿状线部位有肛窦,其中有肛腺开口于齿状线上,细菌通过肛腺开口的位置进入腺管,向肛门直肠周围的疏松间隙蔓延,引起继发感染,是其常见的病因,加之其发病部位较特殊,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3]。腺源性肛瘘的主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为先,与其皮脂腺分泌旺盛密切相关[4]。临床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手术方式,一次性根治术与切开挂线术均是当下较为常用的手术方 案[5]。一次性根治术可一次性达到治疗目的,但需注意术后的伤口管理,切开挂线术则是通过丝线或橡皮筋紧缚,利用机械压力或收缩力钝性缓慢地剖开管道,但术后疼痛感明显,效果也不理想[6,7]。因此现今临床医学研究者不断提倡,针对腺源性肛瘘首选一次性根治术治疗,患者无需承受术后剧烈疼痛,也能一次性清除病灶[8]。本研究基于此论点,特选取本院2019 年 1 月~2021 年7 月收治的60 例腺源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一次性根治术与切开挂线术,意在探讨对此种疾病最有效且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有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1 月~2021 年7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腺源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 例。实验组年龄23~70 岁,平均年龄(38.8±11.4)岁;男23 例,女7 例。对照组年龄25~ 68 岁,平均年龄(39.2±10.8)岁;男25 例,女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接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完整,可进行后续随访调查;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并经临床诊断确认存在腺源性肛瘘;患者对治疗工作知情且按要求签署执行同意书。排除标准[9]:复杂性肛瘘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存在血液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患者;存在全身性疾病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骶管麻醉,应用肛门镜检查内口位置及瘘管走向,探针需沿瘘管缓慢进入内部,并且在瘘管的内口后探出,在肛瘘外口处分离皮下组织,直接将肛管暴露,随后应用探针进行引导,切开外口至肛瘘瘘管管腔之间的组织,必要时切除瘢痕坏死组织和瘘管,选择壁后内口括约肌平面以上的位置进行挂线处理,随后进行止血引流,保障引流通畅后按要求填塞凡士林纱条,在手术完成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每4 天进行一次紧线,直至挂线自动脱落,在手术完成后48 h 内需控制排便。在内口创伤快愈合时可拆除引流物,持续换药,直至伤口完全愈合。
1.3.2 实验组 患者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手术前需要采用肛门镜进行检查,给予患者骶管麻醉,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后进行肛内指诊,结合产前检查寻找内口位置,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切开后应当注意保留括约肌,需要切除瘘管组织、支管、内口及周围瘢痕组织,并对创缘进行处理,将内口处全层完全对齐后进行缝合,随后将内口的主管创面进行开放引流,术后48 h控制排便,进行常规术后换药至伤口愈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SAS、SDS、NRS 评分 采用SAS、SDS 评分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估。SAS 评分50~59 分 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69 分为重度焦虑;SDS 评分<53 分为无抑郁,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2 分为重度抑郁[10]。采用NRS 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0 分:无疼痛;1~3 分:轻度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 分:重度疼痛[11]。
1.4.2 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12]:显效:治疗后患者疼痛感得到有效控制,水肿以及局部红肿消失,日常生活及二便不受影响;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但局部水肿及红肿并未完全消失,日常生活和二便不受影响;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感未见明显改善,局部红肿以及水肿未见消失,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SAS、SDS、NRS 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SDS、SAS、N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NR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SAS、SDS、NR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腺源性肛瘘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肛肠科疾病,发病率在肛肠科的占比约为10%,致病因素多样,患者肛周皮肤极易出现脓肿和感染,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恶性病变[13]。由于腺源性肛瘘患者病变部位在肛门直肠周围,肛门和直肠腔都存在固定的感染源头,加之其病灶往往存在于括约肌中,进而使括约肌的舒张及收缩受阻影响脓液的排出,自愈可能较低[14,15],因此临床建议患者在确诊后要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治疗方面,主要分为药物与手术两种形式,但就药物来说只能起到暂缓症状发作的效用,故多数患者的最终选择方案均以手术治疗为主[16]。
腺源性肛瘘在手术过程中是直接切开肛瘘瘘管,切除患者体内存在的隐蔽内口,彻底清除感染来源,这样能够促进瘘管引流畅通,创面逐渐生长新的肉芽组织,填补损伤[17-19]。虽然切开挂线术治疗腺源性肛瘘具有一定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进而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20]。而对腺源性肛瘘患者选择一次性根治术治疗,相较于切开挂线术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21]。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选择切开挂线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一次性根治术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SDS、SAS、N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腺源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一次性根治术是从内到外口做钝性分离,处理纤维组织,之后进行引流,能够一次性将内口、外口和瘘管一并切除,根治效果理想。反观切开挂线术,患者术后会因收缩频繁出现明显的疼痛,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影响较大,且总体效果不 理想。
综上所述,对腺源性肛瘘患者选择一次性根治手术治疗,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手术后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