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逻辑起点

2023-02-17 02:17肖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

肖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评价偏失的重要原因在于对那些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缺乏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甚至于存在思想误区。问题是教学评价的逻辑起点。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落实到对评价目的的深刻认知、对评价焦点的准确把握和对评价体系的科学设计上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逻辑起点;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標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77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根源于问题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逻辑起点亦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中的现实问题,是否准确把握这些现实问题关乎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能否引领教学改革创新,正因如此,这也就成为教学评价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具体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中的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提出改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升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学评价作为价值判断活动,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问题症结,从而有效化解问题。审视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在课程性质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价值。共性即适应于各门课程的属性,个性则是仅适应于某门课程的独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多于个性或共性淹没个性,往往照搬普遍适用于各学科的方式方法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效果,偏重于考核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状况。这样的教学评价只是强化了大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不能体现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性质,更不能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应当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思想政治课,又是理论课。教学评价固然要检验教学如何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对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考量,而其重点则在于检验教学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养。然而,教学评价的现实却有悖应然,由于管理主义主导着教学评价,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长于知识传播的评价而漠视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提高,呈现出知识与价值二元分离的知识化倾向。这种为管理而评价的倾向,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的,影响了教学及其评价的实效性。

在指标设计上,重手段轻目的、重结果轻过程、重一元轻多元。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选择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要看手段,更要看目的。然而,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往往重视手段而忽视目的。如对于一些教师花样翻新但与教学目的并无直接关系乃至背道而驰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者不但没有及时纠正,反而津津乐道。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评价已经偏离了教学评价的价值意义。其次,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具有因果制约关系,结果是过程的必然逻辑。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虽然“一张考卷定高低”不再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但其在学业成绩中的比重也并不低。其实,这种以定量化为特征,以结果评价为重点的终结性评价并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因为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显然,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评价违背了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再次,评价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主体周延是必要条件。但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体一元化具有普遍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仅就学业成绩评价而言,既有教学质量高低由教师说了算的现象,也有简单地把教学质量的评判权交给学生的情形,这种把教学双方对立起来的作法割裂了教学共同体,忽视了师生双方评价的互补性,从而导致单方面评价有失公允。进而言之,教学评价还远未达到学校管理者、服务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多元并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既决定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也要求评价指向的多向度,包括对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然而,教学评价中却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评教轻评学的现象。如对于课堂教学,重点评价教师教得如何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不同方面的听课、评课都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在措施对策上也往往是针对教得多,而不是针对学得少。无论学生评价还是督导等的评价,从各自的立场、认知、视角提出的问题,促进了教师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指向,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延续。

在实际操作上,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线下轻线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具体形式,可以说,理论教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必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当前,忽视理论教学与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同时存在,但比较而言,实践教学面临更多问题。如实践教学任务缺乏计划性、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选择性、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至于实践教学评价的目标体系、方法手段以及改革创新等,都远不如课堂教学的关注度高,由此表明,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任重道远。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联系,既要按照课程的规定讲授教学内容,又要选择大学生喜欢的形式使教学“活起来”。但深入分析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两种相反的情形:一是教师“独角戏”的理论教学缺乏鲜活形式的支撑,因而枯燥无味,远不能让学生形成“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百花齐放”的教学形式淹没严肃而科学的教学内容,到头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压根就不知。面对只重视内容传授而固守传统教学形式,或者只重视形式“创新”的喧宾夺主的作法,教学评价怎么看、怎么办?有一种思想误区,认为学生高兴、课堂活跃就是好效果、高质量。正因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鼓励教学形式活起来的初衷却导致了教学偏重于形式而忽视内容甚至弄巧成拙的消极后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逐渐形成了多媒体教育环境、移动教育环境、虚拟教育环境、云端教育环境等,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隔阂和线上线下的壁垒,形成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新模式。然而,对于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有些教师或者缺乏热情,或者缺乏能力,或者顾此失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实时、动态地评价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否则,很难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正能量。

2 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直接原因在于对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教学主体和客体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特殊性缺乏正确把握。具体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厘清其中的内在关系和基本要求,是增强教学评价自觉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如何认识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和认知属性的边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都要服务于和服从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总体上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課承载的内容作为自觉形态的文化又具有认知属性和教化性质,为学生提供人之为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因而其意识形态属性与认知属性并非截然分离。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也是融马克思主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的关联性,其中包括意识形态属性和认知属性的统一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承载着意识形态教育和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使命,因而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认知属性的边界,成为教学评价中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知识与价值的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评价首先要有一种自觉意识,充分认识课程的两重性,否则,就不能突出课程的个性特色和价值属性,更不可能旗帜鲜明地及时纠正所谓意识形态中立而片面强调认知属性的作法,以及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宣扬错误思想的行为。

如何看待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主体和客体之关系的重要内涵,但并非教师就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客体,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一大弊端就是把教师和学生置于主体和客体截然对立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正确反映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既是教育教学理念变革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价值引领。一般说来,“主体”既可以指事物构成的主要部分,也可以是主要作用的功能标示;而“主导”不过是“主体”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标识,二者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教师为主导”只是关于“主体”功能的定位,并不意味着动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只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也不意味着把学生的作用绝对化。显然,“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之所以存在重一元轻多元的问题,症结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误解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割裂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统一性,从而导致重评教轻评学。改变这种失之偏颇的教学评价,必然要求正确把握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统一性:一方面检测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检测学生如何发挥自主作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和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选择实现评价目的任务的方法和途径?目的是“观念地存在着的”实践结果,它“作为规律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观念中存在着的评价结果,对于评价标准的确立、评价过程的组织、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起着引领作用,是教学评价的内控因素和能动性标志。问题在于,观念中的目的与现实的结果不是绝对统一的,其能否达成统一的原因,既可能涉及目的本身的合理与否,也可能涉及现实结果的生成条件,当目的出现偏差或当条件与目的不相容时,预期的评价结果很难如愿以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目的决定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而预期目的与现实结果的统一又依赖于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正确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错误的方法则导致事倍功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总体设计和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就在于方法途径与目的任务的不对称,或者目的任务明确而方法途径错位,或者推崇方法途径创新而忽视目的任务本身。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辩证思考,根据目的任务确定方法和途径,把优选评价方法和途径置于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从而避免教学评价的随意性。

如何处理教材统一性和生情多样性的关系?教材和生情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材反映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或共性,即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育规格、统一的质量要求,而生情则反映的是大学生的特殊或个体差异,包括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以及学生不同的素质结构等。这是教学面临的现实矛盾,也是正确处理知识和价值、理论和实践等关系的现实根据和题中之意。诚然,教材系统与教学系统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教材系统以大学生的共性、一般为出发点,教学系统则要以大学生的个性、特殊为出发点。把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的初衷是力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知识与价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最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往往是重共性而轻个性、重知识而轻价值、重理论而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突出表现是照本宣科、缺乏教学的针对性;重知识而轻价值的突出表现是知识填压,缺乏对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的价值引领。由此,也就势必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几重几轻”的现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着眼于教材统一性和生情多样性的辩证把握,着力于化解共性与个性、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等矛盾,才能彰显教学评价的价值意义。

如何实现传统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教学方式方法受制于技术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不仅是历史机遇,也是严峻挑战,教学初衷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更具有普遍性。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等作法已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即使是某些传统优势如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其精神实质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也不受欢迎,从而导致了“低头率高”“抬头率低”的局面。必须看到,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引起的学习方式革命性变化正在改变教学形态,适应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高度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推进“高度融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一方面,要立足科技前沿开创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新模式,促进教学评价的价值预期转化为直接的价值现实;另一方面,要澄清思想误区,纠正那些只是追求技术层面的手段创新和满足于形式上“百花齐放”的现象,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度融合”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3 开创由问题意识到问题导向的评价路径

习近平指出:“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问题意识是对于问题的观念把握,问题导向则是基于正确观念把握的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意识,不仅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用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用科学理念引领评价实践,以增强教学评价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首先,由问题意识到问题导向要落实到对教学评价目的的深刻认知上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直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目的是由高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目的决定的,应当着眼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评价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目的和价值,既要以问题为线索牵引教学进程,促进教师从理论的整体性阐述教学内容,力求理论问题阐释的科学性,使学生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又要以问题为导向分析现实社会,促进教师从实践层面阐释科学理论的价值意义,力求解决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使学生搞清楚“怎么样”和“怎么做”。由问题意识到问题导向的教学评价,既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推动力量,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目的的重要途径。

其次,由问题意识到问题导向要落实到对教学评价焦点的准确把握上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焦点也就是教学评价必须重点关切的突出问题,其重点指向有以下三点:

一是要聚焦于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政课提出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必须适应时代要求,遵循评价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要切实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切实改变评价主体一元化的做法,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主体结构;切实改变单一知识评价的做法,开创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體的实效性评价局面;切实改变对学的评价重选拔、对教的评价重奖惩的管理主义作法,构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素质整体提升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聚焦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质决定其特殊的任务和功能,它不同于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其他课程,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必须纠正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从课程的特质出发,在检验理论知识教学状况的同时,更加注重检验教师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三是要聚焦于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生长在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充满好奇,容易受到价值观多元化现实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于大学生实际,以大学生成人成才为取向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应用教学手段、整合教学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要检验教学是否贴近大学生实际,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和精神世界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要检验教师是否符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是否为人师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要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形,也要检验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情形。

最后,由问题意识到问题导向要落实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设计上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尤其是评价标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测试器和导航仪,不仅为教学评价提供定性分析和定量考察的重要工具,而且也对教学改革创新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评价标准应当坚持“五个统一”。

(1)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传播知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使实现价值成为自觉意识;实现价值是传播知识的必然结果,使知识传播富于价值寓意。知识与价值统一的集中表现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把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情形,也关注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不仅要看教学是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要看教学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指向是:实践教学的计划性,看其目的、内容、形式、课时以及投入等是否制度化、规范化;实践教学课题的可行性,看其是否适用于实践教学形式和有无走过场的现象;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性,看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通过调查报告、问卷分析、观察体会等量化检验,看其是否符合预期目的。

(3)内容与方法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构件,其基本要求是涵盖全面、突出重点。教学评价方法总体上要实现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时、动态地评价教学全过程。具体要求是“四个突破”和“四个结合”:突破主体局限,做到教师评价、同行互评、学生自评等相结合;突破时空局限,做到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突破形式局限,做到线下评价和线上评价相结合;突破维度局限,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4)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传统并非陈旧落后的代名词,传统中有优势,而现代也不是新生事物的同义语,现代形式也可能置入腐朽的东西,因而不能简单地否认传统和盲目地追求新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各类媒体信息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方法传递教学信息,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教学评价要把传统和现代的统一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引导和推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鼓励和指导构建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高效课堂。

(5)评教与评学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构成的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当把二者统一起来。一是要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以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行为状态为中心内容,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认同、运用为基本線索,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本方法,全程、综合地评价学。必须切实改变孤立评价教学的做法,“判断教学的质量归根结底要看学生学的质量。”二是要从教师主导作用出发,以师德师风、教学改革创新为中心内容,以教学设计、授课形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学生情趣等为基本线索,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针对性、亲和力为聚焦,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必须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总之,只有把对教的评价和对学的评价统一起来,才能全面客观地检验教学的实效性;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教学共同体的特殊性,才能形成评教与评学相统一的自觉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50125(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29331.

[6]骆郁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J].教学与研究,2007,(4).

[7]逄锦聚.提高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